娛樂 > 娛樂評論 > 正文

透視中國:春晚與「前30年後30年」

作者:

《紅色娘子軍》在文革前被改編成芭蕾舞劇,文革間被列為樣板戲之一。

藝術是時代生活的反映,在中國春晚作為每年最重要的文藝晚會自然會反映中國的政治主旋律,年年如此。今年也不例外,過年剛過,人們又吐槽央視春晚。

今年春晚導演馮小剛把紅色經典原汁原味地搬上了春晚舞台,有樣板戲《紅色娘子軍》和歌唱「抗美援朝」的電影主題歌《英雄讚歌》。因為舞台重現了歌頌戰鬥英雄的歌曲和文革時期的經典,被作家土家野夫說成是「一台反動暴力美學」,被電影導演賈樟柯諷刺為「義和團團拜會」。

馮小剛發微博譏諷那些批評他是「文化納粹」的人「自以為是」,「整天假裝有民主的思想,要捍衛說話的權力,快撕下你們的面具露出你們文化納粹的嘴臉吧。」《英雄讚歌》的演員王芳也面對辱罵回擊說「看看你們自己為這個國家做了什麼」。

「噩夢」、「陽光燦爛」

春晚唱紅歌其實並非今年才開始,1989年的春晚就有《英雄兒女》的歌曲演唱,其後的春晚也有不少可以被歸入紅歌的歌曲。只不過往年春晚都沒有像今年這般如此下功夫地從舞台、燈光、道具、服裝多方面儘量真實地再現過去的紅色經典。

作家巴金曾說聽人唱樣板戲會做噩夢

許多50多歲的一代人看到那個時代的文藝作品會聯想起自己的青少年時代。雖然紅色經典是帶有強烈政治含義的作品,但人們懷念自己青春年少的時光並不一定同政治有關。人們往往會懷念自己的青少年時代,愛屋及烏,他們會珍惜懷念一切能夠起青少年回憶的東西。

文革和樣板戲能讓在文革受害者做「噩夢」,但他們又是不同年齡段人的青春記憶的一部分。著名作家巴金曾經說「過年期間意外地聽見人清唱樣板戲,……我有一種毛骨悚然的感覺。我接連做了幾天的噩夢……」

不過姜文根據王朔小說拍成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也引起一代人的共鳴。電影以年輕人視角表現了那個時期的激情、和浪漫。電影開頭說,「那時候好像永遠是夏天」。有人用「少年情懷總是詩」形容這部影片,說它表現了某種超意識形態、超『文革』,也超民族或國度的,揭示人性的東西。

前三十年、後三十年

在緊扣主旋律上,馬年春晚和以往的春晚並無二致,只不過當下的主旋律是「中國夢」。不過習近平提出的「中國夢」並沒有像「為什麼戰旗美如畫,戰士的鮮血染紅了它」那樣般愛憎分明的革命激情和道德觀。

習近平擔任最高領導人後強調,不能割裂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不能用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也不能用改革開放前的歷史時期否定改革開放後的歷史時期。"

本次春晚和以往一樣,照顧了不同的演出形式,不同民族的內容,來自不同地方的藝人(大陸、港台、海外),此外馬年春晚還試圖糅合改革開放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不同的主題。除了《紅色娘子軍》和《英雄讚歌》,還有表達城市中產追求的內容。

喜劇演員黃勃演唱了《我的要求不算高》:「八十平方米的小窩,還有個溫柔的好老婆,孩子能順利上大學,畢業就有好工作……」差不多演繹了一遍習近平在18大當選總書記後對記者的講話要點:「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

有人評論說,《我的要求不算高》描述的「中國夢」,其實就是「三十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坑頭」的翻版。小農理想被嫁接成了城市小資理想。

小農、小資務實的物質主義理想同紅歌中表現的反抗壓迫、捨生忘死的激進理想主義相去甚遠。一台春晚因為包含不同價值取向的作品而受到非議和爭論,由此可見調和改革前三十年和後三十年的政治遺產並不容易。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BBC中文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206/369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