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歐洲文明的絕地反擊:深度解讀「十字軍東征」

不管我們是否敬佩十字軍東征,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沒有他們的奮力抵抗,我們今天所認識的世界將不會存在。承認女性的尊嚴、兩次廢除奴隸制度(一次廢除古羅馬的奴隸制,一次廢除殖民主義興起後的奴隸制)的古老基督信仰,不但倖存了下來,而且興盛於整個世界,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宗教。而沒有十字軍東征的話,基督教很可能早已步瑣羅亞斯德教(又稱祆教,波斯的一神論信仰)以及在印度和西域等地佛教的後塵,被伊斯蘭徹底摧毀。

在過去的二十年間,藉助計算機技術完成的中世紀憲章文件的研究推翻了這種論調。學者們發現參加十字軍東征的戰士們通常都很富有,在歐洲有大量自己的土地。然而,他們甘願放棄一切去接受這神聖的使命。

參加十字軍東征並不是一件便宜的事情。參加一次十字軍東征,即使是富裕的領主也很容易因為參與十字軍使自己傾家蕩產。他們這樣做並不是因為他們想得到物質財富(他們中很多人已經擁有物質財富),而是因為他們不想「積攢財寶在地上」,他們想「積攢財寶在天上;天上沒有蟲子咬,不能鏽壞,也沒有賊挖窟窿來偷。」(來自《聖經》《馬太福音》6:19-20)。他們深刻地認同自己是有罪的,渴望通過承受十字軍東征的苦難來作為一種帶著慈善與愛心的贖罪行為。歐洲到處都遍布著成千上萬的中世紀憲章證明這種意識是普遍的。當然,如果有可能的話,他們並不反對贏得戰利品。但事實是,只有少數人變富有了,絕大多數人回來時已經一無所有。

到底發生了什麼?

烏爾班二世給了十字軍兩個目標,這兩個目標在隨後的幾個世紀對十字軍都是至關重要的,第一個就是拯救東部的基督徒。作為他的繼承人,教宗英諾森三世(Pope Innocent III)後來寫道:

「當一個人知道他在信仰上的基督徒兄弟被背信棄義的穆斯林關押、承擔最重的苦役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時,如果他不把自己投身於解救他兄弟的使命中,他怎能稱自己是在按著「愛鄰人如愛自己」這樣的神聖命令而生活呢?……成千上萬的基督徒被賣為奴隸和囚禁,並被數不盡的酷刑折磨。」

約拿單·萊利史密斯教授(Jonathan Riley-Smith約)指出說,「十字軍東征」應該理解成是一種「愛的舉動」,是對鄰舍的愛。

十字軍東征被看成是去糾正可怕暴行的仁慈使命。

教皇英諾森三世給聖殿騎士團的信中寫到的那樣,「你們用行動來實踐了福音的話語,『人為朋友捨命、人的愛心沒有比這個大的。(《聖經·約翰福音》15:13)」

聖殿騎士團徽章

第二個目標就是解放耶路撒冷以及其他因耶穌曾經走過而被視為基督教聖地的地方。

十字軍「東征」(Crusade)這個詞是現代叫法。中世紀的十字軍戰士把自己看作是朝聖者(Pilgrims),在他們去往耶路撒冷聖墓的路上行使正義。

因此,重新占領耶路撒冷並不是殖民行為,而是恢復的行為;也是對上帝大愛的公開宣言。當然,中世紀的人們也知道上帝有能力自己收回耶路撒冷,並且有能力在整個世界恢復祂的統治。但是他們認為上帝不自己這麼做是為了給基督徒一個彰顯敬畏與勇氣的機會。

十字軍意圖脅迫人入教?

經常有人說十字軍東征的主要目標是用武力強迫穆斯林世界皈依基督教,事實絕非如此。從中世紀的基督徒視角來看,基督教國域的三分之二(中東和北非)都被聖戰征服、教堂被拆毀、信徒被掠奪殺害的不計其數。因此當時的歐洲人認為穆斯林是基督和祂教會的敵人,擊敗和抵禦他們是十字軍戰士的任務,僅此而已。生活在十字軍占領區的穆斯林通常被允許保留他們的財產和生活方式,並且總是被允許繼續做穆斯林。的確,在耶路撒冷十字軍王國的整個歷史中,穆斯林的居民遠遠超過了天主教徒。

