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天涯熱帖:關於中國養老金的可持續問題

想像一個場景。2015年,差一天就到55歲生日的張大媽正在喜孜孜地打算明天退休了去哪兒跳廣場舞,但她卻突然暈倒在電視機前——原來延遲退休方案公布了,政府決定,所有人的退休年齡都在10年內延遲到65歲,男性每年延遲半歲,女性每年延遲一歲。

2016年,張大媽56了,可是當年的女性退休年齡也延遲到了56歲,大媽沒趕上退休;2017年,張大媽57歲了,退休年齡也是57,大媽又沒趕上。怎麼可能趕上嘛,人又不可能一年長兩歲,所有張大媽的同齡人都沒趕上。

到了2025年,張大媽終於趕上了退休年齡延遲的步伐,成功活到了退休。可是,廣場舞呢?廣場上冷冷清清,整整10年了,一個退休的大媽都沒有!

這就是延遲退休導致了一代人多干十年的故事。可別覺得這是開玩笑,看看下面這張表:

上表說的是,幾乎所有已開發國家,在未來的10到20年內都打算大幅度推遲退休年齡。其中老齡化程度指的是6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中國的老齡化程度在2015年是16.4%,在2025年時上升到22%左右,到了2035年超過30%。和上表比比看,絕對數字不算最高,但老齡化速度非常之快。由於60到70年代出生的嬰兒潮在未來20年內會全部退休,從2025年到2035年,老齡化程度十年將上升8%,僅次於韓國在未來十年的老齡化速度。

你說,國際接軌的老齡化程度,世界領先的老齡化速度,怎麼著也得夠上世界頂級的退休年齡吧?已開發國家都向70歲退休奔去了,日本韓國台灣的推遲退休年齡計劃也已經出台了,中國在65歲退休,是絕對沒跑兒的了。唯一的問題是整個推遲過程要花幾年。弄得不好,再過幾年,張大媽的悲慘故事就要上演了。

張大媽的悲劇,是因為現行養老保障體制出了問題。現收現付的養老保障制度,需要現有的年輕人掏錢養活退休的老年人。但是,如果沒有年輕人呢?又有誰來養活老年人?

眼下可用的唯一辦法,就是先把那些不那麼老的人從拿退休金的行列里趕出來,讓他們繼續繳納退休金,養最老的一批人,把養老保障體系先維持下去。但這也不是長久之計。即使退休年齡被推遲到65歲,到了2050年,依然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養一個老年人口——現在這個比例大約是4個勞動年齡人口贍養一個老年人(如果去掉不繳納養老金的勞動年齡人口,則比例進一步下降到3.2比1)。

因此,長期來看,生育率的上升就顯得尤其重要了。我們假設從2010年算起生育率出現了逐年的變動,這批新生兒會在2030年進入勞動力市場。再假設2030年時退休年齡已經推遲完畢,那麼此時2010年時開始變動的生育率會對幾十年後的贍養率產生什麼影響呢?

橫坐標為年份,縱坐標代表贍養每名退休人口的勞動年齡人口個數,三條線分別代表現有生育率、現有生育率提高25%和現有生育率提高50%。如果保持現有生育率不變,那麼在2055年後,贍養一名老人的年輕人數字就開始穩定在1.7到1.8之間;如果生育率提高25%,則贍養一名老年人的勞動年齡人口會先下降至2人再回升至2.4人;如果生育率提高50%,那麼在2075年左右的贍養率就會逐漸回到目前的狀態,約3.2人贍養一名老人,老齡化得到緩解。

有些人可能覺得,沒事,這裡說的都是養老保障體系的問題,我雖然不想生孩子,但我也不參與養老保障體系,自己存錢,或者買理財產品,退休了以後取錢自己養自己還不行嗎?

