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德國惡性事件頻發 華人感受五味陳雜

作者:

越來越多的華人遊客、學生甚至移民來到歐洲,正成為德國的新客人。7月中下旬,德國接連發生惡性傷人事件,有4名香港遊客在斧頭襲擊事件中受傷後,新客人的生活又受著怎樣的影響?他們又如何看待襲擊案背後的深層次原因?

‌‌「中國人比德國人還緊張‌‌」

正在德國出差的浙江大學德國學研究所講師國懿在電話里對BBC中文網記者說,從微信朋友圈和網絡上,好像中國人比德國人更緊張。

他說:‌‌「好像大家特別願意從各種蛛絲馬跡中證實什麼,恕我直言,我在德國確實沒這樣的感覺。‌‌」

7月22號慕尼黑槍擊事件發生後,23號國懿在柏林街頭看到人們沉浸在狂歡的氣氛中,當時正舉辦一年一度的‌‌「愛之旅‌‌」(Love Parade)遊行。

他說:‌‌「德國相對來講還是比較成熟的民族。這個事對於管理者和警察很嚴重,街上巡邏的警察和警車多了。但沒看出大眾受多大的影響。‌‌」

‌‌「看見難民害怕‌‌」

同樣感覺‌‌「沒受多大影響‌‌」的還有在慕尼黑留學後工作的小李和小黃。

她們說,只是看見街上多了很多戴頭巾的人。但7月22號慕尼黑奧林匹克購物中心槍擊案發生前半小時,小黃就在那裡。小黃說,後來平安到家了,朋友告知有槍擊案,‌‌「我都快被嚇死了。‌‌」

德國警方後來確認,慕尼黑的槍擊案‌‌「與伊斯蘭國沒有聯繫‌‌」。槍手擁有伊朗和德國雙重國籍。

但生活總有微小的變化,比如超市營業員的態度。

小李對BBC中文網記者說,超市營業員對‌‌「外國人‌‌」的態度越來越差,華人也連帶遭罪。因為當地人認為‌‌「外國人‌‌」沒禮貌,也有‌‌「外國人‌‌」購物時用假鈔換真鈔的情況出現。

小李解釋說;‌‌「在當地人看來,只要不是德國人。管你是哪國人,都是‌『外國人』。‌‌」

從中國西部城市重慶組織學生赴德參加夏令營的陳先生向BBC中文網記者表示,他在德國的女學生會在街頭碰見迎面上前伸手要錢的難民。

他說:‌‌「如果當時女學生是一個人,她會給5到10歐。如果是一群人,膽子大些了就不給。‌‌」

學生們說;‌‌「看見難民害怕‌‌」

‌‌「歷史與現實的糾葛‌‌」

2015年9月,德國敞開大門接納來自中東的難民。而從2015年跨年夜發生的‌‌「科隆性騷擾‌‌」事件後,人們開始關注包容性和民眾安全之間的矛盾。

禍不單行,7月接二連三的傷人事件中後,矛頭漸漸指向那些‌‌「外來人‌‌」。事實是,巴伐利亞的安斯巴赫自殺式炸彈攻擊者是敘利亞難民。他的避難申請被拒,但獲得了臨時居留證。

7月18號造成4名香港遊客受傷的斧頭襲擊事件的攻擊者,是一名阿富汗難民。

外界將德國的難民政策比作‌‌「農夫與蛇‌‌」,溫情擁蛇入懷,結果可能被反咬一口。但在國懿看來,德國的難民政策是‌‌「沒有辦法的辦法。‌‌」

國懿曾在德國生活10年,在德國自由大學完成了國際關係學的博士學位。

他分析稱,德國的難民問題由歷史與現實的糾葛所生。

他說,德國曾因想改變自己的歷史地位而發動兩次世界大戰,但均以失敗告終。歷史教訓要求德國走歐洲一體化道路。但在歐洲一體化進程中,德國承擔著托底者的角色。德國在難民政策上以開放的姿態向世界展現著這個國家的實力和包容。

但現實是,歐洲沒有一體化進程到高級階段。這是今天產生難民問題的根源。

國懿所指的高級階段是德國主導,民族國家將各國主權完全讓渡給布魯塞爾。比如形成統一的移民和難民政策,而非各自為政。

但目前德國的百萬難民看得見,摸得著,他們不會德語,沒有技能,靠德國政府救濟,還產生著社會問題。

‌‌「難民國家‌‌」?

在國懿的德國華人朋友圈裡,難民入境,‌‌「大家普遍還是反對的。‌‌」

他們是想申請入籍或者已經入籍德國的華人。

他說:‌‌「我們(華人)費很大的努力,甚至在這裡念到博士可能都不如一個難民得到的待遇好。有人還開玩笑說,德國不是移民國家,是個難民國家。難民拿到的待遇比辛辛苦苦掙錢掙得還多。‌‌」

如此看來,德國的平等與安全似乎正面臨挑戰。德國總理默克爾也抵不住壓力,出面為難民政策辯護。她說德國將堅持自己的原則,幫助需要得到庇護的人。但也譴責參與攻擊行動的難民,稱這些人給歡迎他們的國家帶來了恥辱。

庇護與恥辱,生存和共榮,華人‌‌「外來者‌‌」在這裡感受到了五味雜陳。

責任編輯: 林億  來源:BBC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6/1208/847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