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經典國學小故事 漲知識 值得每個人閱讀 可領悟許多道理

1、子欲養而親不待

孔子在前往齊國的路上,突然聽到有人在哭,聲音顯得很悲哀。

孔子對駕車的人說:「這哭聲,雖然聽起來很悲哀,卻不是家中有人去世的悲痛之聲啊!」

於是,趕著馬車尋聲到前面,前進一小段路後,便看到一個不尋常的人,身上掛著鐮刀,繫著白帶,在那裡失聲痛哭,然而卻不是哀喪之哭。

孔子於是下車,上前問道:「先生,請問您是什麼人呢?」

那人回答:「我叫丘吾子。」

孔子問:「您現在並不是服喪的時候,為何會哭得這樣悲傷呢?」

丘吾子哽咽地說:「我此生有三個過失,可惜到了晚年才覺悟到,但已經是追悔莫及了。」

孔子便問:「您的三個過失,可以讓我聽聞嗎?希望您能告訴我,不要有什麼隱諱啊。」

丘吾子悲痛地說:「我年輕時喜歡學習,可等我到處尋師訪友,週遊各國回來後,我的父母卻已經死了,這是我第一大過失;在壯年時,我侍奉齊國君王,然君王卻驕傲奢侈,喪失民心,我未能盡到為人臣的職責,這是我第二大過失;我生平很重視友誼,可如今朋友間卻離散斷絕了,這是我第三大過失。」

丘吾子又仰天悲嘆道:「樹木想要靜下來,可是風卻刮個不停;兒子想要奉養父母,父母卻不在了。過去了永遠不會再回來的,是年齡啊;再也不能見到的,是父母啊!就讓我從此辭謝這個人世吧!」因此,丘吾子便投水自盡了。

孔子很感嘆地對弟子們說:「你們應記著此事,這足以作為我們的借鑑啊!」

【智慧小語】每一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可是卻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孝是稍縱即逝的眷戀,孝是無法重現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為你的父母盡一份孝心,一定要抓緊啊!趁父母健在的光陰。

2、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

東漢時期有一個人叫陳蕃,他學識淵博,胸懷大志,少年時代發奮讀書,以天下為己任。一天,他父親的一位老朋友薛勤來看他,見他獨居的院內雜草叢生、穢物滿地,就對他說:「你怎麼不打掃一下屋子,以招待賓客呢?」陳蕃回答:「大丈夫處世,當掃天下,安事一屋乎!」薛勤當即反問道:「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陳蕃聽了無言以對,覺得很有道理。從此,他開始注意從身邊小事做起,最終成為一代名臣。

【智慧小語】大事都須從小事做起。《弟子規》中說:「房室清,牆壁淨,几案潔,筆硯正。」意思是說:書房要整理清潔,牆壁要保持乾淨,讀書時,書桌上筆墨紙硯等文具要放置整齊,不得凌亂,觸目所及皆是井井有條,才能靜下心來讀書。

3、母熊護子

昔日有母熊被獵人打中要害,端坐不動而沒有倒地,獵人覺得很奇怪,上前去看個究竟,結果發現母熊已經死了,卻緊緊抱住一顆大石頭。為什麼呢?原來母熊的孩子在石下的溪流中玩水,母熊怕落石會打中小熊,所以至死也忍痛抱緊大石不放。

【智慧小語】動物界中的母與子,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人類為了貪慾捕殺動物,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4、舜的故事

史記》中記載,舜的父親是個瞎子,生母去世後,父親又娶了一個妻子,並生了一個兒子。父親喜歡後妻的兒子,總想殺死舜,遇到小過失就要嚴厲懲罰他。但舜卻孝敬父母、友愛弟弟,從來沒有鬆懈怠慢。舜非常聰明,他們想殺死舜的時候,卻找不到他,但有事情需要他的時候,他又總在旁邊恭候著。

