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玄學風水 > 正文

民間風水知識九十四條,不得不看!真的很準


微軟正黑體,'Microsoft JhengHei',微軟雅黑,'Microsoft YaHei', Roboto, sans-serif; font-size:14.857142448425293px; line-height:23px; margin:0px!important; padding:0px!important;"> 四十七、門口兩旁不可堆放巨石,特別是帶有紅絲的巨石,會導致家中死傷人命。


四十八、房子西南角不可放巨大石頭,或建假山,這叫惡虎探頭易傷人命。

四十九、院內不可種植過多的葡萄,萬年青,花草過多家中運氣下降。叫花旺人不旺。

五十、院內大門不可建到別人家的屋角,或牆壁角,這叫刀劈門,在門的右邊出現,會導致婦

死亡,六畜不旺;在門的左邊出現,會出現男子事業不順,傷成材之子,也為外事牽連。

五十壹、門前5——10米處不可有雙杈的小樹,家中會六畜不旺,時運不濟,如果樹和大門構成壹條直線,會出現橫事。

五十二、門前5——10米不可有疙瘩樹,家中會出現惡瘡毒瘤。

五十三、住宅的西南角5——10米內不可建造巨大的糞坑,廁所。水道,主母親大病,母不在主女當家的。易使婦女多病,小孩溺水。

五十四、住宅的東北角5——10米內不可有水流過,根方只要水長流,其家兒孫禍無休。

五十五、住宅的遮陽板不可有樹木穿過,這叫頂上掛孝,家中多出胸部疼痛,易傷小口。

五十六、神前廟後五十米左右不可建房,易造成家破人亡。

五十七、住宅的西南角10——20米,不可有高橋,有橋其大凶,這叫白虎探頭。西方路西南橋,兒兒孫孫受煎熬。

五十八、住宅前後壹定要方正,如果西南角寬大,易家人無子,如果東南角寬大易招養老女婿,或少男孩。

五十九、住宅後寬前窄,窄小三分之壹為凶宅,這叫尖刀宅,損傷兒女。

六十、住宅的基石不可外露,這叫露骨宅,主家裡貧窮,時運不濟。

六十壹、住宅的門前,不可墊土特高,如果中間高,門前水向兩個方向流去,這叫分身水,易無後。

六十二、房宅的東北角如有小路從根方奔坤方而來,主家多出偷盜之人,如果是大路出蹲監坐牢之人。

六十三、住宅門前有路成半月形,其家必然富貴。

六十四、宅前宅後,如有路成反弓形,多出女人不正,或於男人私奔。

六十五、房屋行令間要大於任何間(房內的主客廳為行令間,它代表主人的威嚴),行令間要和主門構成直線。

六十六、住宅的東南角五十米之外,如有高橋大路,其家必出有權之人。東方路巽方橋,兒孫代代樂逍遙。
六十七、住宅的南方,適合有成片的竹林,距離門10-20米,其家必富,出讀書成材之人。南方竹林真吉祥,宅中定出俊兒郎,綾羅綢緞真富貴,壹代更比壹代強。

六十八、住宅的西南角百米處如有桑樹,其家大吉,兒媳自己進家門。

六十九、在大路或小路夾角處居住大凶,日久出天災人禍。

七十、大路小路沖住宅大門主大凶。

七十壹、住宅後有大坑主凶不發家,老三有病。住宅後靠大路主老公不長壽。

七十二、在胡同深處居住主大凶,易傷人命及凶災。也出五身不全之人。

七十三、在窯場附近住主大凶,子孫有損,在油坊附近住不吉利。七十八、兩家大門相對,低矮的那家主不順,若是東西大門相對,到兔年或雞年,有壹家出災禍;若南北相對逢馬年、鼠年兩年有壹家遇災。

七十四、在學校舊址居住不吉,主不出才子。

七十五、在打過糧食的場地里居住主貧困,不發家。

七十六、大門裝飾太花,主大凶,易破財。

七十七、大門對煙囪主大凶。

七十八、空心大樹,老枯樹對大門主大凶,住房近處有孤大樹主大凶。

七十九、住宅建在丁子路的交叉處主大凶。

八十、院內有涼棚主大凶:院內大小房不安門主大凶,主破財。

八十壹、家有孕婦不可修房、建房,否則主凶,易造成孕婦流產。

八十二、住宅大,住人少主凶;住宅向北開窗不利。

八十三、安床不許對屋門,否則主凶。

八十四、建房顛倒使用木料主凶。

八十五、臥室中有梁橫過床鋪主凶。

八十六、大門不許建牌樓式和牌坊式,否則主凶。

八十七、住宅內梁的數目要單數,不要雙數,否則主凶。

八十八、凡建房子,切忌先砌圍牆,應先建房,後建院圍牆。

八十九、宅子房後栽榆樹大吉,楊樹主凶。

九十、主宅四面有路主凶,三面路主凶。

九十壹、住宅的正北方,如有群山高峰,山勢成旗形,其家或其莊易出功名,多出武員,這種山勢叫令旗山。

九十二、住宅根方有井,破損人丁主絕後。

九十三、東南有凹坑,婦女命早傾;西南有凹坑,繼母到家中;東北有凹坑,男女淫亂行;西北有凹坑,老公敗門風。

九十四、住宅家有破房主凶。壹百、民宅室內嚴禁張掛與自己屬相相衝的工藝品或字畫,如屬鼠的人家中不能擺放大鵬展翅的工藝品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百度文庫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630/411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