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國工資飆漲 工作回流已開發國家或轉戰東南亞

上海月薪已經高於部分東歐國家,加上適齡勞動人口比重開始下滑,中國的低成本勞動力優勢正在喪失,日本企業甚至已開始將崗位和業務帶回本國。這種情況下,中國還可以做什麼?

中國勞動力的低成本優勢正在消散,崗位甚至開始回流已開發國家。

薪資已經顯著增長,再加上2010年起,中國適齡勞動人口的占比就在不斷減少。中國亟需尋找新的維繫增長的方式。

不過,前期壓低報酬來保證高投資回報還是獲得了一定的原始資本積累。在電商等新興行業,中國適齡勞動力,還有他們的薪資增長,依然有充分的空間。

為什麼說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在喪失?

除去我們熟知的更低成本的東南亞國家以外,中國的低成本優勢,還有幾個其他威脅。

一是東歐的成本優勢。我們常常忽略東歐作為西方世界的一部分,但事實上,上海(1135美元)、北京(983美元)和深圳(938美元)的月薪中位數都比克羅埃西亞(887美元)要高。而上海的月薪也要比立陶宛(956美元)和拉脫維亞(1005美元)高。

而且,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供求關係也在悄悄發生變化。統計局公布的人口數據顯示,2010年起,中國適齡勞動人口(15-64歲)的比重就開啟了下滑趨勢。

還有一方面,福布斯專欄作家Kenneth Rapoza指出,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事實上對全球的製造業勞動力成本起到了定價作用。他甚至稱,中國對美國勞工市場的攪局程度,不亞於亞馬遜對傳統零售業的破壞。

這可能帶來的結果是:如果歐美工人想要加薪,他們得先指望中國工人加薪。明顯地,這對其他國家來說不像是一件好事情。

離開中國的製造業都去哪裡了?

製造業紛紛轉向成本更低的東南亞國家,而部分已開發國家的企業,還出現了回流本國的現象。

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的一項針對約三千家企業的調查顯示,2016年,有8.5%將崗位、工廠或是業務從中國回流日本,而十年前首次進行這一調查時,該比重只有6.8%。

崗位與機會都回到日本,日本由此開啟了金融海嘯以來最長的經濟擴張期,GDP連續六個季度增長。對於日本企業來說,除去開拓東南亞市場以外,回到本國並不難理解:日本原本就是比中國更為老牌的製造業國家,中國漸漸沒有了成本優勢,日本的製造業質量更有保障,還能幫助提振本國經濟,何樂而不為。

而美國,我們都看到川普上任以來,一直在吶喊著要讓崗位回國;而外資企業,從滿世界買買買的軟銀(Softbank)到蘋果的老朋友富士康,都向川普口頭應允大筆投資、大量就業。

歐洲方面,歐盟一直試圖把技術成熟、成本低廉的東歐國家納入聯盟,以便分享勞動力的便利。上文中提到的月薪低於北上深的克羅埃西亞,在2014年才加入歐盟。

責任編輯: 楚天  來源:華爾街見聞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7/0823/98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