有一次,舜爬到糧倉頂上去塗泥巴,父親就在下面放火焚燒糧倉,但舜藉助兩個斗笠保護自己,像長了翅膀一樣,從糧倉上跳下來逃走了。後來,父親又讓舜去挖井,舜事先在井壁上鑿出一條通往別處的暗道。挖井挖到深處時,父親和弟弟一起往井裡倒土,想活埋舜,但舜又從暗道逃開了。他們本以為舜必死無疑,但後來看到舜還活著時,就假惺惺地說:「你跑到哪裡去了?我們特別想你啊……」他們經常想方設法害舜,但舜不計前嫌,還像以前一樣侍奉父親、友愛弟弟。後來他的美名遠揚,堯帝知道後,就把兩個女兒嫁給他,並讓位於他,天下人都歸服於舜。

【智慧小語】:父親心術不正,繼母兩面三刀,弟弟桀驁不馴,幾個人串通一氣,要置舜於死地而後快。然而,舜對父母不失子道,十分孝順,與弟弟十分友善,多年如一日,沒有絲毫懈怠,他的德行崇高,非常令人讚賞。有這樣的胸襟與對道德的堅守,才能讓他有機會得到先王的賞識,成為受人愛戴的賢明的君主。

5、老漢粘蟬

《莊子》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孔子帶著弟子到楚國去,路上經過一個樹林,在樹林中有個駝背老人正在用竹竿粘知了。他粘知了非常輕鬆,就像在地上撿知了一樣。孔子問:您的動作真是巧啊!有什麼門道嗎?老人說:我確實有自己的辦法,我經過五、六個月的練習,在竿頭累疊起兩個丸子而不會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已經很少了;疊起三個丸子而不墜落,這樣失手的情況十次也不會超過一次;疊起五個丸子而不墜落,就會像在地上拾取知了一樣容易。我立定身子,猶如立著的斷木樁,舉竿的手臂就像枯木的樹枝。雖然天大地大,萬物品類繁多,但我一心專注於知了的翅膀,從不思前想後、左顧右盼,絕不因紛繁的萬物而改變對蟬翼的注意,這樣為什麼不能成功呢!最後孔子轉過身來對弟子說:「專心致志,本領就可以練到出神入化的地步。這就是駝背老人所說的道理。」

【智慧小語】一個人如果能夠排除外界的一切干擾,集中精力,勤學苦練,就可以掌握一門過硬的本領。

6、書讀百遍,其意自見(xiàn)

三國時期,魏國有一個人叫董遇,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波。

但是,他只要一有空閒時間,就坐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他的哥哥譏笑他,他卻不在乎。

天長地久,他寫出了兩本書,引起了轟動,別人問他讀書有什麼竅門。

他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xiàn)。」

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並問他是如何學習的。

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餘;夜者,日之餘;陰雨者,時之餘。學習要利用三餘,也就是三種的空餘時間:冬天是一年之餘,晚上是一天之餘,雨天是平日之餘。

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通過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

【智慧小語】現在有些人總找藉口說:「我白天那麼忙,工作壓力那麼大,生活節奏那麼緊,哪有時間學習?」其實,只要你自己肯學,時間是可以擠出來的。愛因斯坦魯迅說過同樣一句話:人的差別在於業餘時間。有個著名的「三八理論」,就是一個普通成年人的一天應該分為「三個八」:八鐘點工作、八小時睡覺、八小時自由安排時間。前面兩個「八」,大多數人是一樣的,並無多大變化;人與人之間的不同,就在於剩下的八小時怎麼度過。

7、鹿乳奉親

春秋時期的郯(tán)子,生性至孝,歷來為人所稱道,被視為德、才、威、雅的化身。在我國歷史上傳頌不衰的「二十四孝」中,郯子的故事被視為楷模。

郯子的父母年老體衰,都患有眼疾,他特別傷心,到處求醫。聽說鹿乳能治好雙親的眼疾,他便披著鹿皮,去深山混入鹿群中。獵人誤認其為鹿,正要舉箭射他,他趕緊大叫,並將實情相告。獵人聽後非常感動,想辦法給他弄來鹿乳,並護送他出山。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有命令,要趕快行動,不應該拖拉,這也是孝敬父母的舉動。從小若有這樣的理念,那麼一旦父母生病,自己因感恩也會去孝養。

