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嚴仲景:共產主義是農業社會反動理想

作者:
利用全球化目的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企圖,是共產主義改頭換面地整體改造世界的行為。全球化之所以會被共產主義利用,是因為全球化已經被鼓吹成全球秩序的整體目的了,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改造世界的理念合拍了。

通過公有制、計劃經濟的實踐實現共產主義,被稱為不可抗拒的歷史發展規律。但事實是,從來沒有任何不可抗拒的歷史發展規律——那都是人為設定。只有隨機的演化——"天演"不可抗拒。"天演"決定了差異的本源性與永恆性。演化總是以個人自由空間的需求為動力,差異性天然存在,人為改造卻要以眾人平等為目的,消滅差異性。平等的理念只是一種蠱惑,調動過中國農村痞子的革命積極性,現在又在調動美國一些晚期移民黑人的革命積極性,用於顛覆美國自由世界。

5.天然演化的進程是消滅無產階級

人類從採集狩獵到耕種鋤割,幼年時代就站到了光合作用食物鏈的頂端。數十萬年,經歷不同人類的變更,也沒有擺脫這種能源制約。智人發展出農業之後,仍在這樣的傳統中保持了萬年。沒有人預見到人類社會可能逃脫農耕桎梏對發展的限制。能源制約像是一個文明過濾器,等待人類文明從中走出來。任何一個通過文明過濾器的可能,都是極低概率的事情,只有在各種機緣巧合的堆疊下才會發生。英格蘭發生了這種隨機的變異,使人類文明走上了擺脫農耕桎梏的道路。

擺脫農耕桎梏的過程中,財產的分立和差異的擴大帶來的財富增長,與農業社會的平等理想漸去漸遠。伴隨這個過程,強制平等的努力越來越激烈,直至出現了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主義理論。這個理論是一套行動方案指導,包括消滅私有制的階級鬥爭暴力手段,防止資產階級"復辟"的無產階級專政強權,強行物質平等分配的公有制等,其建構理性的根本邏輯在於,整體性、顛覆性地改造社會,才可以造就人類幸福。在人為改造後的社會裡,資產階級再無法生長,都是無產階級的生存空間了。

資本推動市場經濟的結果,是在利益博弈中形成具有支配力的規則,建設起具有約束力的法治,以財富的增加消滅赤貧,因而不再發生無產階級革命。所以,人類文明擺脫農業桎梏後的演化走向,不是消滅資產階級,而是消滅無產階級。消滅資產階級是人為建構目的,消滅無產階級是自然演化過程。消滅資產階級的目的是使世上人人無產,沒有差異性,每個人必須服從無產階級專政的強制平等制度,其結果是新階級壟斷資產資源和分配,形成絕對的超級的物質不平等,和人的不自由。消滅無產階級則是承認差異性前提下的個人努力和物質滿足,人有自由。

契約面前人人平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這是市場經濟社會的四個平等實踐,是歐陸以外盎格魯撒克遜文化的產物,其核心是人的獨立性的自由,是人的尊嚴和法律地位的平等,即個人權利的平等,而不是社會地位的平等和物質占有的平等。中國農業社會沒有上帝,也就沒有真理、法律和契約,所關注者和馬克思一樣,是食物,是物質。農業社會的最高理想是食物面前人人平等,共產主義的最高目標是物質面前人人平等。

市場經濟的平等實踐沒有目的,運行都在自由的過程中,在規則里,規則支配著秩序。共產主義卻有明確的物質平等目的,它建立的所有人造秩序都受這種目的支配。物質平等離不開集體主義,所以在共產主義這種社會問題整體解決方案中,核心是個人權利的不平等。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說:"在勞動成果相同,從而由社會消費品中分得的份額相同的條件下,某一個人得到的事實上比另一個人多些,也就比另一個人富些,如此等等。要避免所有這些弊病,權利就不應當是平等的,而應當是不平等的。"

防止無產階級復辟是人類文明繼續演化的必須條件。無產階級復辟,及無產階級革命理念復辟,會導致出現以物質平等為旗幟的逆演化秩序,抵制和扼殺自由的平等。自由的平等亦即獨立性的平等,是在社會演化的個體化過程中,分化而來的個人經濟權利、政治權利。政治權利在分立過程中產生個體獨立性,物質的平等卻必須通過剷除這種獨立性才能實現,這是物質平等的必要條件,是與政治權利分化、個人權利獨立的隨機演化方向相悖的。所以,物質平等的理念承認政治權利的平等性,但否定政治權利的獨立性。政治權利成為被代表的權利,其結果是被壟斷,形成個體公民和壟斷者政治權利的"貧富"兩極分化。

個體政治權利不被代表不被侵害的獨立性,保證了自由權利包括財產占有權利的平等,而不是財產占有量的平等。這是演化的隨機結果,是承認經濟不平等的具有差異性的自然秩序。從自由的平等推導出來的是資本主義,從物質的平等推導出來的是共產主義。平等的理念走向消滅資產階級,導致極端的物質不平等和權利不平等。自由的理念走向消滅無產階級,導致非平均主義的物質滿足和權利平等。共產主義只可能在農業秩序的"資本主義薄弱環節"一時成功,市場經濟秩序中絕對不會發生共產主義革命。出現這種被蠱惑的苗頭,一定會被阻擊回去。只有農業社會具有物質平等理念的土壤,共產主義理想只適合農業社會激進的平等主義者從事對社會的整體顛覆活動。

