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編程隨想:2020年美國大選的選情分析

作者:

◇華裔族群的轉向

美國的華裔族群,傳統上是支持民主黨居多。但本次大選,大部分美國華裔支持共和黨。

不光美國國內的華裔如此,海峽兩岸也可以看到類似現象。由於天朝有真理部的嚴厲審查,無法進行相關統計;但台灣的民調顯示——支持川普的民眾顯著高於拜登BBC的這篇報導稱:

知名的跨國民調機構 YouGov,10月份發布了2020年10月份兩次在歐洲七國與亞太八國和地區調查結果。資料顯示,在台灣有42%的民眾支川普,30%挺民主黨對手拜登(Joe Biden);台灣是這兩波調查對象中,川普的支持度唯一超過拜登,並且擁有最多「川粉」(川普支持者)的地方,台灣之後是香港

華裔的這個現象很有趣,但不影響大局(因為華裔在美國合法選民中的比例很低)。俺特意聊這點是因為——本博客的讀者基本上都是華人。

那些居住在海外的華裔,其社交圈(包括「現實生活& SNS」)也是華裔居多,這種情況容易產生【回音室效應】,並導致誤判。

★今年大選的【搖擺州】&【關鍵搖擺州】

美國的「選舉人團」制度註定了——【不能】光看「普選票的多寡」,關鍵是【搖擺州】的勝敗。而「搖擺州」裡面,「關鍵搖擺州」是重中之重。所謂「關鍵搖擺州」,一方面是搖擺的幅度比較大,另一方面是選舉人票數比較多。

2016的選情

2016大選【之前】,公眾注意力集中在3個傳統的「關鍵搖擺州」——「佛羅里達」(29票)、「賓夕法尼亞」(20票)、「俄亥俄」(18票)。

當年的很多民調認為:「威斯康辛」&「密西根」是民主黨的「安全州」。結果這2個州被川普陣營翻盤。

2020的選情

基於上述情況,今年這2個州就不再被視作「安全州」。考慮到「密西根」有16票(接近俄亥俄),它也成為「關鍵搖擺州」。

另外,今年的「喬治亞」&「北卡羅來納」的選情也很膠著,這兩州分別有16票&15票,也算是「關鍵搖擺州」。

所以,今年的「關鍵搖擺州」至少有6個,分別是【佛羅里達、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西根、喬治亞、北卡羅來納】。有些媒體把「威斯康辛」和「亞利桑那」也算進去,那就有8個。

「關鍵搖擺州」越多,變數(不確定性)也就越大。

【鐵鏽地帶】的重要性

上一個小節介紹的那些「關鍵搖擺州」,其中「賓夕法尼亞、俄亥俄、密西根」屬於「鐵鏽地帶」。這個地區曾經是美國重要的工業區。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製造業逐步遷出美國,這片地區開始衰敗。所以被稱作「鏽帶」(Rust Belt)。

前面說了,「工業州」通常是支持民主黨。這3個州裡面的「賓夕法尼亞&密西根」長期被視作民主黨的地盤。但製造業的荒廢使得「鏽帶」的藍領工人越來越不滿。終於使得共和黨在「鏽帶」翻盤。

2016大選,「鏽帶」的3個「關鍵搖擺州」盡數被共和黨拿下,這3州的選舉人票數合計54票。對於上次大選而言,如果這3州換成是民主黨奪得,希拉蕊就可以入主白宮了。由此可見「鏽帶的重要性」。

【俄亥俄州】的指標意義

在「鏽帶」的三個關鍵搖擺州裡面,【俄亥俄州】很神奇。從1944到2016,拿下「俄亥俄州」的候選人都入主白宮,只有1960年(甘迺迪 VS尼克森)是例外。所以有個說法叫「得俄州者得天下」。

為啥俄州如此神奇捏?有一種解釋說:「俄州的人口結構」與「全美的人口結構」有高度的相似性。從而使得這個州具備某種指標意義。

【陽光地帶】的變化

今年還有一個比較令人意外的是——德州(德克薩斯)開始搖擺了。在美國大選中,這個州的「選舉人票」排全國第二。幾十年來,票數第一的加州是民主黨的「鐵桿票倉」,而票數第二的德州是共和黨的「鐵桿票倉」。如今德州開始搖擺(雖然搖擺的幅度還不大),說明政治版圖出現一些變化。

有些媒體分析說:最近這些年,有一些大型高科技企業從加州搬遷到德州,其員工也跟著遷居德州,就導致德州大城市中,民主黨的支持率上升,並接近共和黨。

除了德州,亞利桑那州也開始搖擺(它與德州都屬於氣候溫暖的「陽光地帶」)。這個州在過去70年中,基本都支持共和黨(只有1996年是例外,支持柯林頓)。但在今年,兩黨在亞利桑那州的支持率很接近。