很遺憾,在嚴重老齡化的情況下,這條路也是行不通的。所有的金融產品,如果涉及到了跨期,都需要未來的生產力作為擔保(為什麼在現代金融體系中,數萬億美元的金錢可以在一夜之間消失導致人們的財富瞬間大幅縮水?錢到哪去了?為什麼不是落入到某個地方?– chenqin的回答)。如果自己不能生產,那麼就必須得有人替你生產。但是,在老齡化十分嚴重時,社會面臨的情況是勞動力嚴重不足而資本嚴重過剩,資本品的價格會迅速降低,存再多的錢都沒有用。

想像一個不存在老齡化的情況。一個人存了很多錢,等他老了以後,他面對10個年輕人。每個年輕人都想借錢生產和消費,他們說,我現在沒錢,借我點錢吧,我付你很高的利息,我生產出的東西也分享給你。

這個人選擇了一名生產力最高的年輕人,把錢借給他。有利息,有消費,這個人過上了幸福的晚年生活。

而在另一個社會裡,有十個人,每人都存了很多錢,有很多理財產品,還有若干房產,可等他們老了,卻只有一個年輕人了。

這十個老人紛紛對僅剩的年輕人說,年輕人,我的錢借給你,超低利息,只要你生產的東西給我吃一點用一些就行了。

這個年輕人說,我父母有錢,我為什麼要你的錢呢?

老人只好說,我不要利息了,本金也不要了,只要你生產東西給我吃就行了。

年輕人卻說,謝謝,不用了。我生產的東西,除了養活我自己,剩下的要給我的父母,就不能分給你們了。

老人們:………………

這當然是一個極端的故事,但是中國的情況,正在飛速往第二種情況靠攏。

解決辦法有幾種,

第一種,是自己完全不退休,工作到死亡;

第二種,是出現了大量機器人從事生產,根本不需要人類勞動力,就可以過得很好;

第三種,是這些老年人到了非洲,去把錢借給非洲的年輕人,至少在那裡資本仍然是不足的;

第四種,就是自己進行生育了。在資本逐漸過剩、勞動力逐漸不足的趨勢中增加生育,是對未來最好的投資。

但問題是,提高生育率,是那麼容易的事兒嗎?

因此,在最樂觀的情況下,「單獨二胎」將使中國當前的生育水平上升0.06,差不多每年將會多出生70萬個孩子。

現在單獨二胎放開了。現在一年過去了,結果如何呢?(單獨二孩政策滿一年嬰兒潮未如預期而至)

2014年11月5日,國家衛生計生委官員在新聞發布會上確認,目前全國共有約70萬對符合條件的夫妻提出二孩申請,與此前預計每年約200萬對夫妻申請差距較大。

以及這條新聞全國百萬對夫婦提單獨二孩申請申請數遠低於預期

國家衛生計生委2014年11月12日召開了新聞發布會稱,2014年1月啟動「單獨二孩」政策後,截至2014年底,近100萬對單獨夫婦提出再生育申請。

注意,近100萬人申請,並不是說這100萬人打算在一年就把孩子給生了。今年申請但實際上打算過兩年再生,或者申請了卻最終沒有或無法付諸實踐的大有人在。考慮到二胎准生證需要先辦理才能懷孕,2014年底申請了「近100萬」,那麼這個數字,大概就是14、15年兩年因單獨二胎政策而新增的總出生人數上限了。相對於每年的出生人數,增加了3%左右。

回頭看看上一幅圖,那兩根線模擬的可是提高了25%和提高50%的情況。請問,提高3%,到底能幹什麼?

既然放開生育限制沒什麼用,那也只好呼籲生育了,呼籲生育顯然也是沒用的,日本早幾十年就開始呼籲了,生育率並沒有提高。

其實單獨二胎並不是莫名冒出來的,計生部門對人口趨勢的預測偏差由來已久。「十五規劃」(2001-2005年)和「十一五規劃」(2006-2010年)對新增人口數量的預測。這兩次報告的時候,開放局部單獨二胎的政策已經開始被討論了。目前這個政策,屬於試探性的先行政策,但在上海已經遇冷的現象,也算是試出了很多東西。

先證明這個問題。

這個問題並不僅僅出現在大城市裡面,農村地區的生育意願也是在降低的(欠發達地區農村除外),社會觀念和國家政策已經把家庭結構主流上塑造成了三口之家。這點比較反直覺,很多中產階級依然以為農村地區由於宗族意識還是生育意願濃厚,實際上並不是,社會觀念的影響力和農村產業結構的變遷,導致三口之家依然是主流。

引用《人口研究》對於承德農村地區的報告。

「根據調查顯示,在選擇理想生育孩子數為2孩的情況下,人們對性別構成的偏好有著明顯的特徵。兩地選擇2個理想孩子被訪者中,68%希望孩子的性別是一男一女,30%的被訪者選擇順其自然。其中,承德地區選擇一男一女的比例為60.24%,邯鄲地區為85.64%.同時,分年齡段看,認為一男一女為最佳組合的比例也都很高,承德地區均在在58%~78%之間,而邯鄲地區則在71.43%~90.74%之間。」