直到十三世紀,方濟會(一個天主教修會)才開始努力向穆斯林傳教。但大部分努力收效甚微,最終也放棄了。無論如何,他們的這些努力都是通過和平的說服,而不是暴力的威脅。

公元1219年,聖·法蘭西斯與埃及素丹阿卡米爾(al-Kamil)會面,試圖向他傳播基督教

十字軍東征畢竟是戰爭,像所有的戰爭一樣,暴力都是殘酷的。這過程中有意外、有錯誤也有罪行。1095年第一次東征的早期,一幫由Leiningen的 Emicho伯爵帶領的烏合之眾沿著萊茵河一路殺害掠奪猶太人。當地主教試圖阻止這場大屠殺,但沒有成功。在這些戰士眼裡,猶太人和穆斯林一樣,也是基督的敵人。因此,他們錯誤的認為搶劫殺害猶太人並不是犯罪,他們甚至認為這是正義的行為,因為猶太人的錢可以用來資助十字軍收復耶路撒冷。但他們是錯誤的,教會強烈譴責了這種反猶太人的襲擊。

五十年之後,當第二次十字軍東征在即時,聖·伯爾納德(Saint Bernard)經常強調不能迫害猶太人,他說到:「問一問任何一個了解《聖經》的人,問他在《詩篇》中發現有什麼關於猶太人的預言,經上說:「我不祈禱要求他們的毀滅」。猶太人對我們來說是鮮活的《聖經》的話語,因為他們經常提醒我們主(耶穌)所遭受的一切。」

聖·伯爾納德熱切的布道鼓舞歐洲人參加十字軍(上圖),反對殘害猶太人

十字軍東征期間的確有猶太人被殺害,但十字軍東征的目的不是要去殺害猶太人。恰恰相反:教皇們、主教們、和布道者們都明確地命令,歐洲的猶太人不可以被侵害。

教皇烏爾班二世在克萊蒙特號召組建十字軍東征

十字軍的失敗之處

無論從哪一方面來看,第一次十字軍東征似乎都註定失敗。沒有領導者,沒有指揮鏈,沒有補給線,沒有詳細戰略。只是千千萬萬的戰士挺進敵人腹地,效忠於一個共同的事業。他們中有許多人喪命了,不是死於戰鬥,就是死於疾病或飢餓。它是一場粗糙的運動,似乎總是處於災難的邊緣。

然而,它卻奇蹟般地成功了。到了1098年的時候,十字軍已經收復了尼西亞(Nicaea)和安提阿(Antioch)。1099年7月,他們占領了耶路撒冷,並開始在巴勒斯坦建立一個基督教國家。歐洲歡騰起來了。歷史曾經將穆斯林推到頂峰的潮流,現在似乎要逆轉了。

第一次東征十字軍收復耶路撒冷

但並非如此。當我們想起中世紀的時候,很容易想到歐洲以後的景象,而不是當時歐洲的樣子。中世紀的龐然大物是伊斯蘭,而不是基督教。十字軍東徵令人關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企圖抵抗那種趨勢。但在五個世紀的十字軍東征歷史中,只有第一次東征顯著地擊退了伊斯蘭的軍事進程。從那以後就走下坡路了。

當十字軍郡埃德薩國(County of Edessa)1144年淪落土耳其人和庫德人手中時,在歐洲掀起了一股巨大的風潮,民眾熱情地支持進行新一輪的十字軍東征。這次東征由法國路易七世(Louis VII)和德國康拉德三世(Conrad III)兩位國王領導,由聖·伯爾納德親自布道宣傳。但它以慘敗而告終。一路上大部分的十字軍戰士都被殺害。大馬士革的穆斯林以前是基督徒堅固的盟友,可那些想進軍耶路撒冷的十字軍攻打了大馬士革,讓事情變得更糟。

在這樣一次巨大的災難面前,整個歐洲的基督徒不但被迫接受了不斷增長的穆斯林勢力;而且更堅定地認為上帝正在懲罰西方人的罪惡;敬虔運動(lay piety movements)在整個歐洲萌芽,所有一切都是想致力於淨化基督教社會,希望這或許能使他們可以在東面的戰場上配得勝利。

因此,十二世紀晚期的十字軍東征變成了全面抗戰。每一個人,無論多麼虛弱或貧窮,都被號召上陣。戰士被要求犧牲他們的財富,如果需要的話,甚至要為捍衛東方的基督教而犧牲他們的生命。在本土陣線上,所有的基督徒都被號召藉著禱告、禁食和捐獻來支持十字軍。然而,穆斯林勢力仍然在增強。強大的統一者薩拉丁(Saladin)將近東的穆斯林融合成單一的實體,並且持續鼓動對基督徒的聖戰。

1187年的哈丁之戰(Battle of Hattin),他的軍隊消滅了耶路撒冷基督徒王國的聯軍,並奪走了真十字架(當時被認為是耶穌被釘死的原十字架)這樣寶貴的聖物。基督徒城市毫無抵禦之力,開始一個一個地投降,最後以10月2日耶路撒冷的投降而告終。基督徒只守住了少得可憐的幾個港口。耶路撒冷在回歸基督徒統治88年後再次淪陷。

薩拉丁(上圖)將近東的穆斯林融合成單一的實體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十字軍東征的真正歷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3/1567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