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美國人的一生和中國人的一生 刺痛了多少人

「自我熱愛遠非缺點,這種定義是恰當的。一個懂得恰如其分地熱愛自己的人,一定能恰如其分地做好其他一切事情。」這是《雜感錄》裡的一段話。誰都知道愛自己很重要,但是真正能做到為自己而活的人並不多。

01

網絡紅人PiPi醬曾發表過一番關於人生重要性排序的言論而被熱議。她表示:人生重要性排序應該是:自己>伴侶>孩子>父母。一個人陪伴自己的時間是最長的,這一生是和自己的伴侶一起過的,孩子和父母你都是只陪伴他們走一段路,剩下的路是他們自己去走的。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一直都提倡孝道。儒家《孝經》裡詳盡記述了應當如何孝順父母: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

由此可見,父母的位置在中國人心中,擺放的很高。所以,當PiPi醬把父母排在最後,遭到了不少非議。

在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你會發現他們甚少跟父母住在一起,他們的父母也好少幫忙帶孫子。大部分西方人的排序是伴侶=自己>孩子>父母。西方人比較注重夫妻幸福,認為每一代人都是獨立的,不要互相干擾,父母有父母的生活方式,孩子有自己的獨立空間。

他們覺得努力和配偶營造和諧的家庭氛圍,才是幸福的生活。西方人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不會過多地打擾孩子的生活。他們通常選擇把老人送進養老院。由於從小養成獨立的性格,國外的老人也喜歡住在養老院,不喜歡和孩子們住在一起。

西方人的這種觀念直接影響了他們的生育觀。在國外,單身一輩子的人並不在少數,他們並沒有強烈的生孩子的欲望。他們不會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生養孩子只是為了增加夫妻情趣而已。

他們很多人最終的歸宿是養老院,社會福利也相對較好,所以沒有「養兒防老」這種中國式的想法。這當然也是已開發國家人口增長比緩慢的原因之一。

02

一個人愛自己多過愛父母,並不是自私的表現,而是在尊重自己的生命。薩提亞在名為《我就是我》的詩中,對自我探索做了很好的描述:

我就是我

遍及整個世界,再沒有一個人與我如此相似。

我所做的一切都是真實可靠地屬於我,因為那是我依靠自己的力量做出的選擇。

我擁有關於我的一切,我的身體,我的感覺,我的嘴,我的聲音;以及我所有的行動,不論它們是針對他人還是我自己。

我擁有我的幻想,我的夢,我的希望,我的恐懼。

我擁有我所有的勝利和成功,所有的失敗和錯誤。

因為我擁有全部的我,我可以變得與自己如此親密無間。

通過這樣做,我用身體的每一個部分來愛自己,並與自己友好相處。

我知道關於我的某些方面正在困擾著我,而且他一些方面並不為我所了解。

但是只要我友好地愛著自己,我都可以鼓勵自己,並且充滿希望地尋找解決困境和了解更多自我的方式。

在任何一個時刻,無論我怎樣看和聽,無論我說或做些什麼,也無論我怎樣思考和感覺,這些都是真實的我。

之後,如果發現某些我看、聽、想和感受的部分已經不再適合,我將拋棄那些不再適應的部分,保留其餘,並創造出新的東西來取代我所丟棄的那些。

我可以看、聽、感覺、思考、說和做。

我擁有這樣的本領,可以生存,可以與他人親近,可以具有生產力,還可以了解和動員這個世界上除我以外的人和物。

我擁有自己,並因此可以設計和管理自己。

我就是我,而這讓我感覺良好。

當一個人關注到自己,他才能感知到周遭的所有美好,包括接收其他人的喜怒哀樂、大自然的美好、內心的欲望等等。

如果一個人的關注點一直在別人身上,他將成為別人的附屬品。比如,那些人年中年卻被拋棄的可憐婦女。她們早早的結婚生子,放棄工作,起早摸黑,照顧孩子和配偶的一日三餐,不愛和外界交流,跟別人沒有太多共同話題,除了八卦各種雞毛蒜皮的瑣事,就不知道該聊什麼。慢慢的,她們不再打理自己的妝容,熬成了黃臉婆。一旦配偶出軌,甚至提出離婚,留給她們的將是不盡的痛苦。

每一位全職太太都值得被尊重,但是一個女人能把焦點放在自己身上,愛自己多一點,不斷充實自己,即使遇人不淑,分道揚鑣,也有底氣對對方,喊出「離就離,這個世界缺了誰都轉」,然後,瀟灑轉身,重新開始。

結語:

有資料顯示,大多數美國人的一生是這樣的:

0—10歲:參加野地考察等各種集體活動

10—20歲:談戀愛和追夢

20—30歲:找份平凡穩定的工作

30—40歲:終於發現自己的追求,享受有房有車有孩子的生活

40—50歲:常常在工作壓力中度長假

50—60歲:享受教會生活,旅遊

60—70歲:開始寫回憶錄,旅遊

70—80歲:安度晚年

死後:一般進公墓。

大多數中國人的一生:

0—10歲:被迫學習各項課外技能,不斷考級,多數是為了父母的面子和期望

10—20歲:死啃如山的書籍,應付如海的考試

20—30歲:到處投簡歷,著急自己找不到工作

30—40歲:成為房奴、車奴

40—50歲:為孩子的未來操心,省吃儉用,努力存錢

50—60歲:終於有了自己的生活,卻發現馬上要退休,又開始擔憂退休後怎麼辦

60—70歲:花費大部分精力養生,卻發現還要養孫子

70—80歲:終於安定下來度晚年

臨死前:發現原來一塊墓地都貴得要死!

不知道,這兩者的人生,你更鍾愛哪一種呢?我特別喜歡《但丁密碼》裡面這句話:"人生就是不斷作選擇的累積,選擇就是選擇,無所謂對與錯。"

我們的明天都是今天選擇的疊加造成的,無論選擇過怎麼樣的人生,先愛己,後愛人,總是有益的。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雋溪的後花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228/141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