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台灣經濟走出谷底 中共今年GDP恐為「負成長」

作者: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認為中國今年經濟負成長不無可能。(記者黃春梅攝)

台灣經濟研究院6月24日公布景氣動向,其中台灣的五月製造業、服務業、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同步走揚,台經院解讀,這可印證今年第二季度是台灣經濟谷底。相形之下,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解析中國今年五月份的出口不振、進口又是兩位數負成長,很難期待中國今年的經濟有好表現,甚至負成長也「不無可能」。

根據台經院調查結果,台灣五月製造業、服務業與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同步走高,其中服務業測驗點為連續兩個月上揚,而製造業與營建業都結束先前連續四個月下滑的態勢,轉為上揚。

經過台經院模型試算後,5月製造業營業氣候測驗點為85.73點,比前一個月修正後的81.51點增加4.22點,結束先前連續四個月下跌的態勢,轉為上揚。

台灣經濟研究院24日公布景氣動向,其中台灣的5月製造業、服務業、營建業營業氣候測驗點同步走揚。圖為,一名工作人員站在台北市台灣中央銀行徽標旁。(路透社

而在中國經濟方面,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引用各大機構所做的經濟預測指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聯合國、埃信華邁(IHS Markit)、以及經濟學人智庫(EIU)等單位,「樂觀」預測中國2020經濟成長率落在0.5%到1.7%之間,唯有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看衰」中國今年的GDP為負2.6%。

邱達生指出,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可能把悲觀情境比重放得比較高。現在所有的預測有個假設前提是,不會爆發第二次疫情,這隻有公衛專家才能掌握,要看疫苗何時能開發出來。

邱達生:「我覺得OECD的預測把中國看得很低是,有考量中國第一季負6.8%,中國要回『正』,甚至有2%的話,第二季不能太差。第三、四季的回溫,還是要看歐美終端需求的情況。剛剛看到中國出口似乎現在還不是特別理想,悲觀有悲觀的理由。」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在本月7日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的出口達1.46萬億人民幣,增幅為1.4%,進口則有1.01萬億元,下降12.7%。根據中國官媒新華社報導,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高峰在4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坦言,關於下一步中國外貿的走勢,他們也在密切監測和研判。目前看,不確定、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

中國海關總署在本月7日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中國的出口達1.46萬億人民幣,增幅為1.4%,進口則有1.01萬億元,下降12.7%。(路透社圖片)

中國經濟今年負成長不無可能

台經院景氣預測中心副主任邱達生說,歐美的復甦對中國經濟成長很重要。因為中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6.8%太難看,第二、三、四季要反彈很高才能使全年的增長率變成正數。然而,第二季中國5月出口還是不振。內需方面,還要人家回去擺地攤,所以消費力道也是有限。他認為,OECD估的負成長預測「不無可能」。

邱達生:「內需你看他的進口,進口如果是兩位數的負成長,就表示他的內需還沒有「ready」(準備好)。因為你進口就是中間財,要挹注到固定投資,你看五月是兩位數負成長。為何要叫人擺地攤?就是消費不足。內需就是投資跟消費而已,這兩個引擎都不能夠回到疫情之前的話,你怎麼能期待他今年會有什麼好的經濟表現?」

邱達生提出,中國過去幾個「五年計劃」基本上都達標。本來今年全力衝刺,如果沒有疫情,今年能達到6.1%經濟成長的話,其實就是「十三五」規劃目標達到。「十三五」規劃綱要強調2016-2020年五年平均6.5%),現在看來是不可能。

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分析中國重點扶植的半導體設備商仍是中芯國際。(記者黃春梅攝)Photo: RFA

前台積電大將掌武漢弘芯踢鐵板

中國的經濟除了遭受疫情衝擊之外,還要面對美國在科技戰上對中國的種種限制,包括對有美國技術的晶片製造設備的限制。中國科技業發展處處受到掣肘,也頻頻向台灣科技業挖角。不過,此時傳出去年才接任武漢弘芯半導體執行長的前台積電共同營運長蔣尚義,如今已心生退意。

台經院研究員劉佩真接受本台訪問時表示,中國現在極力扶植半導體產業,但是他們會區分所謂的「重量級」跟其他的業者。中芯國際就是中國扶植的重量級廠商,目前也是中國第一大IC製造廠家。反觀武漢弘芯仍在起步的階段,在設備取得上又卡關,還得看美國的態度。

劉佩真:「中芯國際目前看來還是中國扶植的重心,可以看到目前的動作,AH股的部分,中芯國際也是唯一,包括挖角的部分也都是中芯國際能夠得利,目前的重心都會鎖定在這家公司。」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自由亞洲電台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625/1469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