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心靈之燈 > 正文

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知乎上有位網友發帖詢問:「一個完美的原生家庭是什麼模樣?」

下面的回答各種各樣,有的認為是強大的經濟實力,或是父母溫柔體貼,相互尊重,情緒穩定,可以平等地對待孩子,給予足夠的愛和安全感,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身體健康等等。

但是,完美的原生家庭真的存在嗎?

嬰兒的啼哭

如果觀察剛出生不久的嬰兒,會發現他們對環境的要求近乎完美,肚子餓了想要立即獲得乳汁,不舒服的時候,母親的安撫最好第一時間送到,當這些瞬間不斷地獲得滿足,寶寶們開始有能力去承受那些遲到的「安慰」。

有的母親在後期會採用定時哺乳的方式,去照顧嬰兒,但這個方法似乎對有的孩子管用,但另一些寶寶卻會用不停地哭鬧,來宣告媽媽計劃的失敗,這種情況產生的原因之一,是他們最初的那些需要,沒有被充分照顧到,難以延遲滿足。

當然,部分家庭在最開始的時候,就建立三個小時餵一次奶的習慣,甚至去叫醒熟睡的孩子,把乳頭塞進嘴裡,嬰兒們別無選擇,只能去配合這種餵養方式,身體也開始自動調節,回應母親的節奏。

有的寶寶可以承受,因為除了哺乳,在其他的時間裡,被照顧得還不錯,這些被恰當滿足的經驗,可以承擔這種「被迫吃奶」的波折,但那些因為種種原因,在大部分時間,長期的沒有得到那種恰當照料的嬰兒,往往難以安撫,表現出非常劇烈的悲傷,或者變成無助的冷漠或迴避。

嬰兒期的需求被壓抑,在成人後這種對「完美照料」的渴望,通過各種各樣變形的方式,去尋求表達。

完美的背後

這些嬰兒期的需求,在童年的時候,往往會放大「創傷」,當母親沒有給買想要的玩具,或者因為工作的繁忙,沒空去陪伴他們,有的孩子可能會出現難以安撫的哭泣,或者對這種陪伴的缺失過度反應,甚至產生某種「症狀」,變得敏感而焦慮。

在其他兒童看起來很正常的事情,但對於這些孩子就變成了挫折,作為父母,可能會給予不堅強、不懂事或是性格不好的評價,這幾乎是二次傷害,形成惡性的循環。

即使孩子平穩地度過嬰兒期,在童年的時候,還是難免的遇到一些狀況。

有位女士因為難以停止的購物行為感到痛苦,在遙遠的童年,其母親每次在春節的時候,都會給弟弟買新的衣服,但從來沒有她的份,類似缺失在成年後瘋狂的彌補,這行為的背後,其實是希望得到關愛,能擁有一些小小的滿足。

對於她來說,完美的原生家庭,就包括被平等對待。

但對其他人來說,童年卻是另外一番景象,有位網友回憶小的時候,母親的情緒特別不穩定,不知道什麼時候就會發火,只要自己沒有按照要求去做,或者有什麼地方,讓媽媽感到不滿意,就會遭到侮辱、指責和攻擊,他在被迫地承擔母親的情緒。

對於這位男士來說,完美的原生家庭,包括有一個情緒穩定的環境,可以安全地生存下去。

可以看到,每個人對於理想化父母的期待,都有所不同,在成人後用各種各樣的方式去補償,有的方式具有積極意義,還有一些成為了親密關係或者工作中的阻礙。

雖然在意識層面,明確地知道並沒有什麼完美,但潛意識卻始終默默地將這種需求在新的關係里,企圖尋求滿足。

「刻舟求劍」

當嬰兒期那些被壓抑需要,在成人後尋求表達時,會出現各種各樣的狀況,知乎上有個帖子,說是自己看不慣同事和家人,認為他們不會說話,沒有情商,喜歡的男孩很多小事都做不好,沒有一個人可以滿足自己的心意。

她潛意識裡希望周圍的環境可以完美地回應她,這是一種強大的控制欲,他人說什麼,做什麼,或者表現出怎麼樣的情緒,都需要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

