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談談中醫藥的「衛生」能力——以唐代醫療衛生實踐為例

作者:
即使歐洲、美洲都以小麥為主食,也不能證明大米不能作為主食,不能證明大米不科學。同理,即使歐洲、美洲都不看中醫、不吃中藥,也不能證明中醫藥不能治病,不能證明中醫藥不科學。

劇照

近日,某中國隋唐史專家撰文,用養雞的理論研究養鴨問題(他對養雞養鴨都只是一知半解),論證了中國傳統的「衛生」管理和中醫藥理論不科學。

我們知道,中國南方以大米為主食,北方以小麥為主食。在某些「專家」看來,這種現象是很不科學的:主食只能有一種,怎麼能同時存在兩種主食呢?

這樣的「專家」的邏輯是:既然小麥是主食,那麼,除非大米從育種到做成熟食的過程均符合「小麥理論」,否則,大米的存在就是不科學的。

在那些堅信「只有小麥才是糧食」的專家看來:與水稻有關的理論,從水稻種植到米飯米粉烹飪統統都是不科學的,說米飯能養人一定是騙人的鬼話。

因此,我向來不與「專家」討論「理論問題」,更不會與他們爭論中醫藥是否「科學」,我只陳述「米飯能養人」的事實。

這裡,主要談談唐代的「衛生」管理和中醫藥治療的效果。

自古以來,中國就把醫藥衛生作為國家的主要工作之一,納入到了規範化的管理軌道。最晚在西周,便建立起從中央到地方的、完善的醫藥衛生工作體制。

1.衛生行政

《周禮·天官冢宰》:

「醫師,掌醫之政令,聚毒藥以共醫事。凡邦之有疾病者、疕瘍者,造焉,則使醫分而治之。」

《周禮·地官司徒》:

「以保息六養萬民:一曰慈幼,二曰養老,三曰振窮,四曰恤貧,五曰寬疾,六曰安富。」

「鄉大夫之職……以歲時登其夫家之眾寡,辨其可任者。……老者疾者,皆舍。以歲時入其書。」

「閭胥,各掌其閭之徵令。以歲時各數其閭之眾寡,辨其施捨……既比,則讀法,書其敬敏任恤者。」

西周時,在朝廷,建立了以「醫師」為首的國家醫療衛生行政管理機構;在地方各級政府均賦予相應的衛生行政管理職責。「醫師」之政令,通行於全國各級地方政府,直至每一個閭(25戶人家為一個閭)。

2.衛生業務

西周時,在政府的醫療衛生業務上已有疾醫、食醫、瘍醫、獸醫之分,在朝廷也設有相應的業務機構。

疾醫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大內科。疾醫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做好全國性的預防、治療季節性的流行病、傳染病。

幾千年前,中醫藥理論便已經十分先進、成熟。《周禮·天官冢宰》:

「疾醫,掌養萬民之疾病。四時皆有癘疾,時有痟首疾,時有癢疥疾,時有瘧寒疾,時有嗽上氣疾。……凡民之有疾病者,分而治之;死終,則各書其所以而入於醫師。」

中醫向來主張預防為主,即治未病。最晚在西周時,中醫就發現在不同季節有相應的流行病、傳染病,並建立了系統的防治理論,有了成熟的預防和治療方法。

如上所述的全國各地方的醫療機構,在朝廷的醫療業務機構的指導下開展工作。

唐代的醫療衛生工作,是對前人經驗的繼承與發展。

和周朝一樣,國家的任何一項重要工作,行政管理和業務實施都是分開的。參閱(唐代中央不是「三省六部制」—-兼論明清體制的問題)

1.唐代的衛生行政管理

在唐代,國家的衛生行政主管部門是禮部下屬的祠部。

《新唐書·百官志》:

「(禮部)祠部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國忌、廟諱、卜筮、醫藥、僧尼之事。……凡名醫子弟試療病,長官蒞復,三年有驗者以名聞。」

在全國各州縣政府,也有對口的醫療衛生行政管理機構。

《新唐書·百官志》:

「(地方州府)功曹司功參軍事,掌考課、假使、祭祀、禮樂、學校、表疏、書啟、祿食、祥異、醫藥、卜筮、陳設、喪葬。」

各縣衙門的功能與州府一樣,也有相應的吏員負責這些工作。

唐代的監獄、軍隊,均設有醫療衛生機構。

《新唐書·百官志》:

「(刑部)都官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俘隸簿錄,給衣糧醫藥,而理其訴免。」

「(諸衛)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五府文官勛考、假使、祿俸、公廨、田園、食料、醫藥、過所。」

2.唐代的衛生業務管理

在唐代,國家的衛生業務主管部門是太常寺。

《新唐書·百官志》:

「(太常寺)太醫署……令掌醫療之法,其屬有四:一曰醫師,二曰針師,三曰按摩師,四曰咒禁師。……歲給藥以防民疾。」

太常寺所屬的太醫署,負責全國的醫療衛生業務管理與實施。唐代的醫療衛生,分為醫、針、按摩、咒禁、藥等五大專業。

預防流行病、傳染病,是這個部門的主要職責之一。《唐六典·太常寺》:

「(太醫署)每歲常合傷寒、時氣、瘧、痢、傷中、金瘡之藥,以備人之疾病者。」

《新唐書·百官志》:

「(太常寺)太醫署……凡陵寢廟皆儲以藥,尚藥、太常醫各一人受之……凡課藥之州,置採藥師一人。」

太醫署每年要製作大量的防疫藥品,進行藥品戰略儲備;太常寺建有許多的藥品倉庫,以應對各種可能的危機。每年,根據實際情況,及時發放藥品,預防流行病、傳染病。

全國各個州府,均有專門的衛生業務主管部門。

《新唐書·百官志》:

「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上,掌療民疾。……(開元)二十七年,復置醫學生,掌州境巡療。」

州府的「醫學」,既是一所學校,也是州立醫院。「醫學博士」同時是醫院院長。

州立醫院為百姓看病,一律免費。

州立醫院的醫生還要定期在全州範圍內進行巡迴診療。

3.唐代的醫療衛生人才培養

唐朝政府建立了規範的專業人才培養機制。

朝廷設立了國家醫學院。《新唐書·百官志》:

「太醫署……皆教以博士,考試登用如國子監……京師以良田為園,庶人十六以上為藥園生,業成者為師。凡藥,辨其所出,擇其良者進焉……藥童二十四人,藥園師二人,藥園生八人……醫生四十人……針生二十人……按摩生十五人……咒禁生十人。醫博士一人,正八品上;助教一人,從九品上。掌教授諸生以《本草》、《甲乙》、《脈經》,分而為業:一曰體療,二曰瘡腫,三曰少小,四曰耳目口齒,五曰角法。針博士一人,從八品上;助教一人,針師十人,並從九品下。掌教針生以經脈、孔穴,教如醫生。按摩博士一人,按摩師四人,並從九品下。掌教導引之法以除疾,損傷折跌者,正之。咒禁博士一人,從九品下。掌教咒禁祓除為厲者,齋戒以受焉。」

國家醫學院隸屬於太醫署,其教學、考試、選拔錄用等等,和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一樣。內設有藥學(學生24人)、藥園學(即中藥種植,學生8人)、醫學(下設體療、瘡腫、少小、耳目口齒、角法等5個專業,學生40人)、針灸(學生20人)、按摩(學生15人)、咒禁(學生10人)。

在全國各州府,設有醫學院。

《新唐書·百官志》:

「醫學博士一人,從九品上。掌療民疾。貞觀三年,置醫學,有醫藥博士及學生。開元元年,改醫藥博士為醫學博士,諸州置助教,寫《本草》、《百一集驗方》藏之。……三都學生二十人,都督府、上州二十人,中州、下州十人。」

唐朝主要按照人口多少,將全國各州分為上中下若干等級。上州的醫學院學生為20人,中州、下州的10人。

4.唐代的醫療衛生人才選拔考核

受某些人的誤導(不排除故意),人們往往以為,唐代的科舉考試,只有進士、明經。

其實,唐代在各個專業技術領域,均有科舉考試項目

醫學領域,便是如此。《新唐書·選舉志》:

「唐取人之路蓋多矣,方其盛時,……諸館及州縣學六萬三千七十人,太史歷生三十六人,天文生百五十人,太醫藥童、針咒諸生二百一十一人,太卜卜筮三十人……凡此者,皆入官之門戶,而諸司主錄已成官及州縣佐史未敘者,不在焉。」

在唐代,吏部將治國人才分為27類,醫學人才為其中之一。《新唐書·百官志》

「(吏部)考功郎中、員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過、善惡之考法及其行狀。……其考法,凡百司之長,歲較其屬功過,差以九等,大合眾而讀之。……善狀之外有二十七最:……二十三曰占候醫卜,效驗多者,為方術之最……」

醫學領域的人才選拔制度,與進士、明經選拔大同小異。學醫可不容易,月有月考,季有季考,如果在規定的時間內不能畢業,就只能回家了。

《唐六典·太常寺》:

「其考試、登用如國子監之法。……博士月一試,太醫令、丞季一試,太常丞年終總試。若業術過於見任官者,即聽補替。其在學九年無成者,退從本色。」

《唐六典·尚書吏部》:

「凡伎術之官,皆本司銓注訖,吏部承以附甲焉。(謂秘書、殿中、太僕寺等伎術之官,唯得本司遷轉,不得外敘。若本司無闕者,聽授散官,有闕先授。若再經考滿者,亦聽外敘。)」

