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中國經濟 > 正文

人去樓空,中國金九銀十曝返鄉潮;中國經濟為何能挺到現在?房地產稅落地改變中國?

觀察中國,GDP增速不能當真;中國最大瓜子產商漲價達18%;美供應鏈中斷,聖誕禮物宜早購買

在本應是一年中最繁忙的「金九銀十」季節,大陸卻提前出現農民工「返鄉潮」,這背後凸顯的是中國經濟掩不住的敗象。

中國經濟一件影響長遠的大事,就是爭議、討論、試點歷時十多年的房地產稅,被認定終於落地,但這背後還暗藏了三個轉變。

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房地產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支柱全都出現不穩定、不確定因素,不過旅美學者何清漣認為,真正讓中國經濟保持源頭活水的是美國需求。

日前中國最大瓜子生產商宣布全面提高產品價格,最高漲幅18%。不僅中國,美聯儲主席鮑威爾放話,若高通脹持續,明年年中將加息。

由於商品供應鏈中斷,美國商家建議,聖誕購物要儘早。

股價兩天漲800%,川普媒體科技將借殼上市。

擋不住的中國經濟敗象!「金九銀十」迎來返鄉潮

由於能源危機,9月下旬開始,大陸許多地區開始「拉閘限電」,特別是南方有20多個城市進入「拉閘限電」的模式。有網友反映,曾經是各路客商雲集的義烏,如今是停運、停產、停工,給人一種「人去樓空」的感覺。

在京、津、冀這些北方工業中心,聚集了冶煉廠、化工、煤礦開採、建築等行業,提供了較多的農民工職位。今年由於習近平嚴苛的「能耗雙控」政策,為了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10月初北方又有26個城市實行「停工令」,這些污染嚴重的企業被迫停工。在「拉閘限電」和「停工令」的雙重製約下,很多農民工無工可做,沒有了收入,城市裡生活成本又高,從而提前踏上返鄉之路。

陸媒報導稱,「對於多數農民工來說2021年進城打工也基本上沒賺到什麼錢」,「而臨近年底,各行各業都不景氣,社會上僱人的需求在下降,工作也不好找」,只能提前返鄉。

其實據搜狐財經的報導,早在今年7月在浙江、廣東、山東等沿海省份就出現了農民工返鄉潮,這些農民工大部分從事外貿加工、建築行業、製造業等。去年由於中共病毒全球擴散,中共強行限制醫療用品的出口,不少跨國企業開始意識到過於依賴單一國家進行生產的風險,開始有意識地分散風險,將原本集中在中國的生產線遷出,全球貿易格局重構。多個國家出台了補貼政策,鼓勵這些企業遷出中國。

據美國之音報導,外企遷出中國已成趨勢,未來仍將繼續。再加上受川普政府貿易戰的持續影響,出口訂單減少。導致從事外貿加工業的工人大量失業。

今年多個房地產公司爆出財務危機,房地產危機導致建築工人失業潮。而農民工進城務工從事最多的就是建築業。

前幾天有消息傳出,最近大陸爆出工人要求工資日結的事情,如果今天收工不給錢的話,明天就不做了。顯示僱傭雙方相互之間已經沒有了基本的信任。

中國房地產稅落地,遊戲規則變,暗藏3意義

世界日報的評論文章認為,房地產稅落地的三大意義,第一就是習近平的「房住不炒」首度落到實處,中國房地產只升不跌的神話正式結束;其二是中國正式進入「共同富裕」新階段,在階級消失40年後階層行將消失;其三是持續30年的「土地財政」,在未來三至五年間退出歷史舞台,可能進入房稅財政。

早前香港傳說地產大佬被叫去訓話,北方官員一句話讓大佬萬念俱灰,就是「遊戲規則改變了」。此話絕非虛言,遊戲規則確實改變了。

首先,中國經濟界都說房地產稅落地,也沒錯,主要是這稅一是沒得爭論了,二是實際等同落地了。這是因為,中共慣例,重大立法重大改革都要試點,而大陸「立法法」又規定,試點五年內立法。過去的做法是先試點,再以點帶面擴大試點,最後總結經驗,形成改革條文或立法內容。現在的做法是邊試點、邊立法,不用等試點完成,只要立法完成,即行實施。不再「分步實施」了,這當然是遊戲規則的重大改變。

其二,中國房地產稅早在十年前就展開試點了,選了重慶和上海來試,沒試出個名堂來,所以繼續爭論,不是將試點擴大或結束,而是另開戰場。早前一度傳說要30省級地方同時試點,可能是除西藏之外全線推開,都試點就等同不試點,在沒法律前先以試點的名收稅。這當然也是遊戲規則的改變。

其三,一項重大稅制的改變或新立來說,都要看外部環境是否配合。就房地產稅而言,一般要看經濟大勢、房地產業和房地產市場。當前中國經濟下行壓力甚重,滯脹的可能性正在加大,房地產業正進入「斷鏈」危機,即大房企資金鍊頻頻斷裂、債務違約頻現,小房企接二連三倒閉,房地產市場泡沬可能刺破。但決策層根本不以為意,改制立法之意甚堅,這也是一種遊戲規則的改變,用北京政壇潮語,叫「要做規則的制定者」

何清漣:觀察中國經濟,GDP增速不能當真

三年以前,對中國經濟的看法是「內冷外熱」,外媒一片光明預測,中國自己則是「灰犀牛」與「黑天鵝」一隻不少地陳列。如今,中共當局嚴控言論,國內見不到有質量的討論,外媒一片聲地認為前景不妙。中國經濟的真相到底如何?旅美學者何清漣日前在大紀元撰文對此做了分析。

她援引《華爾街日報》10月18日發表專研中國經濟的編輯和專欄作家塔普林(Nathaniel Taplin)的文章稱,推動中國經濟前行的房地產投資、消費和出口三大支柱全都出現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如果中國政府近期內無法出台更強勁的寬鬆政策,那麼支撐中國經濟三大支柱的負面因素疊加在一起,到明年年中有可能引起經濟下行的風險。

塔普林列舉幾大事實,證明中國經濟已陷入四面楚歌:電荒、房地產債務危機、海運航道不順、以及稍早出現的短暫但危害不低的Delta變異毒株引發的疫情反彈。他認為,這些因素使得中國今年第3季度4.9%的GDP增長既低於預期,又跌破5%,也並不令人意外。

何清漣認為,觀察中國經濟,GDP增速不能當真。世界銀行、IMF對中國經濟的預測數據應該夠權威了吧?其實我也歷來存疑,因為基礎數據是中國自己交付的,更何況前不久剛曝光一事:現任IMF總裁格奧爾基耶娃曾在2017年時任世行執行長(CEO)的時候向世行人員不當施壓,要求將經濟環境報告內容修改為有利中國。

責任編輯: 吳莉亞  來源:阿波羅網林億綜合報導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025/1663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