這必然會受挫,外在的行為可能是難以抑制的憤怒,通過不停地挑剔和指責對方,或是迅速地迴避來抗議。而在成人的世界,類似的情緒也會讓人產生羞恥和自責感,認為自己性格不好,開始討厭自己,自我攻擊就開始顯現,平靜的外表下,內心的世界卻在交戰。

個體甚至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只是感覺每天都很累,外人眼裡正常的社交變成了煉獄式的考驗,親密關係更是千瘡百孔。

這樣表達在某些情況下會非常隱秘。比如:我們可能會遇到,在意識層面找不出什麼問題,但總感覺很累的關係。

對方在語言層面的表達沒有發現任何異常,自己卻體驗到了巨大的壓力,想要攻擊或者離開,原因之一,是因為個體在後天經歷過太多的「訓練」,如何與外人相處,怎樣的表達才是得體和有禮貌的。

但意識層面的訓練,難以掩蓋潛意識發出的信息,嬰兒式的需求加上成人的力量,情感的張力巨大,一旦親密關係啟動,這些「驚濤駭浪」,會將個體的人格淹沒。

越是生命的最初幾年,尤其是在語言還沒有形成的階段,表達的方式越隱秘。

這就是為什麼懂得了很多道理,學會了很多方法和技巧,卻依然感到痛苦,難以解決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這些思想並未觸及到語言無法抵達的過去。

在當下療愈傷口

①可以回憶的部分

一些「創傷」是可以被記得的,有的成年人在回憶童年的痛苦時,還會像一個孩子那樣難過和哭泣,他們對父母有著巨大的憤怒和不滿,在一剎那間仿佛又回到過去,並像當初那樣去應對外界。

這是人格中非常敏感的部分,在新的關係中往往會被不經意地觸發,他人的某句話或者一些行為,讓我們重回童年噩夢,導致自己瞬間像一個孩子般那樣行事,把所有的情緒都傾瀉到對方身上,或者折磨自己。

可以先覺察到這一點,給自己「緩衝」的時間,重新思考這是我們的過度反應,還是面對這些事情時,有著孩子般的無助。

嘗試用自己身上成人的部分,去理解過去,而不是完全被過去淹沒,當意識到這一點時,往往就會自己找到很多解決方案。

②嬰兒與死亡

嬰兒最初是完全需要依靠母親的,當他們沒有得到及時的照料,會擔心自己死掉,這是「死亡焦慮」產生的原因之一,也是為什麼有些成年人,對於進入關係非常的恐懼,或者在親密關係中,即使對方一再保證,在難以感受到安全感。

他們內心的嬰兒部分,依然害怕自己的「死亡」。

這種焦慮會無形地放大很多波折,兩人相處中的任何變動,都會被潛意識的蒙上「死亡」的面紗。

首先可以意識到這一點,關係中的波動,甚至是分離,並不會讓我們死去,自己依然可以存活下來,並有能力去處理各種各樣的問題。

「死亡焦慮」,會封印解決衝突的能力。

③正確認識自己的力量

當嬰兒被照顧的需求受挫,他們會在幻想中攻擊母親,並認為自己的力量,可以將其摧毀,部分成年人在關係中小心翼翼,迴避衝突,甚至為此出讓自己的利益,其實是潛意識擔心自己的憤怒,會傷害到對方,甚至「摧毀」對方。

這對自己的力量,是一種嬰兒式的高估。

還有那些在生活和工作中,常常感到無助、不滿或者憤怒的個體,部分的原因是,他們潛意識裡,還在期待理想化父母的照料,這是變相地想要擁有完美的原生家庭,並把這種期待,無意識的投射到外界,企圖在新的關係里,得到滿足。

這必然會受挫,而且會把屬於本身的力量,交到他人手中,期盼外界給予我們本可以通過自我成長,得到的禮物。

就像一個孩子哭鬧著問父母索要,他們自己都沒有的東西。

完美的原生家庭並不存在,有些事情只能通過我們自己的覺察、反思和轉變來獲取,就像最初的嬰兒那樣,可以利用那些被滿足的部分,去抵禦那些不被滿足的「創傷」,去發現此時此刻周圍的美好,給自己一個機會,打開自己的心,去和這部分相處,並形成自己獨特的意義。

願我們靈魂深處,都願意理解和接納這件事。

責任編輯: 夏雨荷  來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11/1617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