8、孟母斷機

孟子小時候厭倦學習,有一天不願讀書,就逃回了家。孟母正好在織布,見他逃學回來,一句話沒講,就把織布的梭子給弄斷了,這意味著馬上將要織成的一匹布全毀了。孟子非常孝順,忙跪下來問:「您為什麼要這樣?」孟母告訴他:「讀書求學不是一兩天的事,就像我織布,必須從一根根線開始,然後一寸一寸地才能織成一匹布,而布只有織成一匹了,才有用,才可以做衣服。讀書也是這個道理,如果不能持之以恆,像你這樣半途而廢、淺嘗輒止,以後怎能成才呢?」若是現在的孩子,可能不懂反省自己,一句話就扔給母親:「這是你自己的事。」但孟子的根基畢竟不同一般,他如夢初醒、恍然大悟,從此一心向學,再也不隨便曠課,後來繼孔子而成為「亞聖」。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應順承。」對父母長輩的責備,理應樂於聽受。對父母的批評,也要視為一種教誨。

9、黃香溫席

古代有個叫黃香的人,以孝出名。他9歲時母親去世,從此他更細心地照顧父親,一人包攬了所有的家務事。到了冬天,他害怕父親著涼,就先鑽到冰冷的被窩裡,用身體溫熱被子後,再扶父親上床睡下。不像現在,可以開電熱毯、開暖氣,那時候他只能用自己的身體。到了夏天,為了使父親晚上能很快入睡,他每晚都先把涼蓆扇涼,再請父親去睡。黃香小小年紀,就有這樣的孝心,也使他做人、求學上有所成就,後來他當上了以孝聞名的好官,人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被列為「二十四孝」之一。

【智慧小語】用孝順的心對待父母,父母可以得到很好的孝養;用慈悲的心對待眾生,眾生都能得到很好的利益。用恭敬孝養父母的心做天下的事情,這個世界會因為你的存在而變得格外美好。

10、陸績懷橘

三國時期有個人叫陸績,他特別孝順父母。6歲那年,一次他到袁術家裡做客,袁術命人取出蜜橘招待他。但他沒吃,而是悄悄藏在懷裡。後來他向袁術行禮告辭,叩頭的時候,懷裡滾出三個蜜橘來。袁術大笑道:「你吃了不夠,還要拿呀?」他回答說:「我沒見過這麼好的蜜橘,捨不得吃,想拿給母親嘗嘗。」袁術聽了大為驚訝,心想一個6歲孩兒便懂得克制自己,孝敬長輩,實在難能可貴。他感嘆道:「小陸郎有這樣的品德,來日必成為報效國家的棟樑!」的確,據有關歷史記載,陸績長大後對國家的貢獻相當大。

【智慧小語】陸績六歲就懂得體念親心的行為並非偶然,實為得力於良好的家庭教育。除了父母以身作則外,他還研讀經史,無數古聖先賢的存心和德行,從小就在他心裡紮下了根。

11、元覺勸父

古時候有個孩子叫孫元覺,從小孝順父母、尊敬長輩,可他父親對祖父卻極不孝順。一天,他父親忽然把年老病弱的祖父裝在筐里,要把他送到深山裡扔掉。孫元覺拉著父親,跪著哭求不要這樣,但父親不理。他猛然間靈機一動,說:「既然父親要把祖父扔掉,我也沒辦法,但我有個要求。」父親問什麼要求,他說:「我要把那個筐帶回來。」父親不解道:「你要這個幹什麼?」「因為等你老了,我也要用它把你扔掉。」父親一聽,大吃一驚:「你怎麼說出這種話!」孫元覺回答:「父親怎樣教育兒子,兒子就會怎樣做。」父親想想,就沒敢按以前的想法去做,趕緊把老人接回家贍養。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親有過,諫使更,怡吾色,柔吾聲。」假如父母的言行舉止有過失,性格難以溝通,從盡孝的角度而言,子女還是應以婉轉的語氣勸說他終止不良行為,但不能語言犀利、態度蠻橫。

12、漢文帝侍母

漢文帝劉恆,他就以孝聞名。母親生病了,他一邊要處理里里外外的國家大事,一邊還要陪著母親。吃藥的時候,他總是自己先嘗,然後再端給母親;母親病了三年,他就三年中沒有離開,一直在母親身邊照顧。

