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中國文化 > 正文

珍藏!中國古代風俗百圖 - 遊戲篇

清 猜燈謎

 

彈壁燈貼三面題,摩肩搭背來猜謎。

本似前朝射覆事,文思機敏方解疑。

《武林舊事》等載:『以絹燈剪寫詩詞,時富譏笑,及畫人物,藏頭隱語,及舊京諢語戲弄行人。元宵佳節,帝城不夜。春宵賞燈之會,百戲雜陳。詩謎書於燈,映於燭,列於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稱為燈謎。』好謎者更組織有謎社。謎社在清代亦極為流行。如光緒年間有竹西後社、射虎社,萍社等燈謎組織;其間謎手雲集,每以茶館酒肆,或在自家私宅作為燈謎活動場所。或研究探討;或張燈懸謎,招引猜射,娛樂民眾。謎燈有四面,三面貼題簽,一面貼壁,此燈又名彈壁燈。猜中者揭簽,獲小禮品留念。清家震濤有《打燈謎》詩云:『一燈如豆掛門旁,草野能隨藝苑忙。欲問還疑終繾綣,有何名利費思量。』

唐 走馬射箭

 

垂楊金堤翠幕連,健兒走馬射堂前。

國家尚武多才俊,方顯干城諸英賢。

孟浩然詩《上巳洛中寄王九迥》:『鬥雞寒食下,走馬射堂前。』

遼 射柳

 

端午祈雨置天棚,樂園東南柳色青。

分朋賽射柔條斷,贏得神箭譽滿營。

《遼史·禮志》載:契丹族為祈雨,進行射柳活動。先置百柱天棚,後奠先帝。皇帝、親王、宰執依次射柳;敗者向勝者進酒。第二天植柳天棚東南,子弟射柳三日。雨下,賜賞。後金代、明代皆有射柳之俗。《金史·禮志》載:射者以尊卑為序。柳枝有削白處,如在白處射斷,且騎馬接在手上者為冠軍;只斷不能接者為次;其餘皆負。

遼 屠狗狩獵

 

選屠白狗埋帳溝,牽鷹出獵起鳴騶。

忽見御帽簪紅葉,方知今日是立秋。

《遼史·禮志》:『八月八日,遼俗屠白狗於寢帳前七步瘞之,露其喙。後七日,中央移寢帳於其上。』《析津志》:『立秋日,張樂,大宴,名壓節序,上簪紅葉於帽。』立秋日,漢人也有簪葉之風,如明代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立秋之日,男女咸戴楸葉,以應時序。或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撲插鬢邊。』

宋 錢塘弄潮

 

八月錢塘江口開,萬人鼓譟岸邊排。

弄潮健兒顯身手,風頭浪尖逞矯材。

《夢粱錄》:『觀潮,其杭人有一等無賴不惜性命之徒,以大彩旗,或小清涼傘,紅綠小傘兒,各系繡色緞子滿竿,伺潮出海門,百十為群,執旗泅水上,以迓子胥弄潮之戲,或有手腳執五小旗浮潮頭而戲弄。自後官府禁止,然亦不能遏也。有《看弄潮詩》云:『弄罷江潮晚入城,紅旗颭颭白旗輕。不因會吃翻頭浪,爭得天街鼓樂迎!』可見市民對弄潮兒像接待英雄一樣歡迎他們。

唐 騎驢打球

 

