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上海出台房地產新政打壓房價 成中國樓市風向標

上海的新政有可能不是個案,而是全國新政的試水。習近平多次提及「提質增效」,要求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依靠房地產發展經濟不僅效益不高,而且難以持續,容易產生泡沫,久為外界所詬病。上海要求壓低房價,「減少經濟對房產的依賴」,如果實施成功,將成為全國的借鑑模板,可能在全國推廣。

北京時間10月9日,上海市舉行建設交通系統幹部大會,大會宣布上海將取消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和上海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簡稱房管局),新組建組建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就在同一日,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發表講話稱,上海房地產市場發展有自身特點,控制房價是首要調控目標。外界認為,這代表著上海近期施政的重點,也可能是中國房地產發展的新方向。

上海新政贏關注

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稱,上海房價已經很高,如果不堅持調控,將影響上海經濟持續平穩健康發展,也會削弱城市的競爭力。這不是一個簡單的表態,因為就在同日,存在多年的上海房管局被取消,上海市城鄉建設和管理委員會也被取消,其業務將由新組建的住房和城鄉建設管理委員會繼承。韓正稱,「不能人云亦云,對於控制房價這件事,必須清醒認識、堅定不移」。

控制房價可能成為上海近期施政的重點。上海房價自2012年以來長期快速增長,短短兩三年間房產均價從保持數年的27000元(1人民幣約等於0.1576美元)增長到近35000元,而房屋的價格與市民的幸福指數密切相關。上海房價快速增長,這引起了上海市民的不滿。因此韓正稱,「政府調控中,控制房價是重要目標」。

控制房價可能只是手段,調整上海經濟發展模式才是目的。韓正表示,「要減少經濟對房產的依賴」,政府靠賣地獲取財政收入的模式不能一直持續下去。並且稱「上海房地產市場發展有自身特點」,要「不畏浮雲遮望眼」,敢為天下先。這可能意味著,上海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降低房地產在經濟中的比重,改變地方財政依靠賣地的現象。

值得關注的是,上海的新政有可能不是個案,而是全國新政的試水。習近平多次提及「提質增效」,要求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依靠房地產發展經濟不僅效益不高,而且難以持續,容易產生泡沫,久為外界所詬病。上海要求壓低房價,「減少經濟對房產的依賴」,如果實施成功,將成為全國的借鑑模板,可能在全國推廣。

房地產綁架中國經濟

中國過去十多年經濟的快速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房地產業的突飛猛進上。市場上房屋的供給量大幅增加,房價過幾年就翻一番。官方數據顯示,房地產業在2014年占GDP比重高達6%,與之相關的產業總量占GDP接近20%。房地產業已經與中國經濟深入的綁定在一起,房產泡沫是中國經濟潛在的重大隱患。

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產造成兩個惡果,一是賣地成為地方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不僅不可持續,而且與民爭利。二是會刺激地方官員的蓋房熱情,造成「鬼城」、「空城」頻現,使固定投資重複、浪費。中共體制內的有志之士,早就想改變經濟過於依賴房地產的現狀,以免經濟被房產業綁架。

房地產的狂飆,還降低了居民的幸福感,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房產作為每個人的剛性需求,不會因為價格上升就不買房。在居民收入與房價增長不成比例的時候,必定有很大部分人買不起房。而擁有房產,是中產階級的標誌之一。沒有房產,便可能造成人口流動,單身人士增加,治安變壞,是社會不穩定的潛在根源。

上海大舉推行房產新政,取消房產局並抑制上海房價,可能有其深層次考慮在內。上海作為中國最發達的城市,向來是各地經濟上學習的樣板。在降低房價的同時促進經濟增長,某種程度上可以算是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

阿波羅網收集網友評論:

上海的GDP應該破5了吧,看來是烏紗帽不保,你還真以為他憂國憂民呢。

房價只要符合通脹,不少買房的就受不了了。大家都養成了一個習慣,貸款會被漲價補掉。真要老老實實還30年,沒幾個人有這麼好的耐性。回到居住屬性,經濟才有救。

還有一個習慣,工資會猛漲,現在的50%占比,幾年後都不叫事。可是經濟垮了,哪個老闆會給你加工資。

上海房子賣不動了,所以這樣說說,一來讓大家以為上海房價上漲壓力很大,政府在努力壓制房價,誘導還有購買力的人繼續買房,二來房價如果托不住了,滯漲或者微跌,民眾會以為是政府的功勞。

強弩之末,如果說泡沫掩蓋之下的經濟不至於衰退到當下這個現實局面,可能多少還能忽悠到幾個人,在現實的殘酷局面之下,大量企業裁員倒閉,商業凋零,人員流失,房屋空置,在這種現實下還在說謊或者意淫宇宙真理,那絕不是忽悠的問題了,更只能說明是智商問題了。

長久來看這種透支未來的增長模式,長遠必將坑了全社會,包括政府,因為其他行業的稅收一項就會銳減。

前面剛剛看過一篇文章,說日本為什麼堅持要房地產泡沫破裂,因為高房價直接把經濟增長動力全部擠出了。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多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5/1010/6267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