【智慧小語】:作為一個人,應該重視孝順父母,平時對父母照顧很重要。當他們生病了,需要安慰時,哪怕是一句體貼的話,也會讓他們很開心。我們需要一種愛的教育,而這種愛,要在每個人心中生起來。

13、李績焚須

唐朝有位副宰相叫李績,一次他姐姐病了,他就親自照料她,為姐姐燒火煮粥時,火苗燒了他的鬍鬚。姐姐非常不忍心,勸他說:「你的僕人、侍妾那麼多,何必自己這樣辛苦呢?」李績立即回答:「您病得這麼重,讓其他人照顧,我不放心。您現在年紀大了,我自己也老了,就算想一直給您煮粥,也沒有太多機會了。」李績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姐姐,實在是難能可貴。

【智慧小語】:在古代,人們把所有人都當作兄弟姐妹,我們現在雖做不到這一點,但至少也要與家人和睦相處。倘若這一分愛都不能付出,那麼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麼樣,確實不好說。

14、卜式牧羊

卜式,是孔子的門生,從小父母雙亡,家中只有個幼小的弟弟,等到弟弟成人後,卜式把田地房屋財產都給了弟弟,自己只帶走畜羊一百多隻,進入山放牧,過了十多年,他的羊達到一千多隻,又自己買了田地房屋。而他弟弟由於只是玩樂,家產耗盡,於是卜式又屢次把家產分給弟弟,受到鄰里的稱讚。可見,他是個重義輕財的君子。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財物輕,怨何生,言語忍,忿自泯。」對錢財等身外之物,一定要看淡,如果不執著財物,兄弟之間的怨恨爭鬥就不會產生。

15、紫荊樹

以前有個姓田的老人,他死之後,三個兒子決定分家。他們將家產分為三等份,別的財產都已分妥,唯剩一株紫荊樹不好處理。他們商量了半夜,議定次日將樹截為三段,每人分一段。但這樹好像有靈性,第二天去截時,它已經枯死了。三兄弟十分震驚,認為是天地鬼神的暗示,逆天而行會招致不詳,於是決定不再分樹,紫荊樹立刻復活了。他們大受感動,把已分開的財產又合起來,從此不再提分家之事。

【智慧小語】:人與自然之間,有肉眼看不到的很多奧秘。假如人們彼此不和,引發紛爭與戰亂,外境上也會出現風雨不順、五穀不熟等惡兆。人類要想快樂地生活,並非希求錢財就能得到,而要從自身修養、隨順天龍八部等方方面面加以調整。

16、相煎何急

以前在三國時期,曹丕得了王位後,因妒忌弟弟曹植的才華,就故意刁難他:讓他七步成詩,題目是「兄弟」,但不能出現「兄弟」二字,作不出來就要砍頭。所幸的是,曹植才華橫溢、出口成章,很快就作了一首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詩中用了一個比喻:豆子被放在鍋里煮,而用來煮豆的是豆稈,所以豆子在鍋里哭泣:「我們本為同根所生,何必要急於相殘?」以此來影射曹丕的狠心。曹丕聽後,心感慚愧,就不殺曹植了。

【智慧小語】:縱觀上下幾千年歷史,帝王子孫中,為了名聲地位而手足相殘的例子數不勝數,和睦相處、互忍互讓的,少得可憐。生存在這個世間,若想活得快樂,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懂做人的原則,假如不懂,就不可能做好,做不好也就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生活,這就是規律。

17、程門立雪

宋朝的時候,有一位有學問的人,名叫楊時。他對老師十分尊敬,一向虛心好學。「程門立雪」便是他尊敬老師、刻苦求學的一段小故事。

楊時在青少年時代,就非常用功。後來中了進士,他不願做官,繼續訪師求教,鑽研學問。當時,程顥(hào)、程頤兄弟倆是全國有名的學問家。楊時先是拜程顥為老師,學到了不少知識。4年後,程顥逝世了。為了繼續學習,他又拜程頤為老師。這時候,楊時已經40歲了,但對老師還是那麼謙虛、恭敬。

有一天,天空濃雲密布,眼看一場大雪就要到來。午飯後,楊時為了找老師請教一個問題,約了同學游酢(zuò)一起去程頤家裡。守門的說,程頤正在睡午覺,他們不願打擾老師的午睡,便一聲不響地立在門外等著。

