生活 > 讀書思考 > 正文

「少即是多」——現代生活新理念

作者安娜

過去我們大家所追求的物質至上主義,讓人們的生活被車子、房子所束縛,也受到物品及場所的制約。而現在我們要設法從制約中解放,自由自在的生活。外表樸實,內在豐富的人生,才能帶給人們真正的滿足——這就是「Less is more」「少即是多」的新的價值觀的內容。

為了探究為什麼北歐各國的幸福指數居於世界排行的前幾名,而生活富裕的日本卻只居於第81名的原因,日本學者本田直之到北歐生活採訪,之後寫了《北歐式的自由生活提案》一書。在書中,他就提出不同於物質至上主義的「新幸福十條件」。那我們究竟要擁有那些條件才可能「幸福」,按照作者的新標準,首先就要樂於工作,有好朋友,有親密的家人,第三:經濟穩定;第四:精神、身體都很健康;5是要有帶刺激感的興趣及生活型態;第六第七條分別是:時間可以任自己安排;選擇適合的居住地方;第八:思考事情的方式是正確的;最後兩條:把眼光放在未來;覺得自己有朝目標前進。

生活富裕的日本人為何不覺得幸福?近幾年,有許多研究機關都發表了世界各國的「幸福感排行」。譬如,根據2010年的蓋洛普調查,日本的幸福排行位居第八十一名。而在排行中,居於前幾名的都是北歐國家:丹麥第一、芬蘭第二、挪威第三、瑞典第四。

作者就指出:北歐國家的人民,稅金和社會保險占國民租稅負擔率將近六至七成。其實能實際支配的錢並不多,但卻還是在排行榜名列前茅。

反觀日本的國民租稅負擔率,大概只有四成。能夠支配的金錢充足,生活也比較富裕的日本人,為什麼不覺得幸福呢?作者認為,那是因為美國的物質至上主義,讓人很難聯想到幸福!

2007年夏天美國的次貸風暴更證實了作者的觀點。美國在這數十年間,每隔十年就會擴大百分之二十的住宅空間。滿足了購物慾望的結果,就是家具、家電用品、衣服、飾品或是玩具等大量增加,車子則是越換越大。

只不過,這都是用分期付款換來的幸福。當次貸出現了漏洞,夢想開始幻滅時,就會什麼都不剩,又或者陷入其中,難以自拔。看起來富裕,內心卻是空洞的,這樣一點也不會快樂。

這樣的生活觀,是來自於假設自己的收入固定,擁有的資產會不斷增值。

而在夏威夷、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國,生活這件事本來就很單純,他們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以及四處旅行的生活型態。不會為了物質和金錢忙碌,反而是把重心放在精神、經驗方面。看起來很純樸,實際上卻過得很豐富。

作者在書中提出「Less is more」的新觀念,認為「少即是多」是代表時代潮流的關鍵字! Less is more」是出自於德國建築師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他被稱為近代建築三大巨匠之一。雖然「Less is more」是針對建築而言的,但「少即是多」也是現在社會生活所追求的重點吧!

作者例舉目前最暢銷的商品,譬如iPhone。不需要使用手冊,憑著直覺就能使用,沒有鍵盤和按鈕等多餘的配備,設計及基本功能十分的簡單。過去所謂的暢銷商品,功能非常的多,使用手冊也是厚厚一本,設計更是豪華。而iPhone之所以受到歡迎,絕對是因為符合了時代潮流。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也說過,比起增添設備、裝飾,如何讓設計變簡單,反而最讓人傷透腦筋。這種想法同樣也適用於生活型態上。

像過去那樣拚命工作,拿賺到的錢盡情揮霍的時代,或許因為不需要顧慮太多,所以覺得還不錯。受到廣告、電視宣傳、行銷等的影響,讓我們購買一些不需要的商品,並且相信這就是幸福。

但如果想要過純樸的生活,就必須認真思考自己的生活與人生。而且最重要的是,必須用「自己的意志」作出選擇。因為要想出點子幫身邊物品瘦身,所以要追求的,應該是充滿創造力的生活!

作者指:這原本是日本人最初的想法,但經歷高度經濟成長期,受到物質至上主義的影響,卻慢慢有了變化。

所謂的物質至上主義,換句話說,就是生活除了被車子、房子束縛外,也會受到物品及場所等制約。所以我們要設法從制約中解放,自由自在的生活。

為了能享樂人生,不妨嘗試「Less is more」這個新的理念。現在如果還是執意追求過去的幸福價值觀,那將是一個不快樂的年代。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法廣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3/1228/35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