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短評 > 正文

方圓:內循環 外循環 內外難循環

作者:

美中交惡後,中共見外部形勢不妙,一度獨沽一味內循環,稍後發現光靠內循環好唔掂,又提出內循環為主、內外循環互促的戰略,最後又調整為內外雙循環的定案。大戰略一改再改,顯示中共面臨當下內外形勢心神不定的窘態。

中共五中全會:經濟「雙循環」減少對外依賴

其實,內外雙循環,說了等於沒有說,有哪一個國家的經濟,不是建立在內外雙循環的基礎之上,有哪一個國家可以只做內循環,或只做外循環?不管你怎麼說,內外雙循環本來就是百年不易之規律。內循環保證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所需,外循環是進出口大生意,也是國家外匯來源,二者都不可一日無之。

內外需求空前低迷

回到內外雙循環,即是回到基本事實,沒有多一點,也沒有少一點。問題不在於哪邊為重哪邊為輕,問題在於有沒有條件有機有效地循環起來。

內循環依賴內部需求,外循環依賴外部需求,有需求則有循環,無需求則無循環,需求大則循環好,需求小則循環難。

當下外部需求低迷,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暫時性的,一是結構性的。

疫症大流行帶來社會停擺,西方各國疫情反覆,事態嚴重,群聚禁令使消費市場處於半死不活的狀態,人民收入大幅減少,支出失預算,指望政府救濟如久旱之望甘霖。近日美國輝瑞公司雖宣布疫苗研發成功,但專家估計,除美國外其餘國家要等到明年下半年。看來短期影響不可免,長期則惟有天知。

結構性的影響是產業鏈外移。美中關係交惡,美國與西方國家為免依賴中國,紛紛將原材料和關鍵原部件的生產鏈轉移到東南亞和美洲中小國家,長痛不如短痛,政府甚至出錢補助鼓勵企業搬遷。大規模的企業外移是結構性的變化,日後歐美各國的進口,將很大程度上來自不同國家,而非獨沽一味來自中國。這不是一朝一夕之變,也很難再逆轉,必然沉重打擊中國的對外貿易。

此外,中國的一帶一路,除了地緣政治圖謀之外,也有產能轉移的用心。國內產能過剩,藉助一帶一路的基建項目,消化部分過剩的產能,但一帶一路相繼受阻,前景不樂觀,因此這部分也不能寄予厚望。

至於內部需求,也處於空前低迷狀態。中國經濟峰值已過,正在下行中,疫情打擊之下,社會長時間大規模停擺,生產生活都走低,人民收入減少,需求自然不振。

多年來投資過旺的惡果逐步顯現,高鐵已近飽和,地產市場岌岌可危,外部需求下降導致定單枯竭工廠停產,失業人口上升。民眾早些年買樓買車,正苦於本利清還的窘境,如再碰上失業和□工難,更是屋漏兼逢連夜雨,消費需求下降是正常現象。

加緊控制社會窒息

中共在內外環境壓迫下,面對危機四伏的社會缺乏安全感,更加緊政治控制,就連百姓的文化生活也關卡重重,社會呈窒息之狀。國進民退打擊私企活力,幹部群眾窮於應付政治學習,政府要求節約,作戰爭動員,都沉重打擊民間的消費意欲。政府花費大量公帑作維穩之用,國防開支也勢必大幅提高,導致生產投資和民生解困方面更捉襟見肘,這些都是生產生活面臨低迷的負面因素。

去年天災頻仍,社會事故頻起,糧食收成歷年之低。國人對前景預期,再沒往日的樂觀,人人按住荷包不敢大手大腳花錢,也使市場景氣大受打擊。

年來美中關係惡化,香港民眾抗爭,台灣國際地位提升,外部壓力加大,使政府與民間都對未來憂心忡忡。中共為應付台海與南海的危局,不得不做戰爭準備。環境惡劣,高層一籌莫展,政策左右搖擺,基層無所適從。各級官員用大量時間搞政治和維穩,為籌錢度日所苦,百姓則惶惶然不知來日如何。一方面民族主義趁勢而起,另一方面民心求變,整個社會氣氛詭異。

不管社會現狀如何,內外循環都是存在的,都在進行中,差別只在循環好不好而已。眼下看來,情況都不太妙,拖得越久,越積重難返。綜上所述,還是得問一句:路在何方?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蘋果日報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115/1523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