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汽車世界 > 正文

一個汽車行業內部人員爆料

其實咱也不是歧視國產車,從性價比上來說,國產車還是可以的,但跟其他合資車、進口車比起來,國產車的先天不足比比皆是。都說美國車看重的是速度,日本車看重的省油,歐系看重舒適,(直接忽視韓系的現代、起亞,理由不解釋),但人家都有一點——不會再安全上打折,(不要跟我說日系車皮薄,皮厚的就成美國車了)。

只有國產車,才會在安全上大打折扣,知道為什麼國產車動輒就是幾千上萬的降價麼,嘿嘿,原因咱也不多說,其實大家心裡都明白,國產車的成本可壓縮的空間太大太大,一旦出現競爭惡化的現象,立馬就降價,消費者看著也是很激動,呵!又是降了3000多啊!但是你考慮過沒,他降價的理由是什麼?

本人曾去過好幾家國產車的生產現場,也考察過合資廠的生產現場,別說我崇洋媚外,只從一點上便能看出,合資車的生產現場極難進入,且進去必須要帶安全帽,走專用通道。國產車的現場呢,工人全部帶的都還是那種軟帽子(就跟軍訓時帶的那種帽子一樣),我也曾問過人家管理人員為什麼不帶安全帽,人家一句話就解決問題,合資車的生產車間基本上全部是半自動化,咱們的車間除了車體在傳送帶上市自動的,其餘的全部是人工組裝,沒那麼多機械,你帶安全帽干毛啊!

多精闢的一句話啊!其實在裝地盤上的零件時,車體可是高高掛起來的,帶安全帽絕對是必須的,但咱們國產車就是純爺們!

也不知道審核通過了沒,希望不會被人肉,因為本貼涉及過多行業內幕,就像前段時間的錦湖輪胎,那只能說是冰山一角,汽車行業的發展過快,造就的這個行業的惡性循環,沒辦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前進的道路,要比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要難走多了。

額本貼只希望能激起被國人忽視的一面。

接著扒,全人工組裝的車也不能說不好,像布加迪,全手工組裝,國際上的一些重量級的廠商(大部分是跑車)採用的都是全手工,因為人家是把車當藝術品來造了,咱們還沒到那檔次,純屬無奈。

下面扒一扒成本的問題,這個話題可能很多人會感興趣,因為買國產車基本上全部是看著價錢過去的,但是大家可能不知道,低成本的生產是以吞噬整個行業的未來為代價的。整個主機廠(也就是生產商)有無數家供應商給他供貨,有些甚至一顆螺絲釘都是採購來的,國外的一些生產商,例如通用、克萊斯勒、福特、本田等等基本上採用的也是這種辦法,因為這能最低限度的保證產品質量,至於原因下面揭曉。

國產車本身硬實力達不到與合資車、進口車競爭的標準,只能依靠價格來吸引消費者,但是大家都知道採購來的零部件,會使成本增加,於是現在很多國產車都開始拋開供貨商,自己組織分廠,生產所需的零部件,以達到降低成本的目標,於是乎,這就產生了兩個極其負端的影響。

首先就是本身自己做的零件,本身把關不會很嚴,因為人本身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對自己是不會很嚴格,對一個公司也一樣,於是很多很多的不合格零部件,就被裝上了你的車上。

其次,原先的供貨商在面對主機廠的採購時,競爭力大幅下降(你肯定競爭不過他們自己的附屬廠,原因不解釋),在這種情況下,偷工減料,降低標準,也降低自己的價格,少賺總比不賺強啊!

於是整個行業鏈就這樣,被一點點的吞噬掉。

說到這一點很多人可能還不以為然,但是我說的是實話,再舉個例子,我們國家的國標,有些零部件根本就沒有相關標準,我們一直是在參考國外的標準,按‌‌「中國特色‌‌」走.

好像頂的人很少,不過沒關係,只當是自己解剖下國產車吧!