「根據調查顯示,兩地區被調查者想要1個理想孩子的主要原因是為了提高生活品質,占49.74%;其次是為保證孩子的教育質量,占20.42%;響應國家政策號召占第三位,僅占12.57%.承德地區的調查情況顯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選擇生育1個理想孩子的意願更加理性,對提高生活品質和保證孩子教育質量的關注度提升。

在選擇理想生育孩子數為1孩的情況下,人們對性別的偏好原因主要是:選擇男孩主要是為了傳宗接代,而選擇女孩則是因為省心省事,其他諸如增加勞力、財產繼承等傳統原因均不再明顯。」

也就是說,很多人小看了農村地區的變化,

1,產業結構的變遷,已經社會觀念的宣傳(計劃生育國策在農村地區如同主席的指示的一樣,正經二胎的比例其實都不算高)

2,農村的社會關係發展,使得社會觀念已經轉向了「優生優育」的方式了,對於子女教育的重視已經成了主要因素。

3,性別歧視依然存在,但是相對於新千年左右,有明顯緩解,主要是宗族意識中,父權財產繼承意識開始淡化。

城市的生育意願也就不說了,給一份統計數據把。(來自於《中國婦女生育意願影響因素分析》,陳字,鄧昌榮)

表上而言,也可以間接證明我朝的宗族意識也在開始慢慢淡化,父權社會留下的生育責任感,近年來已經在開始慢慢讓位於個人意願了

所以說中國的生育意願是在一步步降低的,並且還相對大。故而單獨二胎政策,事實上,是從早年間開始的人口預測為指導,進行的一個試探性的先行政策,當然人口政策必然是和勞動力經濟政策是由適配關係的,不過單獨二胎政策在上海遇冷,全國申請量不足百萬(200萬總名額),事實上也說明目前鼓勵生育需要權衡的東西。

1,經濟原因,社會結構流動性,至「新常態」在逐漸變緩,而由於房屋等持有性資產雖然增長走緩,但是總價居高。教育成本也逐年增高,由於「學區房」的存在,兩個因素還聯合在了一起。城市化擴張,都市區規劃開始形成,大體量的城市經濟註定了生活成本會繼續抬高。經濟原因是影響生育意願的主要原因,即硬成本。

已開發國家的經驗是通過公共政策進行補充性補貼,再提高生育意願,而我們並不能通過很有執行力的公共政策。首先,中國的人口體量無法進行全面的福利建設,很多試圖認為中國應該隨著產業升級,逐步提高福利支出的占比,這個並不是一個好意見,並不是財政上無法執行,而是在新常態的過渡期,承諾高福利在占有主要的公共財政增量,由歷史經驗來看並不明智。

其次是分配和產效比的問題,三線城市投入少量的教育補貼,就可以達到很高效率,幾千塊至萬元一年的補貼甚至可以在三線城市供給一個孩子的教育成本,並且能夠達到產出,孩子比較一般,培養一個產業技術人員沒有問題,孩子努力一點,上個好大學也不是難事,但是大城市的產效比降低,因為即使相對於高教育質量,成本依然實在相對較高。但是問題在於,中國的地區發展並不平衡,即使在省際上,二線省會必然是絕對的教育資源集中地,大量三線,農村的人口必然會流動到二線城市中接受教育。而一線大城市就更明顯,集聚了大量來打工,做生意,定居,接受教育的非戶籍人口。而由於我們的公共政策以戶籍政策為基礎,並以此為單位。故而,針對於高人口流動性,以及地區差異,公共政策並不好進行。

2,社會觀念原因。

鼓勵性生育政策在新女性中,普遍不得民心。當然,僅個人而言,我覺得是好事。

我朝目前處在「前平權時期」,在性別問題上大概是處於美國70年代的階段,此時主要的歷史任務,是消弭父權社會的性別預設(也就是父權社會將女性強迫了既定的生育義務)。

也就是說,女性經濟地位在自主意識下,獲得了長足的進步。女性地位的提升,以及在經濟分工體系中定位的變遷,使得社會觀念(父權性別預設),和男性中心話語(偏向男性的社會輿論),與目前的狀況發生脫節,社會觀念顯得落後。目前的平權的目標,首要就是在公共話語體系中,對於殘存的父權意識進行反抗,並塑造新女性的平權觀念。以美國70年代的歷史數據來看,這個階段的生育意願是肯定會降低的,因為社會中殘存的父權觀念中就包含將女性物化成生育角色,那麼對於生育問題,在價值傾向是肯定會出現明顯反抗,進而「鼓勵生育」的社會話語,以及公共政策,在新女性群體中是完全不得民心的。