吐番馬球號波羅,傳入大唐靡中國。

民間亦好擊鞠樂,無奈馬少騎驢多。

馬球藏語稱波羅。在唐初傳入長安後,即為皇帝和貴族們所喜好。盛行情況可見《封氏聞見記》。尤其到唐玄宗時,打馬球風氣大盛。波羅球大如拳頭,用堅韌木料製成,內部挖空,外面塗色或裝飾。故又稱『朱球、畫球、彩球、七寶球』等。球杖長數尺,擊球一端呈彎月形。球場寬闊平坦,兩端各有球門,兩隊球手騎馬入場,打入球門為勝得一籌,將籌插在球門上。當時也有在大街上打球者,也有騎驢打球者。如《逸史》載:李林甫『年二十,尚未讀書。在東都,好遊獵打球,馳逐鷹狗,每天城外槐壇下,騎驢擊球,略無休日。既憊舍驢,以兩手返據地歇。』後來也有步行打球者,如王建《宮詞》:『殿前鋪設兩邊樓,寒食近人步打球。一半走來爭跪拜,上棚先謝得頭籌。』

唐 相撲

 

孟賁古冶兩相搏,強者角牴在必得。

今番對陣顯身手,他日三軍勇報國。

我國古代角觝最早進入宮廷,《禮記·月令》:『天子乃命將帥講武習射御、角力。』在秦漢時的角觝不作為體育項目,而歸於百戲一類。唐《因話錄》載:『文宗將有事南郊,禮前,有司進相撲人。上曰:我方清齋,豈合觀此事!左右曰:舊例皆有,已在門外祗候。』可見唐代相撲久已有之。巴黎藏敦煌唐代寫經上畫有兩個赤身著犢鼻褲者相撲的形象,可為形象佐證。宋代《東京夢華錄》及《夢粱錄》載:宋代宮廷御用之相撲手,乃御前衛隊左右軍士,名為『內等子』。市井職業相撲手,則皆有名號。勝者受賞物品有:旗帳、銀杯、彩緞、錦襖、官會(鈔票)、馬匹等;『須擇諸道州郡膂力高強、天下無對者,方可奪其賞。』亦有以相撲設擂,如《水滸傳》中所描寫者。故我國職業相撲,要早於日本(十六世紀日本出現職業相撲)。北宋還有『小兒相撲、喬相撲』。更有早於全世界者,南宋景定年間(1260-1264)臨安有著名的女相撲手,《夢粱錄》記載了她們的名字:賽關索、囂三娘、黑四姐等。《簡明不列顛百科全書》中相撲始於日本之說,並不正確。因為角力、相撲之類,歐亞許多民族都有,例如蒙古、伊朗、土耳其等,只是規矩有所差異而已。

宋 蹴鞠

 

一腳踢出天邊月,兩肩擎起海中星。

何嘆國足英雄少,當知高手在圓情。

我國古代稱踢球為『蹴鞠』,《戰國策·齊策》中說臨淄富實,『民間無不吹竽鼓瑟、鬥雞走犬、六博、蹋鞠者。』《漢書·霍去病傳》註:『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蹴蹋而戲也。』《文獻通考》:『蹴球蓋始於唐。植兩修竹,高數丈,絡網於上,為門以度球;球二分以左右朋,以角勝負。』據《蹴鞠圖譜》載無球門踢法:一人或幾個人踢稱打鞠;二人對踢稱白打;三人以上稱場戶。宋代更重無球門踢球,錢選繪《宋太祖蹴鞠圖》,《水滸傳》中描寫宋徽宗趙佶好踢球可證。當時有許多球社,稱『齊雲社』、『圓社』;稱踢球者為『圓情的』。《蹴鞠譜》中還介紹十種踢法:『肩、背、拐、搭、控、拽、捺、膝、拍、月。』

宋 捶丸

 

城間小兒喜捶丸,一棒橫擊落青氈。

縱令相隔雲山路,曲折輕巧入窩圓。

《朴通事諺解》中有關於元代大都民俗中『捶丸』的記載:『用有柄木勺接球,相連不絕,方言謂之球棒。球用木為之,或用瑪瑙,大如雞卵。』(也有皮球的記載) 其場地『掘地如碗,名窩兒。或隔殿閣而作窩,或於階上作窩,或於平地作窩。人打球兒,先掘一窩兒,後將球兒打入窩內。』盛球棒的器具,稱為『提攬』,筐上有圓圈,用手提攜。在宋代繪畫有小兒《蕉陰捶丸圖》;成人亦有捶丸活動,《續夷堅志》:[京娘墓]:『他日寒食,元老為友招,擊丸於園西隙地。』最早系用小木棒擊球。可能至元代有所改變。按捶丸的形制,就是高爾夫球之祖源。而《簡明大不列顛百科全書》中沒有高爾夫球起源記載,只說最早1457年 (明代)蘇格蘭禁止高爾夫球。