日系車安全係數不是很高,很多人都知道,但說實話,國產車可能還不如日系車,據我所知,有個廠商2006年之後的車比之前的車要輕上很多,原因呢,鋼鐵價格上漲,原料成本過高,這對於以低價吸引消費者的國產車來說,都是硬傷。但是請不要以犧牲消費者的安全為代價。

這還只是一方面,國產車以仿製國外品牌為打響自己的名聲,中國大家眾所周知,最出名的就是‌‌「逼養的‌‌」仿的一款日系車,後來還被人家告上法庭,後來把自己的車屁股改了下,就不了了之了,但你仿的了人家的外觀,仿不了人家的骨子啊,自己的模具沒開好,弄的底盤形狀不一樣,這就是你的不厚道了。、

國產車先期以仿製其他品牌的車外觀起家,這個大家都理解,但是把一些不合格的零部件,特別是關係到安全係數的零件裝上車,就顯得不怎麼樣了!

每個供貨商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人長期駐紮在主機廠,名為售後人員,其實售後,也就是處理產品在生產線上的問題,但售後不是主要工作,主要是公關,對!就是公關,出現質量問題了,跟檢驗人員或者採購主管,一起出去洗一洗,按一按,再找個睡一睡,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而且生產線上的工人也超惡,動不動就說零件不好裝了,這個有點小問題啦,一旦在線上出現問題都是比較嚴重的了,如果造成停線,一個小時要罰供貨商2W-4W,所以工人也是售後們的主要客戶之一。

曾經有個供貨商,做的是剎車上的配件,整整4000套產品被打不合格,後來走了品檢的門路,把打過不合格的產品,拉出去,轉了一圈,直接拉回來,就是合格的了。但你知道花了多少錢麼,不到3000,但是,買車的人在開車的時候就很有可能因為這樣的原因,車毀人亡。

還有個供貨商的產品,用的原材料,整整2年都沒合格過,但還是一直裝啊裝,估計這幾年下來得裝了又10幾萬輛車,至於什麼牌的車跟什麼部件,俺就不說了,省的被人肉。

但就是這個原材料一直不合格的公司,你知道他們是怎麼通過檢驗的麼,(因為除了一般的入廠檢驗外,還有不定期的抽檢,這個檢的比較多,涉及部件的所有性能,都要檢),他們會把抽檢的產品換成另外一種材質做的,這個從外觀上不好看出來,但通過實驗是一點問題也沒有,主機廠的檢驗也是分辨不出來的,或者說能分辨但不想?

等明天再接著扒吧,老婆說我不厚道了,說我危害整個行業了,鬱悶,問下各位貓貓,這樣的帖子會被人肉麼,要是會的話,俺就危險了啊,因為明天要扒的會是重頭戲,會出現一些廠商的名字哦,希望大家多多捧場!

恩,今天扒一扒被稱為自主車最有潛力的一款車型,曾經占據銷量排行榜第一6個多月,但就是這款車,使用的剎車,你可能不知道,前後輪是不一樣的,很多人才開車的時候發現,踩完剎車,後輪有種左右漂的感覺,原因很簡單,剎車不是一家做的,其實哪怕就是同一家做的,在剎車時也會有細微的差異,但這個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都是一個模具出來的,差異不會很大。但是不是同一家做的,模具不一樣,一個剎車緊,一個松,你想會漂不?知道為什麼要有兩家來做嗎?

因為本來是一個供貨商,後來主機廠拿著人家的東西,自己一測繪,便也開始生產,反正是自己做的東西,品檢也就卡的沒那麼緊,能裝上去也就算了,於是乎,剎車的時候就開始漂移。

剛才看個帖子,是說歐美系的車也是垃圾,主要是說輪胎,這個問題請不要只訂著合資車看,你看一看國產車用的什麼輪胎,你或許就會閉上嘴了,他們在做輪胎的時候會摻進去很多廢舊的化妝品,原因自己上網搜下就知道,這其實不是個案,因為整個行業都這樣,或者說國內的行業基本上全部是這樣,因為產業鏈的源頭——主機廠本身的原因,導致整個鏈條的惡化,誰也不能避免。

還有很多的供貨商,在自己生產的時候,是不會考慮最終消費者的,他們只考慮主機廠的裝車份額會不會下降,自己的利益會不會受損,也就是說,哪怕你的產品在車上出現質量問題,也是不會召回的,因為除非有人去消協舉報,證明是大批量的問題,才可能召回,但是你一個人的力量又有多大呢,所以,你只能開著你的飛車在路上玩命狂奔了。