其次,目前的平權話語中,新女性的地位提高,主要是總結在了「獨生子女紅利」和「計劃生育保證了女性不生育的自由」以及「女性的自主奮鬥」。也就是說,目前如果決策層大力推行鼓勵性生育政策,某意義會被視為父權結構對於女性好不容易努力的地位,進行進一步的限制。並且在父權意識殘留下,對於底層女性來說,有可能被夫家或者父權結構非人道地剝削其生育和養育上的貢獻;即使對於中層女性,在傳統家庭結構存在的情況下,也會受到父權結構的剝削,並且有可能這類鼓勵性政策,會進一步加強父權意識中「性別預設」的話語強度,增加就業市場上的觀念歧視,不利社會觀念平權化。。而在這些觀念平權的基礎上,鼓勵女性超越傳統家庭角色,並且不再將家庭角色當做必要選擇,要以自主意識做自我實現的個人奮鬥,有利於經濟分工中女性話語權的提升,並且衝破父權社會預設的女性角色(生育角色)。

所以鼓勵性政策在新女性群體是普遍不得民心的。

1.只是上海政府鼓勵生單獨二胎,不是全國性的;

2.單獨二胎都沒有生,說明國人生育意願已經非常低;

3.如果單獨二胎都沒有人願意生,計生委繼續存在下去還有什麼意義?

4.上海生育率世界倒數第一,大概是0.7。上海戶籍人口連續負成長已經超過10年,東北地區的人口負成長更嚴重。

5.一個群族要想人口不減少,至少得生2.1~2.3個小孩,上海這種0.7個小孩的恐怖低生育率會導致上海人一代減少60%,迅速滅亡。當然中國整體也好不哪裡去,統計為1.2,為計生委硬生生改成1.6。當然不管是1.6還是1.2都是亡,早亡晚亡的問題。

7.上海養老金早已入不敷出,虧空巨大。因為上海年輕人太少了。不過外來人口補充著上海的勞動力短缺,所以明面上還不太明顯,但是由於外勞沒有納入養老計劃,所以這方面養老問題已經非常嚴重。(有人說以前沒有,現在已經納入了)

8.這麼單獨二胎,全面二胎,徹底放開的慢悠悠的搞下去,等待70年代嬰兒潮人口失去生育力,中國人口會崩潰。

9.30年國際計生洗腦教育國人中毒太深,從領導到文藝青年,皆不能自拔,連夫婦兩個必須生2個人口才不會減少,這種1+1=2最簡單的問題都弄不明白!堅持一胎化一代減少50%這種大整帳還不明白嗎?

10.中國被培訓的對自己後裔的恐懼已經到了洪水猛獸的地步,孩子是未來的希望,你覺著中國這麼看待自己孩子,這個民族還有希望嗎?

當年計劃生育最嚴苛的東北,如今已經成為最大的人口塌陷區。2010年,東北三省的總和生育率均低於0.8,每年平均淨流出200萬人。

上海市衛計委透露,上海目前進入婚育年齡的女性,有90%都符合雙獨或者單獨二孩政策,但是申請二孩的比例不到5%。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2013年抽樣數據顯示2013年的總和生育率只有1.22,其中一孩總和生育率僅為0.775,連續4年一孩總和生育率都低於0.8。反映的事實是有20%的婦女不準備生育。說明計生委公布的所謂目前總和生育率在1.6-1.7的可能性不存在,要達到這樣高的生育率,生二孩和三孩的生育必須比一孩高才有可能。一孩生育率還虛高,比2010年人口普查的0.728還高,與目前社會水平,教育模式不符合。

計劃生育三十年,扭曲了人的思想,和社會形態。現在看來,中國過早的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按照人口學家的估計,2050年,中國人口會到達頂峰,隨後便是衰落。2000年前後,人口普生育率只有1.22的情況下,竟然在2001年制定了計劃生育法。我無法想像這種病態的事實是怎麼通過的。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天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0215/5152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