天上飄起了鵝毛大雪,越下越大。他們站在門外,雪花在頭上飄舞,凜冽的寒氣,凍得他們渾身發抖,他們仍舊站在門外等著。

過了好長時間,程頤醒過來,這才知道楊時和游酢在門外雪地里已經等了好久,便趕快叫他們進來。這時候,門外的雪,已經積得有一尺多深了。

楊時這種尊敬老師的優良品德,一直受到人們的稱讚。正由於他能夠尊敬師長,虛心向老師求教,學業才進步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位全國知名的學者。四面八方來向他求教的人,都不遠千里地來拜他為老師,大家尊稱他為「龜山先生」。

【智慧小語】:老師,是給予學生第二次生命的人。在學習的過程里,從目不識丁直至學富五車,無不是老師用辛勤的汗水澆開了我們的知識之花。學會尊重給你知識、改變你命運的人吧,如果不是老師這根明燭,我們也許永遠不知道知識的美麗。

18、感動殺手的人

春秋時期有個昏君荒淫無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趙宣子,為人忠誠,時時處處都在勸諫君主。君主很不耐煩,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殺手想把趙宣子殺掉。這個殺手叫鋤麑(ní),天不亮就到了趙宣子的家。這時趙宣子已經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兒稍微閉目養神,等著上早朝。殺手見了很感動,心想:「一個人平居時都畢恭畢敬,這絕對是國家的棟樑。假如我殺了他,就是不忠,對不起國家,對不起人民;假如不殺他,又失信於君主,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後他不得已,就撞樹自殺了。

【智慧小語】:一個人的威儀如理如法,竟可以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弟子規》中說:「冠必正,紐必結,襪與履,俱緊切。」意思是說:一個人的穿著應該整齊,不要不倫不類。戴帽子也應該戴正,不要歪著斜著。一個人如果有涵養,從外在的儀容裝束上可以體現出來。

19、查道訪親

宋朝有個人叫查(zhā)道,有一天他和僕人挑著禮物去拜訪遠方親戚。由於忘了帶乾糧,又找不到吃飯的地方,中午時他們特別餓。僕人建議從禮物中拿些食物吃。查道說:「這怎麼行呢?這些禮物既然要送人,就是人家的東西了,我們怎麼可以偷吃呢!」結果,兩個人只好餓著肚子趕路。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用人物,須明求,倘不問,即為偷。」意思是說:借用別人的東西,必須當面向主人索求。如果不問一聲就隨便拿走,那就是偷盜的行為。

20、多言何益

《墨子》中有這樣一段記載:子禽向老師請教:「多說話有好處嗎?」墨子答道:「癩蛤蟆和青蛙,白天晚上叫個不停,叫得口乾舌燥,也沒有人去聽它的。你看那雄雞,在黎明按時啼叫,天下皆為振動,人們早早都起來了。所以,多說話有什麼好處呢?重要的是,話要說得切合時機。」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話說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nìng)巧。」意思是說:人平時不要有太多話,否則言多必失,說多了容易成為惹禍的根源,不如在適當時機,說一些符合實際的有義之語。說話的時候,語言應真實、老實,不要用花言巧語欺騙別人。

21、朱沖送牛

晉代有個人叫朱沖,他從小就待人寬厚,特別有智慧,但由於家境貧寒,沒錢上學讀書,只好在家種地放牛。隔壁有個人心地很壞,平時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莊稼。朱沖看到後,不但不發脾氣,反而在收工時帶一些草回來,連同那吃莊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並說:「你們家裡牛多草少,我可以給你們提供方便。」那家人一聽,又羞愧又感激,從此再也不讓牛去糟蹋莊稼了。朱沖的待人厚道,贏得了鄉鄰的一片讚揚。

【智慧小語】:朱沖禮讓惡鄰,厚德載物,使周圍的風氣發生很大變化,鄉里路不拾遺,村落沒有行兇的惡人,這就是仁者風範。人格賢善,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22、王獻之學書