明 婦女踢球

 

陽春三月小桃開,笑語飛過百花台。

五彩毛團翻上下,原是雙嬌踢球來。

漢代即有女子踢球運動,南陽漢代畫像石中便有女子踢球形象。《文獻通考》:『宋,女弟子隊一百五十三人,衣四色,繡羅寬衫,系錦帶,踢繡球。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明王譽昌《崇禎宮詞》:『錦罽平鋪界紫庭,裙衫風度壓婷婷。天邊自結齊雲社,一簇彩雲飛便停。』明代畫家杜堇繪有『仕女蹴鞠圖』,畫中三位婦女在踢一白色大球。明錢福有《蹴鞠》詩:『蹴鞠當場二月天,仙風吹下兩嬋娟。汗沾粉面花含露,塵撲蛾眉柳帶煙。翠袖低垂籠玉筍,紅裙斜曳露金蓮。幾回蹴罷嬌無力,恨煞長安美少年。』清代年畫中仍有戴花帽纏足婦女踢五彩球之形象。

清 打陀羅

 

冰上樂兮鞭陀羅,隨風旋轉呼如何。

貂帽錦靴小阿哥,明年躍馬金盤陀。

陀羅,又作陀螺,《通俗編》:『陀羅者,木製,中實而無柄,繞以鞭之繩,卓於地,急掣其鞭則轉,頂光旋旋,影如不動也。』北方正月,天氣正寒,兒童多在冰上打陀羅,俗稱『冰嘎』。清李孚青《都門竹枝詞·打陀羅》:『清明佳節柳條拖,放學兒郎手摺多。早送爺娘上墳去,好尋閒處打陀羅。』此指在平地打陀羅也。

漢 六博

 

六白六黑十二棋,雙方相爭博一局。

只緣獲籌心歡悅,廢寢忘食仍嗜迷。

六博在漢代流行。出土漢俑即有二人對坐六博者。鮑宏《博經》:『用十二棋,六棋白,六棋黑,所擲頭,謂之瓊。』每人六棋,局分十二道,中間橫一空間為水,放魚兩枚。博時先擲采,後行棋。棋到水處則食魚,食一魚得二籌。更多具體玩法,已失傳。

唐 雙陸

 

桐陰對坐品香茗,一局雙陸赤與青。

擲骰滴答如銅漏,深宮又聞小尨聲。

雙陸是古代一種棋類遊戲,有固定長方形盤,上畫左右各有六路,雙方分黑白各十五個馬子,狀如保齡球的小木棒。馬子按規定在盤邊擺放,雙方輪流擲骰子,按點多少移動馬子。白馬子自右向左,黑馬子自左向右。馬子先出盡者為勝。晚唐反映宮人生活的繪畫中有打雙陸的形象。

漢 弄劍與踏杯舞

 

壯夫弄劍不弄丸,上下青光懾人寒。

長袖應隨笙鼓樂,跳踏圓杯舞君前。

四川出土漢畫像磚中百戲部分有『跳丸』或稱『弄丸』者,一男子赤上身,雙手上舉,空中有五個圓球,加其手中一球當為六球。漢代壁畫百戲中亦有一人在弄六丸、梳髻著衣,似為婦女。沂南漢墓石刻百戲中一赤上身男子,所弄為四把短劍。張衡《西京賦》:『跳丸劍之揮霍,走索上而相逢。』又南陽畫像石中有長袖舞女在五個杯上舞蹈之狀;滎陽出土漢代陶樓所繪人物中,亦有長袖舞女在五個覆杯上舞蹈的形象。這些可視形象證實:我國的雜技在兩千多年前便有了相當高超的水平。