醫學由於其專業性太強,其考試選拔由醫療衛生的業務主管部門自行組織完成。無論是學生畢業後錄用為公職人員,還是工作中表現優秀提拔使用,均由業務部門主導完成,將選拔結果上報吏部備案。工作考核優秀,確應提拔,但是官員編制不夠的,可以先提高級別,享受待遇。

毋庸置疑,唐代的醫療衛生體系是完善的,先進的。

但是,堅信「只有小麥才是糧食」的專家卻說:中國自古不懂「衛生」理論。

常言道,中不中,看行動。所以,我下面要談的,就是:大米也能飽肚子,也很養人。

只有醫療衛生的效果好,才能證明唐代的醫療衛生體系確實先進,中醫藥確實管用。

以唐代初期的唐太宗時期為例。

唐太宗時期,國內出現了六次大的疫情。由於地方政府無力應對,朝廷立即派出醫療隊伍,組織大批藥品,予以防治。

《冊府元龜》卷一四七:

「(貞觀)十年,關內、河東疾病,醫齎藥療之。」

「(貞觀)十五年三月……澤州疾疫,遣醫就療」。

「(貞觀)十六年夏,谷、涇、徐、虢、戴五州疾疫,遣賜醫藥焉」。

「(貞觀)十七年六月,潭、濠、廬三州疾疫,遣醫療焉」。

「(貞觀)十八年自春及夏,廬、濠、巴、普、郴疾疫,遣醫往療」。

「(貞觀)二十二年九月,邠州大疫,詔醫療之」。

因為朝廷擁有全國性的專業醫療衛生隊伍,擁有強大的藥品儲備,所以,疫情很快得到控制。

唐代的醫療衛生效果,首先表現在詩歌超級強大。因為國泰民安,所以,李白杜甫游遍中國山水,寫盡人間美景。其實,在唐代,和李白杜甫一樣週遊全國計程車人,多到不可勝數。

當然,最有說服力的,是唐朝人口持續穩定增長。《新唐書·食貨志》:

「貞觀初(元年為公元627年),戶不及三百萬。」

《資治通鑑》:

「(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履行奏……即今戶三百八十萬」。

「(神龍元年,公元705年)是歲,戶部奏天下戶六百一十五萬,口三千七百一十四萬有畸」。

「(開元十四年,公元726年)五月,癸卯,戶部奏今歲戶七百六萬九千五百六十五,口四千一百四十一萬九千七百一十二」。

「(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是歲,天下……戶八百四十一萬二千八百七十一,口四千八百一十四萬三千六百九」。

公元627年,全國人戶不到300萬戶;

25年後的652年,增長為380萬戶;

又過了50年,增長為615萬戶;

又過了21年,增長為近707萬戶;

又過了15年,增長為841萬戶。

在這驕人的數據面前,一切的「小麥理論」,都是沒有意義的胡攪蠻纏。

毫無疑問,中國大米很養人。

西方的「小麥理論」到底有沒有實際意義?

不能經過實踐檢驗的理論,都屬於「神學」。

我不再多說,只陳述事實。

據勞倫斯・斯通的《英國的家庭、性與婚姻》:

1665年(註:中國清朝的康熙四年,),查理二世的朝臣(注意啦:全是英國頂級貴族)逃離倫敦大鼠疫,到牛津大學(註:頂級學校啊)避難。他們直到第二年初才返回倫敦,離開時在每個角落——煙囪、書房、煤房、地窖——留下糞便。同年,塞繆爾・配皮斯某晚投宿於一處陌生人家,發現侍女忘記提供室內夜壺,這時他並未點蠟燭到廁所去,而只將糞便拉到火爐里——還拉了兩次」。

倫敦城是這樣的景象

「18世紀初期倫敦的一個特殊問題是『窮人的洞坑』,大、深、開闊的洞坑裡,窮人的屍體被一行行、一排排地堆在裡面。唯當洞口堆滿屍體後才被土復蓋……1742年(註:乾隆七年)詹森博士將倫敦描寫成『堆滿一堆堆髒東西、連野蠻人看了都要瞠目結舌』的城市。有眾多證據顯示,確實有相當大量的人糞『在晚上被丟到街上,當時居民都關緊門戶』。人糞然後又被堆積在附近的公路和溝渠,以致進出倫敦城的人『都被迫停止呼吸,以避免吸入糞便所引起的惡臭』。」

此時的中國,林黛玉住在大觀園,穿著絲綢,品著茶,聽著京劇、崑曲、黃梅戲,吃著中國菜

這時候,還要與我討論西方的「衛生理論」如何先進,我只能認為是:耍流氓。

前面寫那麼多,其實只是說明了一個小學三年級的道理。

總結一下便是:

即使歐洲、美洲都以小麥為主食,也不能證明大米不能作為主食,不能證明大米不科學。

同理,即使歐洲、美洲都不看中醫、不吃中藥,也不能證明中醫藥不能治病,不能證明中醫藥不科學。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微信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0731/1626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