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古詩古文 > 正文

凱風:中國寫母愛最早的一首詩

【母親節特輯】《凱風》:中國寫母愛最早的一首詩

南風輕拂的初夏某一天,當看到一棵小小的酸棗樹,枝頭幾朵黃綠色花兒搖曳,枝身遍布赤色的刺,你會想到什麼?2500多年前,詩人想到的是母愛。

那時的詩人不叫詩人,叫「風人」,他們沒有留下姓名,但十五國的風土人情,仍在國風的詩篇中傳唱著。

這位看著酸棗樹的詩人,在當時一個叫「邶」的小國。「邶」原是商紂王之子武庚的封國,那時屬於朝歌地區,在今天的河南淇縣一帶。吹在酸棗樹上的南風,讓詩人想到了自己的母親,並唱出這首《凱風》:

凱風自南,吹彼棘心。

棘心夭夭,母氏劬勞。

凱風自南,吹彼棘薪,

母氏聖善,我無令人。

爰有寒泉,在浚之下,

有子七人,母氏勞苦。

晛睆黃鳥,載好其音,

有子七人,莫慰母心。

山海經》裡說來自南山深谷的風叫「凱風」,它有好生之德,長養萬物。而夏天的風從南方吹來,所以也就是凱風。

和煦的南風吹在酸棗樹上,樹身上那些赤色的嫩刺,看上去「夭夭」,就像「桃之夭夭」,蘊藏無限的生命光澤。然而酸棗樹生長得很慢,需要南風日夜吹拂,才能一點一點長大成材。

詩人心中若有所動,他想到了母親。嬰孩初生之時,就像這夭夭棘心,也是在母愛的呵護下,才漸漸地長大成人。

從酸棗樹和南風,想到兒子和母親,這個過程和我們今天所說的「移情」或「冥想」有點類似,古人稱之為「興」。所謂「興」,就是看到一事一物,而在心中興起一種強烈的情感。

遍觀《詩經》,我們會發現,幾乎每一首詩起首一句莫不是寫植物、動物或某種自然現象。並不是詩人們有意識地要去運用「興」的手法寫詩,而是對於他們,「詩」就是這樣一種看到身邊的事物,而內心興起的一種表達的衝動。

作為兒子的詩人,在想到母親的勞苦之後,風繼續吹,時間在詩歌的一唱三嘆中流逝,此時「棘心」長成「棘薪」。母親十幾年含辛茹苦,將兒子撫養長大,成人之後的兒子們是怎樣的呢?「母氏聖善,我無令人」,令人就是善人,「善」在古代有美好之義,詩人的意思就是母親如此盛德,而他們兄弟卻沒有個「成器」的。當然,他們並非真的不成器,而是詩人太有拳拳孝心了,所以才這麼說。

不過到了「母氏聖善,我無令人」這一句,詩的氣氛發生改變,前面兩章(一般四句為一章,「章」就是樂章的意思,《詩經》在周代都是用來唱的)因酸棗樹起興,歌頌母親的辛勞和偉大。這裡氣氛忽地緊張起來,似乎其中有複雜的感情。

「爰有寒泉」這一章,詩人陷入憂思,母愛的主題低回往復。寒泉還是「興」,「有子七人」,此時我們知道詩人總共兄弟七個。把七個兒子養大,這樣的母親的確太勞苦。那麼前面說的「我無令人」,就是說雖然有七個兒子,卻沒有一個……沒有一個什麼的呢?詩人好像有隱衷。

這時傳來黃鳥的鳴聲。黃鳥究竟是什麼鳥,漢代人都搞不清,有的說黃鸝鳥,有的說黃雀。但是沒關係,總之它大概就是一種羽毛黃黃的、活動在初夏季節的鳥。黃鳥經常出現在《詩經》中,應該是周代黃河流域很常見的一種鳥。根據有關詩句,黃鳥的習性特點有二:鳴聲嚶嚶,婉轉動聽;生活在灌木叢中。

酸棗樹就是一種灌木,因此詩人在南風中對著酸棗樹沉思的時候,聽到了黃鳥「晛睆」的鳴聲。可以想像詩人此時看到了黃鳥媽媽,帶著那些剛剛學會飛翔的黃鳥寶寶,它們在酸棗樹從里飛來飛去,「載好其音」,飛得多麼快樂。

黃鳥再次興起詩人對母親的情感,「有子七人,莫慰母心」。看到飛鳥和游魚,陶淵明慚愧自己的人身不自由。南風中這位詩人,看到黃鳥和樂的樣子,他也慚愧。在低沉悲傷的情緒中,詩歌的抒情主題完成。然而,它留給後人的想像和猜測卻無窮無盡。詩中的母愛很偉大,但為什麼七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兒子無法撫慰母親的心?母親在期待什麼,兒子和母親之間又有什麼樣難言的苦衷?

這些問題在對《詩經》文本大規模整理的漢代,就擺在了儒家學者的面前。既然是漢儒,他們的闡釋自然以儒家道德為標準,於是乎就有了母親改嫁啊不貞啊之類的說法,意思就是有七個兒子都不能安慰母親的心,能阻止她的改嫁。

對道學家這種教條化的闡釋,清代學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就很氣憤地批判稱,母親縱然改嫁,肯定也有迫不得已的原因,如果一改嫁就稱之為淫,那麼天地之間到處都是淫婦了。

《詩經》自漢代起,就是一部詩謎集。大部分詩中仿佛有人,好像有故事,有撲朔迷離的情節。但因為「文獻不足」,後人卻沒法看清這些,這就造成了闡釋的難度。在文化背景差異極大的今天,不僅這些詩歌背後的人和事,就是連那些古人生活中習以為常的草木鳥獸蟲魚等,對於我們也像謎一般。

因此不妨跳出無法考證的「改嫁」問題,就只當《凱風》是一首孝子歌唱母愛的詩。事實上,後世詩人正是將《凱風》作為母愛主題的詩歌典故來引用的。比如古樂府中的《長歌行》「遠遊使心思,遊子戀所生。凱風吹長棘,夭夭枝葉傾。黃鳥鳴相追,咬咬弄好音。佇立望西河,泣下沾羅纓。」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唐代孟郊的五言古詩《遊子吟》中的「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也是化用「棘心夭夭,母氏劬勞」這句詩。不僅詩人,而且「凱風」、「寒泉」這些詞在古代都成為母愛的代名詞。

今天我們可能很少聽到「凱風」、「寒泉」,但一定都聽過「七子之歌」。這首歌在澳門回歸那年唱遍了大江南北。我們那年聽到的「七子之歌」唱的是澳門,它來自聞一多先生在1925年為澳門、台灣、九龍等割地而寫的七首組詩,而這組創作的靈感正是來自於《凱風》。

《凱風》雖然是中國文學中寫母愛最早的一首詩(另一首是《詩經·小雅·蓼莪》),但它的藝術成就從一開始已臻巔峰,後來寫母愛的詩文,絕大多數只是歌頌母愛,而《凱風》不僅歌頌母愛,更是把兒子與母親之間的複雜心情寫了出來。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愛微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521/3987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