宋 傀儡戲

 

村頭齊觀耍傀儡,搬演故事又一回。

載歌載舞賴提舉;博得歡笑落夕暉。

《東京夢華錄》中已載有『杖頭傀儡、懸絲傀儡、藥發傀儡』等名目。《夢粱錄》:『凡傀儡,敷演煙粉、靈怪、鐵騎、公案、史書歷代君臣將相故事話本,或講史,或作雜劇,或如崖詞。如懸線傀儡者,起於陳平六奇解圍故事也,今有金線盧大夫、陳中喜等,弄得如真無二,兼之走線者尤佳。更有杖頭傀儡,最是劉小僕射家數果奇,其水傀儡者,有姚遇仙、賽寶哥、王吉、金時好等,弄得百伶百悼。兼之水百戲,往來出入之勢,規模舞走,魚龍變化奪真,功藝如神。』

清 高蹺

 

豐年高蹺扮秧歌,水滸英雄摹演多。

文武兩班分丑俊,揮扇敲鼓打手鑼。

清代高蹺,俗稱秧歌。較早組成的內容,系表現《水滸》男女英雄人物;分丑、俊兩班;以執器來分,則左棒武松,右棒張清,漁翁阮小二,樵夫石秀,丑鼓時遷,俊鼓楊雄,丑鑼顧大嫂,俊鑼孫二娘,丑扇王英,俊扇扈三娘。其後加入青蛇、白蛇、許仙、丑婆、傻兒等,乃進入二十世紀之事,早已失卻歌頌梁山英雄之傳統矣。

晉 鬥雞

 

鬥雞芥翼爭英雄,雙距利刃逞威風。

羽毛飛揚分勝負,終在紈絝歡樂中。

鬥雞在戰國時期已很盛行。《國策·齊策》:『臨淄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築、彈琴、鬥雞、走犬。』《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盎免病居家……相隨行鬥雞走狗。』寒食鬥雞在魏晉時尤盛。應瑒《鬥雞詩》中描寫道:『二部分曹伍,群雞煥以陳。雙距解長,飛踴超敵倫。芥羽張金距,連戰何繽紛。從朝至日夕,勝負尚難分。』鬥雞之風,至唐代仍很盛。花蕊夫人《宮詞》:『寒食清明小殿旁,彩樓雙夾鬥雞場。內人對御分明看,先賭紅羅被十床。』

清 鬥蟋蟀

 

底事清閒愛小蟲,重價得來藏玉城。

交惡皆因爭異性,不惜搏鬥逞英雄。

《燕京歲時記》:『七月中旬則有蛐蛐兒,貴者可值數金。有白麻頭、黃麻頭、蟹胲青、琵琶翅、梅花翅、竹節須之別,以其能戰鬥也。』上等蟋蟀,均系主人不惜重金購得,名蟲必用青白色泥罐貯之。『蛐蛐罐有永樂官窯、趙子玉、淡園主人、靜軒主人、紅澄漿、白澄漿之別,佳者數十金一對。』每一罐內須置一小扇面形過籠,作為雌雄蟋蟀交尾的『洞房』。清代北京冬至這天以蟲會友,進行傳統的『封盆』格鬥。早年間鬥蟋蟀規定:以二十四罐為一棹,鬥之前,要先比較蟋蟀的個頭大小,同一等級的即大小相當的才放入一盆決鬥。兩條體重相等的雄性蟋蟀一旦移進鬥盆,彼此尋覓『情敵』,相遇後即互相廝殺,戰勝的蟋蟀,皆冠以『將軍』稱號。輸贏亦有賭注,一般為數斤月餅或水果,主要在求一樂。

 

責任編輯: 宋雲  來源:搜狐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121/1548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