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顏丹:中國人冒死「逃英」的理由

作者:

10月23日,英國警方在這輛車內發現39具屍體,死難者被懷疑是中國偷渡客。

幾日前,39名疑似中國偷渡客在英國的一輛貨車貨櫃里集體斃命,無一生還。面對突如其來的慘劇,不少中國人都感到難以置信。新聞留言區除了質疑死亡原因外,還有很多人在問,「都什麼年代了,中國人還要偷渡去英國?」

這些網友們或許還不知,由於「多佛和英吉利海峽隧道的安全措施得到了加強」,偷渡者就得「從更遠的地方上車」,而且「人口走私團伙也在使用更危險的方法來運送偷渡者」。陸媒援引BBC的報導稱,「由卡車拉運的貨櫃已成為最常見的一種方式」;「對於偷渡者來說,他們承擔了巨大的風險,卻要為此付出更多的金錢。」

用貨櫃運人的風險到底有多大,英國國家打擊犯罪局(NCA)的一份報告是這樣描述的:「偷運人口的人偏愛用冷藏卡車將非法移民運送到英國,而被偷運者則有被困在卡車貨櫃內死亡的危險」,「由於他們被鎖在裡面,無法自救,因此風險很高,有許多死亡記錄在案。」

此次參與調查的英國警方也公開表示,在貨櫃中,除了有可能被凍死外,即使沒有冷藏,這些人也可能因為「氧氣耗盡」而死。就連中共御用(《環球時報》)主編胡錫進也出來證實,「2000年英國一輛貨車裡有58名中國非法移民在轉運途中被活活悶死。」

偷渡之路本來就是艱險重重,要麼飄洋過海、要麼翻山越嶺、要麼在貨櫃里受悶、受凍。要想偷渡,就必須得做好九死一生的準備。這讓人想起毛時代250萬大陸人冒死「大逃港」的歷史瞬間。據維基百科記載,「大逃港」在香港本地又稱為「偷渡潮」,「是指在1950年代至中國大陸改革開放前,大量中國大陸民眾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統治,嘗試偷渡至英屬香港之現象」。

2015年12月,有三位成功的逃港者公開講述了他們的生死經歷。據他們介紹,「逃港有東、中、西三條路和三種方式:走路、泅渡、坐船。東路是從大鵬灣游水過去,灣里多鯊魚,很多人被鯊魚咬死。中路是從深圳河過去,這裡有武警和警犬把守,防守最嚴。西路由廣州陸路至深圳灣,然後游水到元朗,路長但成功率比較高,而游水時間卻最長,大約要9~10小時。探照燈不停地掃視海面,有時要沉進海水中,避過探照燈。真可謂九死一生。」為了「將來可以逃到香港」,「許多家庭都是從小就培養孩子練習游泳」。

而「不能游泳的人只有選擇陸路。為了躲避官府的圍追堵截,逃亡者往往要走偏僻而艱險的路道」。據親歷者回憶,當時她「走了13天13夜翻越山嶺,每天趁天黑行夜路,白天平躺在地上,甚至是空的棺材中,躲避邊防部隊」。跟當年的逃港者一樣,如今選擇「逃英」的大陸人也分明能預見「逃亡之路灑滿了血和淚」。但值得反思的是,假如逃港者是「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統治」,那麼此番「逃英」者的逃亡目的又會有所不同嗎?

據一位逃港者所說,「走到偷渡一步,(是)用腳投票,(想要)奔向光明」。他還問道,「人為何要背井離鄉,拼了命的逃亡?」而這個問題也可讓那些合法移民海外的中國人來回答。2017年,《國際人才藍皮書——中國國際移民報告》顯示,中國大陸正在出現第三次大規模海外移民潮。早在2014年,胡潤研究院就曾發布數據稱,「中國大陸64%的富人(財富超過160萬美元)要麼移民到其它國家,要么正在打算這樣做。而安全和財富的保障是他們移民的首要原因。」2017年,胡潤排行榜顯示,逃離環境污染是中國富人移民的三大主因之一。

中國的富人都走光了,窮人還會有活路嗎?在如今這個「厲害的國」,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居然能發生在窮人的逃亡路上,實在是太諷刺了。看來,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寧可冒死逃離,也不願在中共的統治下窮死、累死、餓死。儘管過去了幾十年,中國人「為逃避中國共產黨統治」而遠走他鄉的悽慘、悲涼之景卻依然在上演。

這足以表明,共產極權之下,國民從未真正地擁有過麵包和自由。吃一口飯卻要交半口稅,透支幾代人的積蓄才買得起的房產,70年後卻很可能成為中共「國有」。好不容易成了富豪,也得向中共俯首稱臣,接受其管控。這種受制於極權暴政的生活,只要是正常人,都會感到難以忍受。長此以往,我們不難發現,動輒發飆、發狂、敢於劍走偏鋒、殊死一搏的中國人就會越來越多。

受夠了、活膩了,這恐怕才是如今中國人內心最真實的寫照。可悲的是,即便如此,中國人也寧可選擇逃離,而不選擇抗爭。在中共長期的洗腦教育以及奴役之下,中國人寧可被裝入「死亡貨櫃」,也沒有勇氣像香港人那樣,用生命來捍衛尊嚴、抵制暴政、為自己爭取生的希望。

如今,香港人冒死走上街頭,不僅迎來了「得道多助」,也讓中共踏上了不歸路;而中國人畏懼中共、冒死「逃英」,卻不幸讓自己丟了性命。這場看似偶然的悲劇已在告誡中國人,敢於對中共說「不」,拒絕暴政淫威,才能真正擁有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大紀元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026/1360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