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慈禧為何不惜一切代價要辦「萬壽慶典」

作者:

幼時讀教科書,看到甲午戰爭一節,對慈禧太后挪用海軍經費修頤和園的舉動始終不能理解。一個當國者,普天之下無所不擁有,何必窮奢極欲到砸鍋賣鐵的地步,去搞什麼「萬壽慶典」呢?以至於無錢買軍艦,兵敗日本之手,既折兵又賠款割地——可笑啊!

後來還是電視劇《走向共和》解答了我這個疑問。慈禧在回擊光緒和「一小撮」臣子們對修園子的質疑時,說出了讓他們啞口無言的一番話:

「知道的人說我該享享福了,不知道的罵我窮奢極欲!誰個又知道?我這也是為著江山社稷的一片苦心。尋常百姓家的老太太六十大壽,辦得風光熱鬧,左鄰右舍就會說這老太太好福氣有面子,這戶人家在那一帶就做得起人!百姓如此,國家更是如此!如果連我的生日都辦寒磣了,不但我的面子沒地方擱,朝廷的面子也沒地方擱!又怎麼個體現我大清河晏海清國泰民安?『同治中興』以來的興旺氣象又跑到哪裡去了?這樣一來,不但洋人瞧不起,連老百姓也瞧不起!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這樣就會出事兒,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

雖然這段話只是出自電視劇,但我覺得,這更貼近慈禧的心聲。也許,這就是所謂的「小說比歷史更真實吧」。

慈禧這女人,儘管後世歷史家多稱其為「無知而跋扈」,但不能忽視的,是她的經歷早已證明她是一個政治動物。專制體制內的政治家雖無知卻精明,雖不懂治國卻精通治民之道。若把「萬壽慶典」作為頭等軍國大事,而不考慮政治因素,是不可思議的。

慈禧上面那番話,除了表明面子重要之外,更強調了兩層政治因素。

一是,「萬壽慶典」是「同治中興」成果的一個重要體現。而「同治中興」,正是在慈禧的領導下,「平長毛、剿捻子」,撥亂反正之後,大清走進的新時代。慈禧的算盤是讓國內外都看到:有了「同治中興」,大清才國富民強,才能有實力辦得起、辦得好「萬壽慶典」。而辦好「萬壽慶典」,也能反襯出「同治中興」這三十年,以慈禧為核心的大清領導集體治國有方。

二是,辦好「萬壽慶典」,能強化朝廷的威信。徐賁曾引用政治人類學者斯考特(James C.Scott)對某些國家組織的國慶遊行等活動下過的結論:「遊行的場面和程序所展現的是權力的威嚴和等級。主席台上的觀禮席位和入場順序必須按預定程式一絲不苟地執行,它所設計的權力和團結的印象,是為了使黨員、公民和外國敵對分子受到同樣的震懾。展示權力者不僅需要把自己放置在權力金字塔的頂端,而且還需要獨占公共舞台。展示權力和行使強制暴力的效能是一樣的,但成本卻低廉得多。」

這看起來跟中國傳統的「禮治」的道理很近:統治者提倡「禮」,真實目的是展示權力的強大威嚴,暗示各階層地位的不可逾越,以打消潛在的不臣之心。

慈禧的目的也正是借「萬壽慶典」,展示朝廷領導班子的團結奮進、堅強有力,和對自己的絕對擁護,暗示自己的地位和愛新覺羅的天下不可撼動。否則,「洋人瞧不起你他就欺負你,老百姓瞧不起你他就不服你。」

那時的慈禧作為大清最高領導人,當然清楚,大清內憂外患,弊病叢生,不穩定的因素很多。她最怕的是「出事兒,祖宗的基業就會毀於一旦」。所以她試圖將「萬壽慶典」作為穩定的一個工具,而不僅僅是一件形象工程。

於是這樣一來,「萬壽慶典」這個原本屬於私人party的活動,也就徹底政治化了。它一旦政治化,光緒和諸大臣也就無法再反對了,否則就是政治不正確了。

那麼,慈禧不惜代價辦的「萬壽慶典」效果如何呢?如果沒有日本人的不配合,恐怕還是效果不錯的。甲午戰前,舉國認為,大清通過「同治中興」,正在崛起,足以與小日本一戰。連北洋水師各艦之上的青年水兵,也都「士氣極高,個個摩拳擦掌,準備廝殺」。

遺憾的是,這些伎倆忽悠自己國民容易,跟外國人周旋就無法保證不穿幫了。況且,就算沒有甲午之戰,大清就真的能靠一場令世人瞠目的「萬壽慶典」就能穩定麼?等慶典過去,老百姓很快還是會著眼在自己衣食上,只要根本問題沒解決,拿什麼保證長毛、捻子不會再來呢?銀子花完了,拿什麼對付「北邊蝗蟲,南邊水災」呢?——加大剝削百姓?這不是進一步製造社會不穩定因素,重蹈明末越剿匪越多的滅國之路麼?

果然,甲午戰敗,什麼「洋務運動」,什麼「同治中興」,編織的強國夢都化作了空花泡影。於是,康梁開始鼓吹立憲,孫文則搞起了革命。大清不可阻擋地走向了絕路。

所以,這話說回來,專制統治者雖精明卻無知,雖會治民卻不懂治國,解決不了這個癥結,無論如何煞費苦心,結局也還是擺脫不了宿命。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706/413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