有個生產商,專門為自己公司的領導們生產一批‌‌「特供‌‌」車,什麼都是最好的,這也是為他們自己的面子照想,否則自己人都不開自己生產的車,也太過不去了吧,但這些車,用的部件全部是專門開發的,你看著外觀跟其他的一模一樣,但輪胎比你的厚實,剎車比你的靈,油門比你上的快。

很多人不知道汽車廠一年能做多少輛車,我給你算一下,一條流水線,一個小時大概能下線25-30輛車,一天就按22個小時(是兩班倒),一天就是700台車,一年按300天算(夏季是淡季,不會整天生產),一年就是21萬輛車,但是一年能賣出去多少,就不是別人知道的了,於是大量的車被壓給銷售商,銷售商不堪重負,紛紛下馬不干。

相信大家都看了昨天新聞里說豐田召回遺忘中國,這個讓我很糾結,真的,問大家一個問題,國產車哪次發布召回了,據我所知,只有吉利一家召回過,還是因為剎車管漏油,供貨商後來被罰了1000萬。這不是說國內消費者理應被遺忘,而是gov—ern—ment的失職,本應質量部門把關的問題,現在要靠消費者個人去實現,你認為豐田會因為一個人的投訴去召回N輛車嗎?

為什麼不再制定汽車行業十二五計劃,因為國內車市過熱,問題不斷,一個個的汽車項目上馬,造出來的車又賣出去多少,這就是問題所在。

既然說到吉利了,就說一下吧,吉利在國內資助品牌里,我還是比較看好的,原因很簡單,他背後有gov—ern—ment做後盾,大家都知道去年吉利收購沃爾沃,但你認為單單一個吉利能有這麼大氣魄麼,因為有gov—ern—ment給的貸款,吉利就是被扶起來與合資車、進口車做鬥爭的先鋒,吉利本身做的也很不錯,但有一點,吉利下面的人,太貪了!

至於貪到什麼地步,吉利老總親自給下面的供貨商公布自己的郵箱,如果發現下面的員工有貪污索賄行為,可以直接跟他聯繫。但你認為供貨商會舉報麼?他們舉報了以後出問題了誰給他們遮掩,誰給他們擺平,所以這就成了個笑話。

再說一個大家可能買車的時候都不會注意的問題吧,就是車門,很多人會對此不在意,但其實在側面撞擊的時候,車門比前倉要脆弱的多,但是日系車車門大多採用的是焊接,你可以打開自己車門鎖處的密封條看下,基本上都有個焊點或者焊縫,而歐美系的車基本上是整體一次成型,不存在焊點,在接受撞擊的時候能較為均勻的將撞擊力分布到車身,而有焊點的,則會在撞擊力達到一個值時,發生車門變形,直接危及人的生命安全。

日系車基本上全部是焊接的車門,至於國產車,沒仔細看過,應該也是焊接出來的,因為能夠降低成本,節約材料(這點很好的發揚了中國人的特色,為了節約,命都可以不要)

剛才看個帖子,是說大眾的發動機的,我只能說是那人的無知,大眾的SOHC發動機整體性能不比DOHC差,只能說是此人過於關注發動機,忽視了其他東西而已。

下面再扒扒發動機的那些事,發動機,不管是汽車上的,飛機上的,輪船上的,包括火箭上的,都是心臟(廢話,忽略過),國內發動機受蘇聯影響較大,在重型發動機上與國外差距不是很大,(先忽略飛機上的,那個東東牽扯到材料學,沒辦法,這是國內的底子薄)。但是乘用車上的發動機,國內市場基本上全部被國外廠商壟斷,哪怕一些廠商叫吼著說採用的自主研發的發動機,但實際上全部是測繪別人的,頂多自己改下邊邊角角,因為技術不再我們手裡,要麼是偷偷拿過來,要麼是垃圾難用的很,你上個高速,能到120基本上車都能散架了

奇瑞別的不說,就一點,外形不好看,而且在售後上不怎麼樣,整車性能上來說,只能是中等,不如吉利的,但是比BYD、力帆強點,在買的時候,最好多試駕幾次,最好是打開前倉看看,因為發動機附近長期都是高溫環境,有些零部件時間久了,容易老化(不是說車不是新的,因為有些零部件可能在主機廠倉庫里放了N久,也可能是供貨商的翻新貨),貓膩較大,就跟汽配一個樣,有的4S店就說了,能賣出去1000輛車,以後光做售後就能過了。

奇瑞只能說是中肯,不是很出色,屬於老老實實做人的一種,但耐不住供貨商的貓膩大,就跟我上面說的,不合格的東西出去一圈就能合格,不是個例,中國人的性質決定的,所以大家勉勵吧,多頂頂本貼,希望國產車能夠雄起,不再讓大家失望!

