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存照 > 正文

我承認 我是個老實的放債人

作者:

最近怕微信消息,一方面是日常擔心學習、擔心工作、擔心突如其來的變數,另一方面,是怕隨時隨地無孔不入的——

‌‌「一起蓋樓,瓜分20億紅包……‌‌」

‌‌「親!幫我砍下價!‌‌」

自從這種玩法上線的那天起,我就成了千千萬萬被迫參加活動的人之一。每天到了固定的時間點,‌‌「快來幫我蓋樓!‌‌」‌‌「幫幫忙~‌‌」‌‌「幫我點一下‌‌」之類的消息就開始連續不間斷地轟炸。通常情況下我都是耐心點開消息,長按複製,打開APP,點擊助力,回復已點,得到求助者的千恩萬謝。

假如我不願意點了呢?

第一種方法:撒謊說‌‌「點了點了!‌‌」求助者千恩萬謝地走了,但是時間一長,總會被發現,給人留下虛偽的印象,不好不好。

第二種方法:冷處理,直接就不理人家。可轉過頭來想一想,求助的人大多跟自己還比較熟,平常生活中也算是有點頭之交,就這麼不理人家,一次可以說是沒看見,二次,三次,可以期待下誰先把誰拉黑。

第三種辦法:直截了當地說‌‌「對不起,我不想點。‌‌」換來的估計是‌‌「好吧‌‌」和背後無數聲‌‌「怎麼這樣啊點一下能死……‌‌」的抱怨,然後從此不相往來。

因此,我沒法拒絕。比起就這麼搞僵關係,還是費點時間,點了吧。

分享連結、投票拉票、點讚助力,顯然已經成為現代人人情往來的重要方式的。然而誰也不知道一個連結分享過去,到底是能把沉睡了十幾年的舊關係給喚醒,還是把保持了十幾年的感情徹底掐滅。披著人情往來的外衣你給我點一下我給你點一下,實際上完全是在憑自己的信譽在別人那裡欠下人情債。通常來說,玩的越大,欠的越多,最後自然也就賴掉了,像極了美國國債。

從借債人的角度看,拉票也好,分享連結求助力也好,最終目的都是為了給自己爭取利益。可為什麼說這是筆債務?因為對幫助他們的人來說這並不是公平的等價交換,要是一起參加諸如‌‌「蓋樓‌‌」的活動那還好說,反手一個自家的連結過去咱們就兩清。

可是對於完全置身事外的旁觀者來說,這完全就是給別人的成功做嫁衣,自己認認真真點讚、投票、助力換來一句如今連虛榮心都滿足不了的‌‌「謝謝‌‌」,最後看著別人興高采烈地發朋友圈炫耀自己得了多少多少名、多少多少紅包,感謝所有支持他的人,還與有榮焉地點一個贊,實際上自己啥也沒得到。

嚴格意義上來說,也不算竹籃打水一場空。那句‌‌「謝謝‌‌」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張不定時兌付的債券,這張債券用來兌換的,也許就是下一次,他為你分享的連結點讚投票助力,還不能是什麼大事,只能是這種動動手指頭的小事,要是你拿‌‌「我曾經給你蓋過樓‌‌」為要挾讓他幫你找工作,那就離喜提拉黑不遠了。

這張債券兌不兌換得了,不僅看你有沒有需求,還要看你的記憶力,以及這個人是否講這種廉價的信譽。這種債券脆弱也就脆弱在,只要這三個要素中間有一環斷了,那就成了永遠無法兌現的空頭支票,畢竟史上還沒有哪個好心人會閒的沒事來問‌‌「你需要我幫你點讚嗎?‌‌」在這種點讚之交中,借債人可謂是占盡了上風,借債時礙於面子很少有人不借,需要還債時只要斬斷其中一環就可萬事大吉。

然而人情債終究是要還的,在這個人人都躲在屏幕後面進行社交的世界,沒有絕對的借債人,總有一天要被迫去當債主。只有當了債主才會發現,自己之前的人情帳戶,早已經債台高築。因為儘管有人忘記,但是大多數人會在好友列表里把你記住,然後在下一次,只要有這樣的需求,第一時間就會來找你,被動權交給你了,你打算怎麼做呢?是老老實實照做,還是按照我的那三種方法,拒絕放債?

事實證明不講信譽的人還是很少的,雖然很不情願,有時候工作正忙或者心情鬱悶的時候,還是得耐心幫人點了,就算放鴿子,也只能一次兩次。由此,脆弱的人際關係得以維護,只要不走向我那三種方法,彼此還是能做朋友的。

商家的活動越做越大你不再是孤軍奮戰還會有隊友,投票定名次的比賽規則越來越走向低齡人群,最終演化為拼爹拼媽拼同事拼單位。點開微信,我們今天到底是放債人,還是借債人?在這種人情往來中,不過是一次次地在借債中債台高築,在放債中一點一點把當初借來的債消化掉,隨之等待下一次借債或者放債。人情往來都是債,不要提什麼君子之交,看看微信朋友列表幾百號人,再看看消息往來,有多少點讚之交,多少不求回報的君子之交,心裡怎麼著也該有點數。

‌‌「不想點就不點,囉囉嗦嗦說那麼多幹嘛?‌‌」一定有人會這麼質疑我。

我承認,我是個老實的放債人,惹不起我還點不起?等我寫完文章,就去把晾了一個多小時的助力連結給點了。

我自己也知道,這樣的人情債,放了就放了,因為自從經歷過一次微信拉票之後,我發誓我再也不會借一星半點這樣的債。總有些人,見不得自己的人情帳戶債台高築。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三聯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19/1108/1366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