王羲之的兒子王獻之為了繼承家學,向父親王羲之學習書法。學了一段時間後,他覺得差不多了,就寫了一篇字,拿去給父親看。王羲之看後,什麼話也沒說,在他所寫字中的一個「大」字下面點了一個點。王獻之看不明白這是怎麼回事,就拿去讓自己的母親看。王獻之的母親也是書法家,看了王獻之所寫的字後,指著王羲之在上面的那一點,對他說:「這一點寫得不錯。」王獻之聽了,才知道自己和父親的書法還相差很遠,從此一心練字,後來也成了書法名家。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意思是說:遇到困難或挫折的時候,不要自暴自棄,也不必憤世嫉俗,應該發憤向上努力學習,聖賢境界雖高,循序漸進,也是可以達到的。

23、黃州菊

以前,蘇東坡王安石那裡拜會,恰好他不在家,蘇東坡就呆在他書房裡等候,看到書桌上有一首他未完成的詩:「西風昨夜過園林,吹落黃花滿地金。」意思是,昨晚西風吹過園林,菊花的花瓣落了一地,猶如黃金鋪滿大地。蘇東坡不由暗笑當朝宰相連常識都不懂,菊花開在秋季,最能耐久,就是乾枯也不會落瓣。於是,他在詩句下面寫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說與詩人仔細吟。」說是秋菊不像春天的花會落瓣,請詩人你仔細審查一下。

王安石回來看到後,並沒有說什麼,次日上朝時,暗地裡請皇上把蘇東坡貶到黃州。蘇東坡被貶後心裡很不服,知道是王安石因詩而報復他,但自己也沒辦法。他在黃州住了將近一年,轉眼到了九九重陽,便邀好友到後園賞菊。由於秋風颳了多日,到園裡一看,只見菊花紛紛落瓣,滿地鋪金,他頓時目瞪口呆,詢問友人之後,才知菊花通常不落瓣,但黃州的比較特殊,是落瓣的。又想起給王安石續詩的往事,蘇東坡醒悟到自己見識不廣,只看一面而不知總體,從此不敢輕易笑人。

過了幾年,王安石又把蘇東坡調回京城。蘇東坡曾專門為續詩一事,找王安石虔誠地道歉認錯。

【智慧小語】:不見高山,不顯平地;不見大海,不知溪流。山外有山,天外有天,每個人其實都是渺小的。判斷一件事或一個人,務必要先詳細觀察。在不了解事情真相之前,千萬不能輕信謠言,隨便亂說。

24、以人為鏡

唐太宗是一個文武雙全,英明蓋世的能人,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在他身邊有兩位監督他言行的「明鏡」:一為長孫皇后,另一位乃忠義賢良的魏徵。皇上一有過錯,他們立即會巧妙地指出。據《貞觀政要》一書所載:唐太宗喜歡一隻小鷂子,一日正在玩鳥,魏徵來了,太宗怕魏徵指責自己,趕快把小鳥藏到懷中。魏徵假裝沒看到,故意留下來與他商談國家大事。太宗心裡雖為鳥著急,卻也怕暴露,因為他信任、敬畏魏徵。等魏徵走後,太宗取出懷裡心愛的小鳥一看,早已命歸黃泉了。於是傷心地回到後宮,大發雷霆說:「我非殺掉這個田舍翁不可!」皇后聞之,問明原委,立刻穿上大禮服向太宗行禮道賀:「恭喜陛下,賀喜陛下!唐朝有魏徵這樣的好臣子,又有您這樣的好皇帝,這是有史以來沒有過的好現象,國家興盛指日可待。」故使太宗漸漸平息了怒氣。

唐太宗就「以人為鏡」常觀察自己,真正做到了勇於改過、從善如流。後來魏徵死了,唐太宗惋惜地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而今魏徵不在了,朕就少了一面鏡子。」

【智慧小語】:身體的儀表妝容,可以用鏡子來觀察;而自己的心態行為,就要靠別人來監督,或靠自心來反觀,一旦發現了錯誤,就要立即改正。能得旁人監督、提醒、指出自己的過失是相當重要的,若是具有德行的智者指出你的過失時,就可以推知自己肯定有過失,應反觀自己力圖改正,並真誠地感謝指責自己的人,也應萬分珍惜這種福報機緣!

