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中共欲搶占世界科技創新高地 但只是"中國夢"

在 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近日發表文章,強調中國要強盛就一定要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之後,官方媒體連續幾天強力造勢,稱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在牢牢地主導了全球大部分製造業產業鏈之後,中共已經越來越不滿足於僅在生產端扮演一個加工製造者的角色,而企圖取代美國,引領對改寫未來至關重要的科技創新。

晶片製造代工龍頭台積電和台灣的旗幟在新竹總部外飄揚。(資料照片)

中國大陸目前雖然擁有全球最齊全的產業鏈和供應鏈,中國大陸製造商幾十年來已經廣泛地滲透到了全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但是現代經濟中的幾乎每一個新興產業、一次次顛覆性的發明創造都來自美國等西方國家,與中國大陸根本無緣。中國人還在幻想嫦娥奔月的時候,別人已經在月球登陸了。中國人盼望家裡有一部電話的時候,別人已經有了手機。

美國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 Foundation,ITIF)總裁羅伯·阿特金森(Robert Atkinson)說,中共已經意識到,其發展已經到了一個必須突破科技創新關鍵的階段。他說,中共雖多年來一直說要提高科技創新能力,但直到最近才真正感到了緊迫感。

他對美國之音說:「在川普政府開始限制向中國大陸出口之後,習近平政府才真正決定,中國大陸急需排除科技領域的軟肋,美國的限制措施給了習近平很多加速發展科技創新的動力。」

制度扼殺創新

儘管中國把創新置於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並聲稱有集中力量辦大事、打造創新平台、集聚創新資源的制度優勢,但多年來批評人士一直指出,中國對個人自由和言論自由的限制、體制的僵化在很大程度上扼殺了中國的創新能力。

致力於創新經濟研究的組織「全球發展中心(Center for Global Development, CGD)」的高級研究員查爾斯·肯尼說,毫無疑問,沒有公平和開放的社會很難成為一個創新的社會。他對美國之音說,雖然不是說這是一個零和的概念,不是說在現在的制度之下中國就不會有創新,但是事實是「中國不是像世界一些其他國家那樣開放,這很可能是中國擁有更多創新能力的一個障礙。」

中國媒體去年報導說,阿里巴巴創始人馬雲也曾對中國的監管制度提出批評,說中共的監管體系扼殺了創新。

牛津大學教授弗雷說,在習近平領導之下,中國更加強調的是群體價值而壓制思想觀念的流通,這使中國不太可能成為創新技術的領導者。弗雷在接受美國之音採訪時指出,雖然中國近年來的專利申請數量飆升,但是中國仍然大量依靠國外公司、尤其是美國公司的智慧財產權。

他舉例說,在中國,各級政府雖然都很重視創新,大力獎勵發明專利,但是很多都是重複申請。他對美國之音說:「如果你光看申請數量,好像都飛漲衝破屋頂了。地方政府也鼓勵申請,設定目標。」他舉例說,一項專利可以被分成十份申請。雖然實際上涵蓋的都是一項技術,但是數字看上去漂亮。

中國電子資訊行業聯合會專家委員會主任董雲庭曾在一次演講中說,中國統計局公布的專利中「可能90%都是垃圾,只能充當花瓶,圈項目的錢」。

政策殃及全球

阿特金森所在「資訊技術與創新基金會」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發現,中國的體制不僅限制了國內創新,其很多政策還嚴重打擊了外國公司,令已開發國家總體的創新能力開始下降。這篇報告指出,有關中國經濟崛起影響的辯論往往集中在就業問題上,然而對創新能力的負面影響很可能遠遠超過就業。

阿特金森對美國之音說,中共屢試不爽的做法是,以政府的大量補貼支撐起本無什麼創新能力、也不願對研發進行投資的公司去搶占市場,以大批廉價產品造成產能過剩,令歐美公司利潤下降,業績下滑,被迫削減研發經費。

他對美國之音說:「結果這些公司研發越來越少,創新越來越慢,整個的創新體制也越來越遲緩,原因就是因為中國大陸在創新方面落後的公司反在跟更具創新能力的外國公司競爭占了上風。」

近年來的一系列統計顯示,儘管中國共當局對研發創新的投資逐年增加,但企業本身投資甚少。在對2500家公司去年度的研發投入情況進行了匯總後,歐盟委員會最近發布了一份2020年工業研發投資排名榜(The2020 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歐盟的統計顯示,儘管中國大陸公司在很多領域占有市場主導地位,但在全球研發投資前五十名公司中僅有三家中國大陸公司。

責任編輯: 葉淨寒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319/15704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