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戳破馮小剛《1942》裡的偽歷史

作者:
諶旭彬以詳實史料告訴人們民國政府沒有鉗制言論,各大媒體包括共產黨的媒體《新華日報》都在連篇累牘的追蹤報導及轉載河南災情,詳盡到災民的一言一行很多的「負面報導」,各媒體都沒有受累,僅僅是《大公報》誣指政府限價不力,考慮影響軍民抗戰信心才遭停刊三天。比之「天朝」容不得一小小《炎黃春秋》,非要整之改之而後快。

講述河南1942-1943年大饑荒的電影《一九四二》,在坊間已成熱詞。但大陸著名歷史學者,騰訊網歷史頻道主編諶旭彬卻認為:無論是電影本身,還是作為腳本的紀實原著,乃至於媒體對該段歷史的諸多重新發掘,均可謂是偽史當道。

電影《一九四二》海報

政府壓制輿論,不允許媒體報導河南饑荒?

重慶《大公報》1943年2月3日因刊載該報主持者王芸生的一篇《看重慶,念中原》的社論,而被當局停刊三天。電影及許多媒體,均以此為據,認定國民政府當年壓制輿論,不允許媒體報導河南大饑荒[詳細]。

《大公報》被停刊三天,不是因為報導河南饑荒,而是「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

《大公報》被停刊三天是實情,但其被停刊的原因,其實並不是因為該社論報導了河南的大饑荒。據王世傑1943年2月4日的日記披露,其被停刊的真實原因是:「《大公報》因指摘限制物價之失敗,受停刊三日之處分。」王氏曾擔任國民政府中央宣傳部部長,1942年12月7日剛剛辭任。以他的身份,自然知道《大公報》被停刊的真實原因。換言之,報導災荒並不犯禁,但指責政府限價不力則惹怒了當局。

在《大公報》被停刊之前,重慶《新華日報》對河南災荒的報導至少已有40餘篇

事實上,對於河南的災荒,國民政府從來沒有限制過媒體的報導。譬如重慶《新華日報》,自1942年8月到1943年2月3日《大公報》被停刊這段時間裡,據筆者的不完整統計,報導河南饑荒的新聞,已多達40餘篇;其中12月份的報導最多,具體如下表:

重慶《新華日報》當時在國統區公開發行,其刊登的內容,和重慶《大公報》一樣需接受國民政府新聞檢查機關的審查。但這40多篇關於河南災荒的報導,沒有一篇遭到封殺處罰;《大公報》遭到處罰後,到1943年6月,據筆者不完整統計,重慶《新華日報》對河南饑荒的報導數量,至少還有80餘篇,具體篇名及報導日期,恕不再以列表一一羅列。所謂國民政府不讓媒體報導河南大饑荒,顯然不實。實際上,無論災前災後,對河南饑荒的報導,政府從未有過限制。《大公報》停刊三天,不是因為它報導了災荒,而是因為它抨擊了政府。

《大公報》被處罰之前與之後,對河南災荒的報導同樣從未中斷

或許僅以重慶《新華日報》為例,對部分讀者而言說服力還不夠。畢竟這是一份共產黨的報紙。但即便是被停刊三天的《大公報》,在被處罰之前,實際上已有不少對河南饑荒的報導,這些報導也未受到當局的封殺和處罰。下面是筆者對該報1942年河南饑荒報導的一份不完整統計:

值得一提的是,《豫省災荒目睹記》一文對河南災荒嚴重程度的披露,絲毫不遜於後來王芸生為之配發社評而惹禍的《豫災實錄》,該報導里有諸多慘烈的饑民死亡案例,譬如「在宣城,一陳姓滿門五六口由家長迫令長幼同時食砒霜自殺,在服毒後,鄰居概不往救,且曰:『早死,少受罪!』」王芸生也為該報導配發了社論《天寒歲末念災黎》,但因未曾抨擊政府的戰時政策,兩篇報導均順利登出。1943年2月2日被停刊三天後,實際上仍在繼續報導河南災荒,據筆者所見,其報導至少持續到該年6月20日,當日刊發了張高峰的前線報導《災後話農情——河南新麥登場》。

阿波羅網編者按:諶旭彬以詳實史料告訴人們民國政府沒有鉗制言論,各大媒體包括共產黨的媒體《新華日報》都在連篇累牘的追蹤報導及轉載河南災情,詳盡到災民的一言一行很多的「負面報導」,各媒體都沒有受累,僅僅是《大公報》誣指政府限價不力,考慮影響軍民抗戰信心才遭停刊三天。比之「天朝」容不得一小小《炎黃春秋》,非要整之改之而後快。

責任編輯: 白梅  來源:騰訊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03/11681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