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你幫助了他人 還被恩將仇報 是因為你不懂得這3種「分寸」

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孔子回答:「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孔子的意思是:如果是以德報怨,寬容傷害過自己的人,那麼用什麼來回報善行呢?其實,應該用公正無私去回報惡行,用善行回報善行。」

孔子所說的「直」有公正無私的意思,更加可以理解為理性思考,恩怨分明,以牙還牙,對待善人用善的方法,對待惡人用惡的方法。有些時候,縱容壞人的善良,比惡還惡。

其實,我們在幫助他人的時候,也要理性思考,就像孔子所說的「以直報怨」一樣。人心是很危險,知人知面不知心,我們只有提前做好預防,才能減少很多麻煩。比如說,幫助了他人,還被恩將仇報,是因為你不懂得這3種「分寸」,避免對方恩將仇報!

1、儘量不要主動幫忙;

人際交往中,熱情、活潑、主動等詞語,看似都是好詞,是在鼓勵大家要敞開心扉,真誠友善待人。但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著不小差距:當面與你關係和睦的人,往往會在背後說你壞話,甚至是捅你刀子。

於是乎,連孔子他老人家都感嘆道: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知人心比知天還難。天還有春秋冬夏和早晚,可人呢,表面看上去一個個都好像很老實,但內心世界卻包得嚴嚴實實,深藏不露,誰又能究其底里呢!

「逢人且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害人之心不可,防人之心不可無」,這些都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處世忠告。如果我們低估了人性的惡,往往就會好心辦壞事,被人恩將仇報。

高情商的人,儘量不要主動幫助他人,因為如果你主動幫忙,他人就會很容易得到好處,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如果你幫忙過程中出了點小差錯,他人又會埋怨你,說你是一廂情願地付出,最後就是好心沒有好報。

朋友A在網上申請一筆補助金,並通知他朋友B。因為朋友B不太會網上操作,朋友A還沒有等到朋友B開口,就主動提出要幫忙朋友B網上申請。但是後來因為系統出了問題,朋友B的申請沒有通過,還責怪朋友A「辦的啥事」,生氣地掛了電話。

後來,朋友B去大廳辦好了業務,並告知朋友A也要去大廳辦。朋友A問朋友B需要帶哪些材料,具體流程如何,朋友B非常不耐煩,認為朋友A之前沒有幫到自己忙,就很不客氣地掛了電話。

所以說,主動幫忙的結果,大概率是好心辦壞事,出力不討好。你主動幫人,如果事情成了,皆大歡喜;如果事情辦砸了,責任都是你的,他人還會對你恩將仇報。

2、儘量「幫困不幫懶」;

俗語說「救急不救窮」,我們可以借錢給他人救急,但是不可借錢救窮。同理,幫人的時候,也要有所選擇,儘量幫人於困境,但不能幫助那些好吃懶做、好逸惡勞的懶漢。

有這麼一個笑話:一位年輕的扶貧幹部去看望村裡面一個貧困戶,問對方還需要什麼。貧困戶帶著怨氣地說道「我啥都不缺,就缺一個媳婦」。扶貧幹部很是驚訝,說自己也沒有老婆。沒想到貧困戶鄙視地說道「你都沒有,你跟我一樣!」,然後扭頭走開了。

有些人,天生懶惰,屬於扶不起的阿鬥,總是想著天上掉餡餅;如果我們幫助了這樣的懶人,就是陷入一個無底深淵,而且對方還懂得感恩。對於懶人來說,你付出再多,在他們眼中,都是理所當然的,只是因為你比他們過得好一點。所以說,聰明人都儘量「幫困不幫懶」,幫人也要分對象。

3、幫忙要適可而止;

古語說得好:「恩里由來生害,故快意時須早回頭」。對人不可太好,幫人也要適可而止,如果你過多施捨恩惠,就會物極必反,最後生出禍害。

人心是不知足的,你對人越好,幫人越多,越容易讓人養成依賴性,最後對方反而不珍惜你,不懂得感恩,對你恩將仇報。

如果你幫人很多次,就因為一次忙沒有幫好,他人就馬上翻臉,忘記你以前所有的好,而只記得你現在的不好。這就是人性,是很難改變,於是老祖宗告誡我們:小恩養個貴人,大恩養個仇人;鬥米恩,擔米仇。

每個人的時間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你過多幫助他人,就會讓人感覺你的時間和精力很廉價,不值錢。人性就是如此,對容易得到的東西,往往不怎麼珍惜。

所以,當我們被人傷害了,首先應該想想,是不是自己付出的太多,幫人太多了,總是當老好人,把自己放得太低了。想要別人疼惜我們、尊重我們,首先要我們自己疼自己、尊重自己。所以說,高情商的人,幫助他人時,都懂得把握好分寸,適可而止!

結語:

人是自帶社會屬性的動物,少不了互幫互助,但是在與人相處的時候,又不要低估人性的惡,不要高估人性的善。如果誰不懂得人性,最後往往都會被傷得遍體鱗傷。你幫助了他人,還被恩將仇報,是因為你幫人的「分寸」。

所以,在幫助他人的時候,我們也要彰顯高情商,要把握好這三種「分寸」——儘量不要主動幫忙、儘量「幫困不幫懶」、幫忙要適可而止,避免對方恩將仇報。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國學文化君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0/1225/15379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