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科教 > 正文

屠呦呦成果40年未獲大陸公認 引發對中共科技制度反思

大陸女藥學家屠呦呦獲2015年諾貝爾醫學獎,成為獲諾貝爾醫學獎的第12位女性。屠呦呦研發的青蒿素挽救無數生命,被世界衛生組織推薦在全世界應用。青蒿素提取得益於中醫典籍,屠呦呦獲獎對中醫意義重大。但其成果將近40年在中國國內沒有被得到公認,85歲的她至今仍是「三無教授」。陸媒評論質疑大陸的科技管理體制。

10月5日,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美國科學家威廉‧坎貝爾、日本科學家聰大村、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獎。

諾貝爾獎頌辭強調,屠呦呦等3位諾貝爾獎得主,在最嚴重的部分寄生蟲病治療上,開發出革命性療法。屠呦呦參與研發的青蒿素,對瘧疾治療具有顯效。

nobel-400

中國中藥專家屠呦呦。(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屠呦呦研發青蒿素惠及全世界

屠呦呦於1930年12月30日出生於浙江省寧波市,是中國中醫研究院終身研究員及青蒿素研究開發中心主任,2011年獲得有諾貝爾指標之稱的國際醫學大獎拉斯克-狄貝基臨床醫學研究獎(Lasker DeBakey Clinical Medical Research Award),是首位得此獎和諾貝爾醫學獎的中國人。

大學畢業,屠呦呦被分配到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工作,之後55年裡,除參加過為期兩年半的「西醫離職學習中醫班」,她幾乎沒有長時間離開過東直門附近的那坐小樓。她最優秀的研究工作完成於1969年至1972年之間,正值「文革」時期。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醫研究院接到了一個「中草藥抗瘧」的研發任務,那是一個不小的軍事計劃的一部分,代號523,該項目的短期目標是要儘快研製出能在戰場上有效控制瘧疾的藥物,長遠目標是通過篩選合成化合物和中草藥藥方與民間療法來研發出新的抗瘧藥物。

大陸媒體提到,在研製過程中,屠呦呦曾以身試藥導致肝中毒。她的丈夫說,屠呦呦整天不著家,沒白天沒黑夜地在實驗室泡著,回家滿身都是酒精味,女兒都不願意喊她媽媽。

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終於從青蒿葉子中成功提取青蒿素。這一成果挽救了全球幾百萬生命。

什麼是青蒿素?

青蒿素是來自一種菊科艾屬植物的提取物,對惡性瘧疾、腦瘧強大的治療效果。

瘧疾是由瘧原蟲造成的,經蚊叮咬或血液傳播的全球性急性寄生蟲傳染病,俗稱打擺子。每年全球患者在3億~5億之間,因瘧疾死亡的人數在1百萬~3百萬之間,其中大部分為兒童。瘧疾可引起貧血、脾腫大以及腦、肝、腎、心、腸、胃等受損。

幾十年來,青蒿素每年都在挽救全世界無數人的生命,其中大部分是生活在全球最貧困地區的兒童。飽受瘧疾之苦的非洲人民稱青蒿素為「中國神藥」。

目前,一種以青蒿素為基礎的複方藥物已經成為瘧疾的標準治療方案,世界衛生組織將青蒿素和相關藥劑列入其「基本藥品」目錄,推薦在全世界應用。

青蒿素提取成功得益於中醫典籍

2011年,在獲得拉斯克獎後,屠呦呦接受媒體採訪時稱,「我自小就看見病人如何被民間的中醫師治好,但我從沒有想過一生都會投入在中醫的世界。我對草藥的好奇心,驅使我進行些研究。」

屠呦呦還說,「青蒿素的發現,不是一個人的成績,是團隊共同努力的成果,很多同志都參與這項研究,都做出了貢獻。這也是中醫藥走向世界的一項榮譽。」

憶及當年的研究,她說,「當時的難點在對青蒿科屬的選擇上,到底是哪種植物。另外提取方法上也一直沒能突破。」後受葛洪《肘後備急方》中「青蒿一握,水一升漬,絞取汁服」的啟發,她改進了提取方法,採用乙醚冷浸法低溫提取,最終獲得成功。

屠呦呦獲獎對中國中醫意義重大

前中國衛生部官員、原中國健康教育研究所長陳秉中周一(5日)晚接受自由亞洲採訪時表示,屠呦呦獲今年諾貝爾醫學獎,對中國中醫發展,意義非常重大。

他說:這個非常好,值得可喜可賀,這個我原來知道情況,她的研究成果也可以說是研究多年,成就非凡。我知道她研究這個瘧原蟲,而且她一直堅持,不怕困難,當然這個意義非常重大,因為瘧疾在南方發病率很高,中國有這個藥,藥效非常明顯。前幾天,有人預測這個諾貝爾醫學獎,但沒有想到是她,沒有人提到是中國中醫方面。我想這個對中國中醫發展意義非常大,對中醫界是不可估量。

但是伴隨著屠呦呦獲獎,大陸一些反對中醫的「反偽科學家」發出另一種聲音:屠呦呦獲獎並不代表醫學界對中醫的肯定。

但是此言論遭到網友集體炮轟:

安徽網友「真實的姚老闆」:屠呦呦的諾獎重重的打了那些叫囂中醫偽科學無用者的耳光!