馬克思曾說資本"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隨著擴展秩序的完善,憲政法治社會成熟,勞資對話中已經淘汰了剝削與否的話題。資本是企業家調動資源、實現創新的工具,也是科學技術創新的條件之一。憲政法治和自由民主制度中,骯髒的錢權結合能被有效制約,世界上有這樣骯髒土壤的國家已為數不多。但利益驅動可以使資本向拒絕憲政法治的專制國家流動。今天,金錢資本流向這樣的政權時,與不受制約的骯髒權力結合時,才會"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只要不與權力勾結,資本的每個毛孔,滲透的就都是創新的血液。

6.不能讓平等侵犯自由,要讓自由取代平等

用進化論的語言,人們總說平等是"進步",其實,差異才是"進步"。平等不是隨機演化的產物。隨機演化的產物是差異,是從原始平等和財富高度集中,演變為財產的分化和差異性存在,和適應這種演化需要的個體自由權利。

亞里士多德曾說:"向現行政體發難的人們都是在謀求平等。"恩格斯表述了同樣的認識:"一切所謂政治革命,從頭一個起到末一個止,都是為了保護一種財產而實行的,都是通過沒收(或者也叫作盜竊)另一種財產而進行的。"他說的很直白,即一切政治革命的目的都是物質。這是來自農業社會平等理想的經驗總結。這樣的政治革命都發生在資本主義秩序成熟之前。

受英格蘭演化的影響,擴展秩序帶來的變化中,人的價值首選,是讓自由取代平等。每一個個體的自由空間都獨立而不受侵犯,成為了最高的普世價值。這種演化實現的不是物質的平等,而是自由權利的平等。但是恩格斯說:"迄今的一切革命,都是為了保護一種所有制以反對另一種所有制的革命。它們如果不侵犯另一種所有制,便不能保護這一種所有制。"他的話表明,以平等為目的所有制,必然侵犯以自由為規則的所有制。物質的平等必然侵犯自由的平等。物質平等的集體主義本質和自由的平等的個人主義本質決定了,平等必然侵犯自由。人類普世價值是超越物質平等的公平正義標準,是演化而來的自由權利的平等。物質平等制度不具有正義價值。只有自由權利的平等可以防止政治權利的兩極分化,從而最有效地防止出現極端的物質財富兩極分化。

貧富兩極分化被共產主義視為最不合理的物質分配局面。然而,私有制下物質的兩極分化,帶來了資本的形成、市場的擴大、自由的擴展、文明的提升,和全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真正有害於人類文明的,是公有制下權利的兩極分化。把消滅物質的貧富分化作為實現公平正義的理想,必然侵犯個人政治權利的獨立性,而導致另一種嚴重的貧富分化——政治權利的貧富分化,使掌握統治權力的少數人占有絕大部分權利資源,形成更嚴重更極端的物質財富的兩極分化。這樣的統治者可以明目張胆、不受制約地整體操控經濟、社會、政治和意識形態,剝奪人的所有自由。共產主義運動和各種以經濟平等為目標的制度建構所帶來的,永遠是權利的兩極分化。對全社會進行整體性的公有制改造和建構,是共產主義理念的核心。

亞里士多德說:"需要平均的並非財富而是人類的欲望。"所謂的共產主義最高理想,其實只是一種人類最高欲望。《共產黨宣言》說無產者"獲得的將是整個世界",表述了人類進入文明以來最膨脹的物質欲望,印證了亞里士多德的看法。這是共產主義者統治世界的初心。不管他們說共產主義還是共同體,表達的都是與個體自由相悖的整體性理念。他們的初心就是整體占有欲望,因此產生了人類歷史中最膨脹的權力野心。

共產主義在中共那裡至今不是謊言。雖然他們已經不相信有共產主義幸福這種東西,但他們並沒放棄共產主義爭霸。他們獲得整個世界的初心,使他們不會放棄共產主義手段。所謂"改革開放",目的只是建立經濟基礎更加雄厚牢固的封閉社會,至多是放鬆搞活而已。真正的改革開放,是改革國體,開放政權,和平演變,建設開放社會,他們卻始終堅持做開放社會的敵人。要實現對全世界的統治控制,他們就絕不可能允許資本主義秩序的存在,決不可能允許自由的存在,而必須用集體主義的整體性的辦法對人類社會進行控制,從滲透破壞開放社會的秩序入手,逐步壟斷資源,占有財富,控制分配。美國的暴亂黑人已經提出了這方面物質分配訴求。只有掌握和控制分配製度,才能有效地整體控制社會、統治社會。

利用全球化目的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企圖,是共產主義改頭換面地整體改造世界的行為。全球化之所以會被共產主義利用,是因為全球化已經被鼓吹成全球秩序的整體目的了,與馬克思主義整體性改造世界的理念合拍了。市場經濟規則支配的秩序是天然演化而來,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卻會導致整體性目的支配,導致資源被人造秩序控制和統治,導致自由被侵犯。任何阻止分化和差異性的目的和行為都是逆演化的。只有讓每個經濟主權回歸到能保護自己的自由的領地,才能避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出現,才能防範共產主義的大規模侵害,才能消滅自由的敵人。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NCN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0827/1494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