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俗話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有什麼講究

所謂民以食為天,沒有什麼比吃飯更重要了。而對於我們華夏這樣一個禮儀之邦來說,吃的事,那更是重中之重。千百年來形成的餐桌禮儀那也是相當繁複的。比如題中所說「菜不擺三,筷不成五,席不成六。」就是其中一種。

這是一種我們漢民族中的傳統說法。「菜不擺三」意思就是在宴請賓客時,哪怕只有一兩個人,也不能上三個菜,這個講究來源於封建社會的祭祀文化。古時候人們在祭祀先人或者神祗的時候,往往只在三隻碗或者三張盤子裡盛滿「牛羊豬」或者「豬雞鴨」,稱為三牲祭品。

慢慢的,「三」就成了祭祀專用。為了避諱,人們在平時吃飯的時候,逐漸形成了飯桌上不擺三個菜的習慣。另外就是,「三」的諧音同「散」,寓意不好。而且我們歷來倡導好事成雙,而多做個湯,多弄一碟小菜也更加好看一點。

而「筷不成五」,簡單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其中一個原因,筷子都是成雙的,五支筷子,那顯然有一雙不能用。不過這並不是重點。重點是擺放筷子時一定不能出現以下五種情況,即:

淚筷,粘筷,橫筷,叉筷,倒筷。並且筷子的大小長短要一致,上方下圓,要有方有圓,天圓地方人在其中,做人做事要方圓並用。

破損或長短不一的筷子要及時處理掉,避免擺在餐桌上出現「三長兩短」的情況。

「席不成六」主要是為了避免座次上形成難看的「烏龜席」。過去我們的餐桌多數是方桌,如果是六個人就餐,很容易就會坐成兩邊各坐兩人,另外兩邊各坐一人的情況。形如烏龜,不好看。所以在安排宴席的時候,一桌通常安排八人,如八仙聚會一般。大桌可以增至十人或十二人。這也是為什麼吃飯會有作陪的原因之一。就是來湊數的。

不過,俗話終究只是俗話,如今時代不同了。除了必要節義、禮貌,有些事也不必那麼講究,怎麼方便怎麼來。人多就多炒兩個菜,人少就不要太浪費,將就著湊合點,過於拘泥虛禮,只會礙手礙腳,活得不暢快。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衛觀軍際訊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12/1670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