25、石崇鬥富

在晉朝,石崇曾與晉武帝的舅父王愷以奢靡相比:王愷飯後用糖水洗鍋,石崇便用蠟燭當柴燒;王愷做了四十里的紫絲布步障,石崇便做五十里的錦步障。晉武帝暗中幫助王愷,賜了他一株珊瑚樹,高二尺許,世所罕見。王愷向石崇炫耀,不料石崇揮起鐵如意,將珊瑚樹打得粉碎,然後一笑置之:「別心疼,我賠你就是。」便命左右取來六七株珊瑚樹,個個皆高三四尺,比王愷那株強多了。王愷只好認輸,兩隻腳抹油走人,連擊碎的珊瑚樹也不要了。

然而如此攀比完全是愚者之舉,人活著的關鍵在於德行和學識,一個人只要品學兼優,生活再貧寒也不可恥。就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他雖然家境貧窮,可卻安貧樂道、敏而好學,孔子教他一種道理,他馬上就能觸類旁通、聞一知十,把孔子的思想發揚光大。孔子對他寄予厚望,但可惜他32歲就死了。對於顏回的德行,孔子曾讚嘆道:「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意思是,顏回吃飯時用一節竹筒當碗,喝水時直接用瓢盛水,住在極為簡陋的巷子裡,別人看他那麼貧窮,都替他憂愁,可他卻不改其樂,還是非常達觀。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惟德學,惟才藝,不如人,當自勵。若衣服,若飲食,不如人,勿生戚。」意思是說:如果品德、學問和才藝方面不如人,就應該自我勉勵,努力趕上,這方面一定要有競爭心。但物質方面的享受,就要降低,不要攀比。即使自己生活比較貧寒,衣服、飲食、房屋、財富等不如別人,心裡也沒必要憂愁。

26、朱元璋軼事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時生活窘困,常和一些窮孩子放牛砍柴。後來朱元璋做了皇帝,從前的一些窮朋友,都想跟他沾點光,弄個一官半職,於是有兩個人結伴去京城找他。

見到朱元璋後,一個人先開口說:「還記得我們一起割草的情景嗎?有一天,我們在蘆葦盪里偷了些蠶豆,放到瓦罐里煮。沒等煮熟,你就搶豆子吃,把瓦罐都打破了,豆子撒了一地,你抓一把就塞到嘴裡,卻不小心被一根草卡住喉嚨,卡得你直翻白眼……」他還在那兒喋喋不休講個沒完,寶座上的朱元璋再也坐不住了,當即下令把他殺了。

然後,朱元璋又問另一個人:「你有什麼要說的?」那人連忙答道:「想當年,微臣跟隨陛下東征西戰,一把刀斬了多少'草頭王』。陛下衝鋒在前,搶先打破了'罐州城』,雖然逃走了'湯元帥』,但卻逮住了'豆將軍』,遇著'草霸王』擋住了咽喉要道……」朱元璋聽了,頓時心花怒放,隨即降旨封他做了將軍。

二人所說的內容雖然相同,但後者把朱元璋小時候偷吃東西的軼事,用一種特殊的「隱語」表達出來了。當事人聽了,彼此心照不宣,而局外人聽來,完全是在描述朱元璋當年金戈鐵馬的戎馬生涯,所以最後他的結果完全不同。

【智慧小語】:同樣一件事情,以婉轉的語言表達,不但不會得罪對方,還會得到別人的認可;但如果說話方式不當,就算是讓人生歡喜的事,可能也會弄巧成拙,達不到預期的目標。所以,說話要講究善巧方便。

27、對症下藥

一次子路問孔子:「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你父親、兄長都還在,他們的閱歷與經驗比你豐富,應該先問問他們,不要急著動手。」

接著,冉有也問孔子同樣的問題:「如果我聽到一個好主意,是不是應該馬上行動起來?」孔子回答:「當然要馬上去做。」

站在一旁的公西華聽後,大惑不解,就問:「子路和冉有的問題是同樣的,為什麼您的答案卻不一樣?」

孔子答道:「子路為人冒冒失失,做事不經觀察,比較草率衝動,所以我要他三思而後行;冉有遇事畏縮,沒有魄力,他需要勇氣與膽量,所以我鼓勵他不要猶豫,聽到好主意就要立即行動。」

