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軍政 > 正文

兩會天安門追逐大片 車主逆行繞兩圈?抗議中共?圖集

3月15日,一輛黑色轎車在長安街街頭疾馳逆行,引發當局高度緊張。(視頻截圖)中共全國政協會閉會當天,一輛黑色轎車在長安街疾馳逆行,在天安門維穩的警車、武警、特警、交警、輔警持槍迅疾追趕圍堵,網絡上流出的現場視頻如同好萊塢大片,但事件結果令人疑竇叢生。

兩會開幕後不久,有報導稱幾名訪民在凌晨保全較弱時段,闖入天安門金水橋準備喝農藥自殺,但被官方即時發現和處置。在兩會即將閉幕時,天安門廣場再次傳出有事故發生。

這已經是今年兩會期間,天安門附近第二次出現驚人一幕。在人大會議開幕日3月3日,曾有兩名身穿寫有「冤」字的衣服的婦女,突破重重封鎖,出現在天安門廣場附近喊冤,引發不少民眾圍觀。兩位婦人隨後被警方攔下,警察開著警車把相關人員帶走。至於兩人因何事喊冤,外界不得而知。

「肇事車輛」是否精選時間點?

3月15日,既是中共十三屆全國政協閉幕當天,又是國際消費者權益日,對中國人而言,是一個打假的節日。

下午1時許,一輛黑色汽車突然在靠近人民大會堂和臨近中南海方向的長安街上逆行疾馳。

多名網友在現場拍攝的手機視頻顯示,在天安門廣場負責安保的北京警方依維柯警車,一輛接著一輛加速追擊的同時,持槍武警、特警、蟄伏的便衣警察、特務、協警從各個方向冒出,有的甚至翻閱廣場欄杆,加入追捕行列。

虛驚一場?風聲鶴鳴之下的如臨大敵?

在網友上傳的相關視頻中顯示,狂奔至現場的十幾名武警特警,圍堵在被逼停的黑色車輛前。據知情人士表示,這是北京警方處置天安門「突發事件」的慣用做法,即讓警方人員組成人牆,阻擋圍觀人群視線,不讓機密外泄,同時對「肇事者」先行群毆,再行捆綁,推入依維柯警車,並拉下窗簾,繼續暴打後,警車將肇事者拉走,立即平息事件,恢復所謂的秩序。

不過,這一次的情況似乎不同,肇事者並未馬上被帶走,有報導披露,這些全副武裝的特警「團團圍住私家車,並頻繁傳出棍棒沉悶的毆打聲」。

北京警方通報輕描淡寫自嘲以反恐模式處理交通事故?

3月15日當日17點,北京市警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通報顯示:事發地點為「廣場東側路北口」,通報還說,警方攔停一輛逆行的北京牌照小客車,肇事司機許某(男,35歲,本市人)被執勤警察當場控制。

警方表示,該車「逃逸」,是被「攔停」,而過程中「先後造成五輛汽車受損」。

通報最後還說,要遵守交通法規,維護交通秩序等等。

自由亞洲電台16日報導,根據微博的跟帖評論,有民眾提出與北京警方不同的說法。有自稱是目擊者的張某說,「那輛車現在天安門廣場繞了兩圈,警車和特警的車一直在追。很多車主都下車躲在一邊。他倒車又從新撞。」也有目擊者跟帖說,北京二環有套房,「看到整個過程,發的視頻都被刪除,七輛警車追他。」

事件背後的N個解說

阿波羅網評論員「在水一方」認為,如果網上的言論為真,這個私家車應該是有目的的,可能是有冤屈吧。如果繞兩圈的消息為假,也可能是司機不小心吧。

阿波羅評論員竇祈新表示:天安門廣場被認為是中國政治心臟中「二尖瓣」,這一「四千多萬冤魂索命」的廣場,六四屠城,加上毛澤東乾屍對風水的破壞,警方在廣場一周布控的上千警力,讓一般北京人很少「光顧」。按照警方的說法,35歲的肇事者,是北京本地人,對北京路況稔熟於胸。他選擇在中共政協會閉幕,又挑選了「打假」日,對中共非法政權說不,這也可以說是「偶然」,但這位司機在強大的國家機器中,竟然沒有馬上意識到自己「違規」,反而「逆行兩圈」,直到被逼停,很難說沒有「主觀上的故意」。只是警方在大規模抓捕之後,將輿論引導至交通違規上,顯得非常可笑。

在兩會於北京召開期間,北京重要道路除了進駐穿制服的武警、公安、特警、輔警、保全和交通協管員外,還有大批便衣。為嚴防訪民進北京上訪,北京街頭幾乎沒有外地車牌的車輛。

事實上,2013年天安門「金水橋事件」,被中共官方定調為暴力恐怖襲擊事件。這之後,北京警方對進入北京四環以內的車輛檢查相當嚴格。

中共重大活動中,特別是二會期間,東西長安街的交通管制規定更是非同尋常。不排除當局死命令保證不出一絲紕漏。武警、特警、便衣警察、特務、協警在風吹草動中的迅疾反應,不但證實了當局的極度虛弱,也證實了當局將每一個人都視為潛在的威脅。而另一方後面則顯示了中共暴力的紅色恐怖愈演愈烈。

3月15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大量軍警圍堵一輛私家車

周四(15日)下午1點左右,一輛小客車(紅圈)在天安門旁「逆行」。(視頻截圖)

平安北京周四(15日)在事發後約四個小時,透過微博公布消息。至於警方出動的警力人數、許某現況、有否被落案起訴,公布未有提及。(網上截圖)

身穿迷彩服、手持「抓捕器」的特警一踴而上追截。(視頻截圖)

責任編輯: zhongkang  來源:阿波羅網歐陽理明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317/1085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