河南網友「scatterin3117_cn」:這不是打了那個誰一巴掌嗎?一直認為中醫是偽科學的那個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打假鬥士。我認為,中國科技大學該站出來闢謠了。

河北網友「醫道亂則國亂」:屠呦呦是在中醫科學院工作,從事中醫藥研究,根據古籍中醫理論研究出來的青蒿素。你們把她歸入西醫很難吧?提取技術就算西醫,那麼廣島長崎原子彈都是你們西醫炸的?

網友「@麟煙閣」:我就想問一下,難道中醫就絕對不能用現代化手段?現代化手段是西醫專屬?難道中藥就不能根據科技的發展製成片劑或者注射液,只能必須得熬湯才算中藥?一旦提純就變成西藥了?

屠呦呦成果40年未得到公認,仍是「三無教授」

諷刺的是,現年85歲的屠呦呦在大陸境內被稱為「三無學者」,既無博士學位、也無海外留學背景,更無中國兩院院士頭銜。

據媒體報導說,屠呦呦先後幾次被提名參選中醫科學院院士,但都沒有被選上。

屠呦呦從未在中國國內獲獎,她在文革時期的研究成果也因政治原因不能刊發在國際學術刊物上。

屠呦呦的老朋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李連達表示,屠呦呦發現青蒿素已經44年了,「這麼長時間得不到公認,我想,對任何一個科學家來說,都會覺得不公平」。

李連達曾描述屠呦呦的率真直言:「她比較直率,講真話,不會拍馬。比如在會議上、或個別談話也好,她同意的意見,馬上肯定;不同的話,就直言相見,不管對方是老朋友還是領導。」

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依據三個「第一」頒獎給屠呦呦

屠呦呦獲得拉斯克獎,曾經引發爭議:「不能把團隊的成果歸於一個人」;「把獎頒給她一個人,對項目的其他參與者不公平」。

但是拉斯克評獎委員會之所以把獎盃頒給屠呦呦,所依據的是屠呦呦的三個「第一」:第一個把青蒿素帶到523項目組,第一個提取出有100%抑制率的青蒿素,第一個做了臨床實驗。

「國際上很尊重原創性的東西。」屠呦呦表示,研究成果要獲得國際認可,一要有效,能真正解決問題,二要原創發明,創新十分重要。「中醫藥絕對是個偉大寶庫,其中有待挖掘的還很多。可以用現代科技手段進一步認識中醫藥,加強創新,多出原創成果。」

專業人士:提取青蒿素成功是集體勞動成果

曾有中國業內人士介紹,「當初提取青蒿素,屠呦呦的貢獻毋容置疑,當然也有幾十個單位幾百位專家共同努力的結果,過去一直有人認為是集體的勞動成果,不能算是個人。」

上述人士稱,「中國在科技管理體制、機制上有缺陷,在人才評價和鼓勵上有不足,亟待改進。」

中國科協主席韓啟德曾直言,青蒿素的發明,一直是中國引以為豪的科技成果,但僅僅由於難以確定成果歸屬而一直沒有得到足夠的表彰和獎勵,其中折射出的不少問題值得深思。

國際認可的人才落選院士非個案,陸媒稱體制問題

中共官媒發文稱,像屠呦呦這樣做出國際認可的重大科學貢獻,但卻落選中國科學院士的,在大陸並非單獨個案,有「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比袁隆平晚一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的中科院上海系統所研究員李愛珍等人都是例子。

文章承認,這些人並非因為學術水平不高、科學貢獻不大而落選院士,而是只懂默默工作,不善交際應酬。

文章同時表示,「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四川大學副校長魏於全、中國農大原校長石元春、哈爾濱醫科大學校長楊寶峰,雖然因涉嫌學術造假而屢遭檢舉、質疑,卻依然穩坐院士的寶座;相當比例的政府高官和企業高管,順風順水田當上了院士,風光於政、學、商諸界。」

華大學醫學院常務副院長魯白教授在接受鳳凰網採訪時也批評說,中國的「院士制度目前還不是一個榮譽制度,更是一個利益制度」。

魯教授進一步解釋了目前中國院士制度的問題說,「目前雖然院士是選舉出來的,但投票者選院士已經不再完全依靠科學成就了。關係、運作和好處成為了一些新的因素。有些人被選上去的時候,意味著有些人被選下來。選下來也是跟這個制度有關係的。」

10月5日,大陸財新網文章也發出質疑:屠呦呦做出舉世公認的成就,為什麼沒有得到任何國內的重要認可,沒有大獎、沒有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榮譽稱號?屠呦呦在1970年代做出重要成就,條件很差、經費有限,今天中國的經費大增,用於支持什麼工作,什麼人?

文章還質問,現在的體制,在浪費錢,還是能夠出現更多的重要工作?是在壓制人,還是能夠支持更多的屠呦呦、張亭棟?我們應該麻木不仁,繼續浪費,還是深刻的反思、實際的改革?中國科技界由無德、無才、無能主導的現象,是否應該得到改變?

阿波羅網於飛報導

責任編輯: 於飛  來源:阿波羅網於飛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006/6244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