【智慧小語】:智者對不同的人,所作的調教截然不同。就算他們犯的錯誤觀點或做的功德完全一樣,但也因為性格不同,造成的利害迥然有異。因此,我們遇到具體問題時,要具體分析、對待,不能一概而論。

28、兩袖清風

于謙是明朝的名臣,他作風廉潔,為人耿直。他生活的那個時代,朝政腐敗,貪污成風,賄賂公行。地方官進京辦事,總要先送白銀賄賂上司,只有于謙從來不送禮。有人勸他:「你不肯送金銀財寶,難道不能帶點土產去?」于謙甩了甩他的兩隻袖子,笑著說:「我只有兩袖清風。」

【智慧小語】:官員有官員的德相,賢士有賢士的德相,聖人也有聖人的德相。孔子的學生子貢,曾讚嘆自己的老師具有五種美德——「溫良恭儉讓」。子夏也說:「君子有三變:望之儼然,即之也溫,聽其言也厲。」意思是說,君子的容貌,從外表看來有三種變化:真實遠遠望見他,覺得很莊重;接近之後,覺得很溫和;等到聽他說話,又覺得他很嚴厲。

29、管寧割席

《世說新語》中有這麼一則故事:管寧和華歆是一對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同桌吃飯、同榻讀書、同床睡覺,成天形影不離。

有一次,他們在田裡鋤草。管寧挖到了一錠金子,但他對此沒有理會,繼續鋤他的草。華歆得知後,丟下鋤頭奔了過來,拾起金子摸來摸去,愛不釋手。管寧見狀,一邊幹活,一邊責備他:「錢財應該靠自己的辛勤勞動獲得,一個有道德的人,不可以貪圖不勞而獲的財物。」華歆聽了,不情願地丟下金子回去幹活,但不住地唉聲嘆氣。管寧見他這個樣子,不再說什麼,只是暗暗地搖頭。

又一次,他們兩人坐在一張蓆子上讀書。這時一個大官在窗外經過,敲鑼打鼓,前呼後擁,威風凜凜。管寧對外面的喧鬧充耳不聞,好像什麼都沒發生一樣。華歆卻被這種排場吸引住了,他嫌在屋裡看不清楚,乾脆連書也不讀了,急急忙忙跑到街上去看熱鬧。

管寧目睹了華歆的所作所為,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失望。等到華歆回來後,就當著他的面,把蓆子割成兩半,痛心地宣布:「我們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樣了。從今以後,我們就像這割開的草蓆一樣,再也不是朋友!」這即是歷史上著名的「管寧割席」。

【智慧小語】:《弟子規》中說:「不親仁,無限害,小人進,百事壞。」如果不肯親近有道德的仁者,無形中會給自己帶來無限的危害。一旦讓小人有機可乘,你所做的一切會一敗塗地,甚至有可能墮入罪惡的深淵。

30、孔子學琴

從前,孔子跟從師襄子學琴。師襄子教了一首曲子後,孔子每日彈奏,絲毫沒有厭倦。過了十天,師襄子說:「這首曲子你彈得很不錯,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雖學會了曲譜,可還沒有掌握一些高難度的技巧。」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掌握了彈奏技巧,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有品味出這首曲子的神韻。」

又過了許多天,師襄子說:「你已領會了這首曲子的神韻,可以學新曲子了。」孔子說:「我還沒體會出作曲者是怎樣一個人,尚未深入他的內心世界。」

又過了很多天,孔子莊重地向遠處眺望,說:「我現在知道作曲者是什麼人了。這人長得黑,身材魁梧,胸懷大志,要統一四方,一定是周文王。」師襄子聽後,立即離席行禮,說:「這首曲子就叫做《文王操》啊!」

【智慧小語】:學習需要用心專一,深入其中。倘若停留在表面,或是深入得不徹底,便難以領悟其中更深的道理。而且學習也不是為別人學,是為我們自己學,為更好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服務社會而學。因此,真正有志於學習的人,會用心投入,深入下去,不會輕易帶過或是半途而廢。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古韻國學文化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16/148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