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一位返鄉者的悲歌:這樣的農村意義何在?

生活在喧囂的都市,我們極度渴望重溫記憶中村畔潺潺的碧水,抬頭可見的青山,鄉野里翩翩起舞的蝴蝶,溫撫心肺的麥香……卻總被現實無情擊潰,青山已逝,碧水無蹤,家鄉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樣子。

家鄉,真的變質了麼?鄉愁,真的無處安放了麼?

我來自南方某國家級貧困縣的農村,我們鎮離縣城最遠,屬於邊陲小鎮,自古以來祖祖輩輩都是以農耕為生。

1991年,村里第一批年輕人去廣東打工,27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城市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我們村作為南方農村變遷的縮影,記錄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思想的激烈變遷。

01

1991年,那山、那水、那些人

27年前,我們村人均土地面積少,所以在解放初期,村裡的山都開墾了,梯田梯地,鱗次櫛比,蔚為壯觀。

山里基本沒有雜草,通往山裡的路暢通無阻。村裡的小溪清澈見底,小孩們光著屁腚在溪里撈小魚,大人在溪里挑水做飯。

作為武術之鄉,村裡有好幾個武術高強的把師(師傅的意思),那時候村裡的年輕人基本都會幾招,我記得我小時候在曬穀坪里,比我們大的哥哥、叔叔們都在那扎馬步,練拳或者練劍。

三面環山的村莊,只有一條彎彎曲曲滿是泥巴的路通進村里。傍晚,炊煙裊裊,雞犬相聞,就像一個世外桃源。

我們很窮,那時候,每年都有幾個月會青黃不接,有的人家就會吃薯米飯(地瓜拌米煮)或者玉米飯。村子裡的紅磚瓦房很少,交通不方便。

02

20多年後,那山、那水、那些人

20多年過去了,山還在,由於缺乏勞動力,山里已經完全荒蕪,通完山裡的路完全找不到了。

那條小溪還在孜孜不倦地流淌,但是溪里已經到處是生活垃圾,自來水已經到達了每家每戶。

進村的公路在村幹部的努力下終於成為了水泥馬路,一幢幢小別墅拔地而起。27年前的那些人都已經身為人父人母,但是他們沒有留在村里,而是在外地務工。留在村裡的人越來越少。

光棍問題:重男輕女必然付出的代價

城裡剩女問題比較嚴重,在農村,光棍問題越發突出,30歲還未娶到媳婦,基本就可以定義為光棍。

我們村,25歲以上未婚娶的健康男子已經有近20人了,這些人要麼就是遊手好閒、不務正業,要不就是老實巴交。

女孩在農村越來越成為香餑餑,這也就是為什麼農村彩禮越來越貴,物以稀為貴,這就是計劃生育下,重男輕女思想的農村必須付出的代價。

人情往來:難以承受的經濟壓力

原以為人情往來在城市壓力很大,但是聽家長說,現在一年下來,農村的人情往來就是很大一筆負擔。

過去,紅白喜事,村里人和親戚朋友就會聚在一起,禮金不多,大家一起打個牙祭。現如今,各種酒席名目,禮金也是越來越高。

自由戀愛:留守兒童不知母親是誰?

自由戀愛這股思潮對我們村的衝擊很大,尤其是男孩家庭,家長們都希望自己的男孩能在外面打工的時候,帶一個姑娘回來,這樣的自由戀愛可以省下一大筆彩禮,如果要是能懷孕回來那就再好不過。

這幾年,村里嫁進來好幾個外地的媳婦,有的在這裡相夫教子紮根在村里了,還有的人因為家裡反對,或者因為家庭條件等因素最後都一走了之,把孩子扔在村里由爺爺奶奶撫養。

知識無用:讀書沒讀書的都在一塊務工

知識改變命運,靠讀書來實現跳農門的願望,這不僅是我家人對我的期望,也是村里所有家長的期望。

2005年之前,村里考取了好幾個大學生,畢業後,包分配的包分配,自主擇業的自主擇業,大家都留在了城裡,成功跳出農門。

之後,村里考取本科和專科的大學生越來越多,但是基本都回到了村里,農村大學生就業難,現在是讀書和沒讀書的人一起在一個工地上,有的家庭甚至因為供小孩上學而返貧。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

村委選舉:黑道與流氓的舞台

三年一次的村幹部選舉,據說是村裡的一件大事,不亞於台灣地區選舉。買票、賄選一樣不缺。

聽說前些年,村里一個年青人擊敗老村長,成功當選為村主任,這個年青人充分利用這個職務在外面坑蒙拐騙,在內就是吃拿卡要,反正把村委搞得烏煙瘴氣,最後在村民的反對下辭職。

隨著鄉賢文化的消失,村民自治已經有點遙不可及。

每一次村委選舉,各方勢力都蠢蠢欲動,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村民自治,需要政府創新農村治理模式,大力培育農村致富帶頭人。

道德鬆懈:經濟發展最大的悲哀

受到物質的衝突,熟人社會的道理約束越來越弱。只要能掙到錢,做什麼都成,在這種心態下,許多人為了錢,的確是不擇手段,賭博、行騙等什麼都干,什麼都敢干。

03

這樣的農村,意義何在?

‌‌「嘟嘟……‌‌」村裡的水泥路上堵車了,大前年開始,村里很多家庭都置辦了小汽車,現在大彩電、電冰箱已經成為標配,空調和小汽車也逐漸走進了每家每戶,小別墅也越來越多。

通過外出務工,村民的腰包越來越鼓起來了。但是傳統的鄉村文明已經被快速發展的經濟衝擊得支離破碎,人還是那些人,但是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已經變味。

27年前的年青人即將或者已經成為老人,27年前的小孩已為人父人母,27年前的農村沒有變為鄉村,沒有可持續的經濟發展動力,沒有可供傳承的鄉村文明,農村從整體變為了個體,這樣的農村,意義何在?

責任編輯: 趙亮軒  來源:唯恆農業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8/0929/1181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