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莫之許:中國經濟的下行螺旋 直到出現災難性崩潰為止

作者:

莫之許:中國經濟的下行螺旋直到出現災難性崩潰為止

中國經濟的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近幾個月以來,一些數據呈現向好的勢頭。如7月份,大陸進出口總值2.33萬億元人民幣,增長6.4%。其中,出口1.31萬億元,增長14.1%;同時,滙豐7月中國製造業PMI終值為51.7,創18個月新高;國家統計局發布的7月中採制造業PMI指數同為51.7,連續5月回升創新高。據聞,上述跡象令相關人士頗感振奮,認為是經濟企穩回升的顯著標誌,在更深層的含義上,這也似乎意味著,無須做更多更深的改革舉措,經濟發展的能夠得到支撐。

然而,近日的一些數據又似乎提供了相反的信息。8月5日,滙豐銀行發布的數據顯示,中國7月滙豐服務業PMI為50,創2005年11月有記錄以來最低。這一數據在6月時還為53.1,曾創下15個月新高。而路透社8月7日消息則稱,因經濟放緩影響到關鍵的工業部門,中國的柴油需求今年可能出現逾十年來首次下滑。而這也可能顯示,中國經濟的放緩程度比官方數據體現的情況還要差。在筆者看來,前幾個月數據上的向好,更像是與宏觀政策的相關放鬆有關,如加大鐵路投資和「定向減息」等等。拋開統計數據,從諸多的新聞報導中不時出現的老闆失聯或者企業倒閉事件,從各種人士的直接觀察的匯總,都不難看出,中國經濟的放緩其實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如何提振經濟,需要有進一步的改革措施,似乎已是共識。所謂改革措施,也不外是指向更進一步的經濟自由化,如扭轉以政府和國企投資為主導的經濟增長方式,出台有利於民營中小企業的政策法規、提高內需占比,刺激消費,等等。這些自由化改革的呼聲,已經老生常談到令人生厭的地步。每逢大陸經濟遇到一定困境,則又會被集中討論和密集提出來,如1998年,2008年,以及當下,卻幾乎沒有得到過體制的認真對待,現實進程更是每每與其相反。1998年以來,「過大關」、「深水區」的進一步改革呼籲日甚,現實中卻是不斷的國進民退;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機刺激,各種自由化改革呼聲也越來越高,現實中卻是四萬億,是地方政府主導的融資平台的迅猛擴張。

如今,上述自由化改革措施也更多處於雷聲大雨點小的狀態。營改增等措施,對於部分中小企業有一定稅務寬免作用,但整體來看,並無多大改變。2014年,上半年全國稅收收入50028.43億元,同比增長29.6%。上半年全國財政收入近7.5萬億元,同比增8.8%,增幅較低,主要是房地產市場下滑,導致土地出讓金減少所致。有計算認為,大陸宏觀稅負在40%左右,最高估算達到44%,這表明,要扭轉政府和國企主導的經濟增長模式,有利於民營中小企業,提高內需占比等等,事實上還停留在口頭階段。

一邊是體制主動推行的市場化改革,一邊卻是持續十數年體制對進一步的自由化措施的排拒。很多人將之歸咎於利益集團的阻擾。但在筆者看來,利益集團的形成及其阻擾作用,其實只是結果,而非原因。近期的強勢反腐表明,所謂的利益集團在強勢權力面前,無非是一群散兵游勇。對進一步自由化的排拒,更多是出自體制的政治意圖,而非官僚利益集團的阻擾。

事實上,體制在追求市場化帶來的效率和增長之外,從未打算放棄對經濟核心資源和關鍵部門的控制。有見於計劃體制的效率不彰,體制自覺地引入了市場化機制,出於維持專政的需要,體制對於市場化機制的可能後果也有充分的估計,在一開始就採取了相應的措施,以保持對經濟核心資源和關鍵領域的控制。就在1992年全面引入市場化機制的同時,相對於所謂的「放小」,體制也強調了「抓大」,包括軍工、電網電力、石油石化、電信、煤炭、民航、航運等領域,均在「抓大」之列,且隨著經濟發展,而日益「做大做強」。

更為關鍵的是,上述部門儘管也進行了體制改革,大體仍依靠其壟斷地位而獲利,也就難免低效、浪費和腐敗,相比民營私有經濟的效率和節儉,如果不加以逆向的調整,民營私有經濟的比例終將超過國有經濟,於是,在引進市場化機制的同時,體制也從未放棄運用權力干預市場的手段。為了抵銷國有經濟相對於私有民營經濟固有的低效率,並長期保持國有經濟的統治地位,既需要從行政上管制、設置壟斷,還需要同時運用通脹和低利率相結合的組合拳,源源不斷地從民營私有部門吸取經濟資源,並轉運給國有部門,就必須保留對金融部門的控制,拒絕金融體制的根本性改革。

從一開始,就存在著上述的雙重邏輯,體制既主動推進市場化改革,同時也將市場化改革框定在了一個特定的範圍,拒絕進一步的自由化,同時,市場化部分所獲得的增長成果,還通過金融體系和壟斷價格等導管,一直源源不斷地輸送給了體制部分,以維持體制對經濟的控制。筆者將這一雙重邏輯,比作一對連體嬰兒。從這一雙重邏輯出發,既可以解釋何以進一步自由化始終無法落實,也能夠窺見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勢。

在市場化改革初期,市場化部分因各種資源優勢和放鬆措施,獲得了迅猛的增長,這時,儘管其成果也被源源不斷地輸入到了體制控制的部分,但仍能維持其成長。隨著體制部分的急劇膨脹,胃口大開,乃至「國進民退」,市場化部分的成長勢必受到壓抑,加上資源優勢的下降、國際市場的變化等原因,中國經濟進入放緩的軌道,乃是一個不可避免的趨勢。與此同時,以體制為依託,體制部分的擴張和攫取並不會停止,也因此,市場化部門還將受到進一步的壓抑,這也就意味著一個惡性循環的形成,一邊是低效率的體制部分的擴張和攫取,一邊是擁有較高效率的市場部分的被抽吸和被壓抑,中國經濟也就因此被逐步鎖死在一個下行的螺旋軌道之中。

這種鎖定既是體制意志的表現,也是長期運行的產物,並不能因為少數的措施而得以矯正,更不用說徹底扭轉了。在上述雙重邏輯之下,進一步自由化改革的呼籲,如同以前那樣,並不可能得到體制認真的對待。只要體制維持專政的意圖不變,其對經濟的控制就不會有真正的放鬆,對市場化部分的抽吸和壓抑還將繼續,而中國經濟也就會繼續處在下行的螺旋當中,直到市場化部門不堪重負,而出現災難性崩潰為止。

來源:香港東方日報

責任編輯: 趙亮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0810/4283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