今年大選的【疫情因素】

前面提到的「華爾街轉向」,是出現在疫情之後。如果從更廣泛的角度來看,疫情也是「川普支持率」的重要轉折點。

截止到2019年年底,川普的支持率還相當高。當時大多數媒體及民調都認為:川普連任,勝算很大。

等到第一波疫情爆發,川普的支持率開始暴跌;之後的「BLM運動」(Black Lives Matter)加劇了川普支持率的下跌。

(註:有些美國華裔討厭「BLM運動」,並且會因此而支持川普;但非洲裔大都會支持 BLM。再加上美國的華裔社區與非洲裔社區的交集很小。再次提醒:要小心前面提及的【回音室效應】)

到了夏季,疫情有所緩和,川普的支持率也有所回升。但到了秋季,第二波疫情開始,川普的支持率(尤其是「搖擺州的支持率」)又開始下跌。

上述所說的「支持率」源於【民調】。很多川粉吐槽說「民調不靠譜」。關於「民調準確度」,後續章節會專門說。

即使民調的「絕對值」有嚴重偏差,但民調的【相對值】(同一個民調值相對時間的變化)還是可以當作某種參考。從「相對值的變化趨勢」可以看出:疫情對川普支持率有顯著影響。

今年大選的【狗咬狗】

今年爆料的效果降低

每次大選都有「狗咬狗」的現象(相互爆料、撕逼、拆台)。熟悉民主體制的讀者,對此應該習以為常了。

今年的特殊之處在於——「狗咬狗」對選情的影響比往年要【低】。

為啥捏?如果你理解了前面章節所說:「本次大選是以【川普】為中心展開」,自然也就明白——為啥爆料的影響降低了。

其一,對川普的爆料,基本【不】影響其鐵桿支持者。有些鐵桿川粉,根本不相信川普的醜聞;還有些川粉即使相信這些醜聞,依然會投給他。

其二,對拜登的爆料,效果也不明顯。前面說了,很多投票給拜登的,根本就不喜歡拜登,他們是為了阻止川普連任才投給拜登。

如何看待政治人物(政客)

川普上台之後,有很多人(包括美國之外的人)成為「川粉」;同樣的,也有很多人成為「川黑」。

這兩類人看似相反,其實有很多共性——前者通常有「【光環效應】的認知謬誤」,後者通常有「【逆向光環效應】的認知謬誤」。相關討論可以看俺十多年前(2009)的博文《光環效應引發的認知誤區》。

另一個需要提醒大伙兒的是:不要把任何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一旦你把某人當作自己的偶像,你就已經開始喪失【思想的獨立性】,這是非常致命滴!這方面的相關討論參見《不要成為「粉絲」——談談「偶像崇拜」的成因和危害》

在「代議制民主」的環境裡,「政府&政客」都只是公民的【傭人和工具】。試想一下:你會去崇拜你的傭人嗎?

對於「政府&政客」,你不但不能崇拜他們,而且要對他們時刻保持警惕性。因為他們手中握有【公權力】,你要像防賊一樣防著他們。

如何看待黨派

不管是支持某個黨派 or反對某個黨派,你首先要關注的是該黨派的【政治理念】,以及這些政治理念背後所代表的【價值觀】。

很多人只關注政客,而完全不去思考政治理念,那就是本末倒置。

基於【民調】的預測

在聊「今年的民調」之前,有必要先掃盲一下基礎知識,並介紹一下去年的民調。

民調的兩種類型——公開民調 VS內部民調

美國大選的民調,至少包括兩大類——「公開民調 VS內部民調」。

大伙兒平時從媒體上看到的,就是「公開民調」。「內部民調」也稱作「不公開民調」,它是用來【賣錢】滴。比如說:兩大黨的競選團隊,需要了解各州的選情,才能決定在各州投放多少資源(包括:競選廣告、造勢大會)

另外,有些與「選舉結果」關係密切的利益相關方,也會花錢購買民調。比如說:不同的政黨上台,如果會顯著影響某個大公司的利益,該公司也會花錢購買這種「內部民調」,以評估自身的經濟風險。

一般來說,「內部民調」比「公開民調」更准(畢竟這是拿來賣錢的嘛)。但由於「內部民調」本身是不公開滴,如何了解「內部民調」的情況捏?

有一個間接的辦法,就是【觀察競選團隊的行為】(待會兒會聊到這點)

2016大選的民調

在聊上次大選的民調之前,先稍微自吹一下:

在2016年投票日的【前一刻】,俺發了篇《2016年美國大選的選情分析》,文中俺就多次提醒讀者:民調可能會不准(有隱性的川普支持者)。

2016大選的民調,後來被嚴重吐槽。但也產生了一些誤解,俺簡單澄清幾點:

1.針對【普選票】的民調,基本算是準確(希拉蕊的普選票確實超過川普)。

2.主要的民調偏差出在【搖擺州】,尤其是鐵鏽地帶周邊(密西根&威斯康辛)。

3.某些「內部民調」也出錯了。如果觀察民主黨競選團隊的資源投放,對上述兩個州的投放力度偏低。這可以間接說明,他們購買的「內部民調」對上述2個州有嚴重偏差。

4.並【不是】所有民調都出錯。有少數民調成功預測了川普在2016獲勝。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編程隨想的博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05/15200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