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東北樓市遇寒:真實售價已大幅低於公示價格

資金面緊張、供給量過大、輿論氛圍加大購房觀望預期,多重因素的疊加令東北樓市面臨寒流。

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數據顯示,2月份,長春、瀋陽、哈爾濱三個東北省會城市,住宅價格環比漲幅分別為0.3%、0.4%和0。另外幾個東北城市中,丹東漲幅為0,牡丹江下降0.1%。這種數據接近甚至差於出現降價新聞的唐山、秦皇島、溫州、杭州等地。

易居中國董事長周忻表示,從全國情況看,今年樓市應該比較平穩,GDP7.5%的增長說明今年房市總體不會差;差異化(雙向)調控保證了房價至少不會大跌;推動房地產稅立法說明近期不會出台;都更短期會推動剛性需求。但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擔憂的是大量降價輿論出現,會加速購房預期的惡化。

高端物業市場受創

B公司是東北某省會城市的龍頭房企,在地方經營多年,其豪宅品牌打敗眾多全國性房企,成為當地豪宅標杆企業。

「2011年市場最好的時候,江景房一房難求。開發商看到市場實在太好,果斷封盤惜售。沒想到,從2012年開始,樓市限購等調控措施出台,市場預期生變,捂在手裡的房源到現在還在艱難出貨。如果當年一次性賣掉,企業手中起碼將多50億現金。」一位接近該企業的知情人士透露。

近日,記者親赴東北走訪市場,看到了B公司聞名一方的豪宅項目。「僅園林景觀就花了一個億,這個手筆在東北市場並不多見。」銷售人員告訴記者。在這個風格接近星河灣、位置堪比湯臣一品的豪宅現場,記者感受更多的卻是銷路不暢的無奈。從設計上看,東北的豪宅市場顯然已經脫離普通消費水準:數十套頂級公寓,單套建築面積超過600平方米,總價則接近800萬元一套。一般的公寓房源,單套總價接近300萬元。試想,在人均每月收入水平僅為2000至3000元的東北二、三線城市,如何尋找買家?

就是這些房源,在2011年時,炙手可熱。一位當地人士告訴記者,東北高端物業的消費群體,有七成以上來自公務員體系、大學教授、醫生等。

眾多「新城」堪憂

東北重鎮瀋陽也是記者此次走訪的城市之一。在渾南新區,記者入住的綠城全運村項目附近,多條馬路寬闊交錯,幾乎很少見到車輛往來,更不要說熙熙攘攘的人群。到了晚上,全運村項目及周邊多個物業,一片黑暗和靜寂。

據當地媒體報導,2013年,瀋陽住宅用地出讓收入333億元,可建住宅建築面積接近2000萬平方米。而2013年瀋陽實際銷售的商品住宅面積僅1031萬平方米,供銷相差近一倍。從出讓地塊的區別布局來看,渾南新區是推地最多的區域,全年賣地56塊之多,占到全市總量的三分之一。在記者採訪的專家看來,瀋陽已經被列入房地產供給過大的高危城市之一。

因為供給過大,需求不足,東北樓市已現明顯的銷售疲態。記者走訪一些樓盤時發現,樓盤報價與真實的銷售價格差別很大。在哈爾濱群力新區,匯集了星浩資本星光耀綜合體、銀泰城、宏潤翠湖天地、恆大帝景等眾多明星房企的大體量物業。在一個市場價格標註近9000元/平方米的樓盤,記者發現銷售人員對究竟售出多少房源、真實的折扣情況言語不清。只有在明確表達了購房意向後,銷售人員會通過層層約談的方式,動用銷售總監,給出近九折的折扣。另一個物業銷售人員甚至後期發來簡訊,稱「因近期銷售任務較重,可以申請到更低折扣,您只需要帶著心理價位來即可。」也就是說,房企真實的銷售價格可能已經大幅度低於向市場公示的預售價格。至於房企為什麼不明確降價銷售,很多企業表示,「那絕對不行」。

一位房企負責人稱,「降價,是所有辦法都沒有用了,最後一步的事。萬不得已,企業絕對不會走降價的策略,因為降價直接影響的是預期。」

地方經濟承壓限購或鬆動

面對地方經濟承壓,部分二、三四線房企卻樂觀預期限購將鬆綁。因為依靠房地產拉動就業和消費,是最直接有效的辦法。

「我們估計,三、四線城市今年會陸續有些動作出來,比如鬆綁限購,還會收緊土地供應。因為目前三、四線城市供給實在太大,換一屆政府就劃一個新區,每個新區都很漂亮,一條馬路開出十幾分鐘,兩邊全是各大房企的新盤,密密麻麻,能賣出去多少呢?」一家上市房企高層對記者感慨。

不過,即便限購鬆綁,地方房企對市場也並不樂觀。「限購鬆綁可以在短期內搶到了一些剛性需求,但這個量其實不大。同時,從大的趨勢來看,要扭轉『各行各業投資房地產』的結構性問題,資金面收緊趨勢至少持續一年。兩者相加,樓市形勢不容樂觀。」上述B公司董事長向記者表示。

易居研究院院長張永岳也表示,從中長期來看,地方政府不應再寄希望於房地產拉升經濟的老路,要努力促進產業提升,結構完善,不斷降低對土地財政的依賴,使房地產業的發展真正與國民經濟相匹配,與民生相適應。一些以保值投資為目的的購房者,要把購房成本、持有成本、空置成本等充分考慮,再決定是否購房。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上海證券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320/381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