這會扒一扒關於電動車的那點事。

其實電動車還是很省油的(。。。廢話),而且現階段技術也基本已經能夠滿足,而且有一部分電動車已經在市場上銷售了,只不過行情不好而已。其實影響電動車的最大一點在於電池的充放電次數,可能上千次後電池就不怎麼好用了,但是總體來說電動車還是比常規的車省油,僅限正常形式階段,因為電動車的價格太高太高了,高的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的了,所以現在電動車大部分是gov—ern—ment採購用於計程車行業。

現在像BYD的F3DM,這種雙模車,基本上在11W—13W之間,比F6都要貴上很多,但貴不是一方面,而是你根本找不到充電的地方,因為它用的不是普通民用電,需要專用的充電樁,為什麼充電樁那麼少呢,請看下面。

眾所周知,中國石油跟中國石化的網點基本上遍布全國,所以在加油站設立充電樁很方面,也節省投資,為什麼不建呢?因為中國電網公司想在裡面分一杯羹,於是三家開始爭來爭去,一直到去年年底,才終於達成最終協議,至於採用什麼模式呢?從米國搬過來的,也就是換電池,你開車到加油站,換上新的電池組,交錢,走人。

前段時間的錦湖輪胎影響很大,但其實不光錦湖是這樣,你去看下韓泰,也差不多,像米其林,普利司通這些我不清楚,但是國內很多輪胎製造商,確實會往裡面摻很多廢舊輪胎,只不過沒有被曝光出來而已。

國內汽車零部件製造其實很亂很混雜,因為不光有國內品牌,國外品牌也在其中摻雜,其實是大家都在糊弄消費者,因為你不是‌‌「專家‌‌」,不了解情況,哪怕有問題了,也會有專家出來為他們闢謠,

之所以現在就把這些問題給說出來,是不希望自主品牌從骨子裡就做不好,一旦長久下去,整個行業都會破碎。

國產車其實這幾年做的還行,像F3一個月能賣出去1萬多輛,長城哈弗,吉利的帝豪,都不錯,這些車我只能說是賣的還可以,但是開起來。。。反正我是不怎麼放心,本文也主要是讓大家知道其中的一些貓膩,在購車時能更好的選擇,並不是說都鼓勵大家買合資車,你想日系車我是打死不會買的,原因就一條,不給力啊!!!

其實國產車之所以會這樣,原因是多方面的,有體制上的,也有市場上的,但更多的是生產商及零部件製造商,他們在生產時過於注重價格在市場上的影響,忽略了在安全以及自主創造上,因此在更多的時候,大家選擇國產車更多的原因是介個便宜。但試想,在安全上給你打折扣你願意麼?

我曾經見過車開著的時候輪轂跑掉一個的,見過撞擊試驗的時候氣囊一個都不開的,也見過大燈跑掉的,這些方方面面,或許有人會不在乎,但是真正發生在你身上的時候,你會怎麼辦?

在此聲明:本貼所說的國產車,為自主品牌,如吉利,BYD、長城、奇瑞、力帆等等,合資車為如一汽大眾、上海通用、廣州本田等,進口車不用解釋了吧!

本文絕不是為了打擊自主品牌,說實話,我也支持自主品牌,可惜不給力啊,本文只為大家購車時做一參考,同時希望國內自主品牌能夠雄起,不再讓別人拿國產車跟中國足球相比!

今天就先說到這裡,再次聲明:本貼只為大家購車的時候做一個參考,本人也已經不在從事汽車行業,更不是銷售商,只為一個目標:希望自主品牌某天能夠雄起!!!

另外強烈聲明:謝絕人肉。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汽車論壇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4/1014/45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