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全球地緣政治大變,中國第一經濟大市將易主?

眼下大國博弈加劇,國運走到十字路口。

在這個背景下,中國大陸第3座證券交易所——北交所於不久前開市。它所產生的意義,遠不止在於資本市場。

種種跡象顯示,近年來北京的經濟功能正在得到強化。

2019年,「京交會」改名為「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提升至與廣交會、進博會並稱的國內三大展會。

2020年,北京自貿區獲批,大力推行金融開放、數字經濟、服務貿易等產業。北京參加自貿區這樣的國家級試驗,十分罕見。

2021年,中關村論壇規格全面提升,成為國家級重要論壇。國家層面專門成立了中關村論壇組委會和執委會,由國務院領導擔任組委會主任。

自從全球地緣政治急速重組,中國走入歷史的三峽後,北京這座原本強調首都職能的城市,開始發生了新的故事,在金融、工業、航空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的奮起反擊。

今年前三季度,北京與上海GDP之比攀升到96.3%的歷史新高點。而改革開放之前,北京GDP還不到上海的40%。

中國最大城市的易主,從來沒有這麼近過。

自唐末以來,中國從來沒有一座北方城市問鼎過經濟第一。北京似乎有希望代表北方,完成這一千年夙願。

1

南方對北方的強勢,已經有些年頭了。

北宋覆滅、開封落陷後,杭州、蘇州就先後將中國經濟第一城的桂冠,留在南方。

北京貴為元明清三朝帝都,卻都沒加冕經濟中心。那時中央政權開鑿大運河,它一頭連著政治中心北京,一頭連著經濟中心江南,用全國的資源來供養北京這座消費型城市。

從1843年開埠起,上海最早開啟了工業化進程,並憑藉身處東亞商貿網的核心位置,穩坐中國經濟第一城。

當時外灘十里洋場見證了這一切,上海滙豐銀行大樓被英國人誇讚為「從白令海峽到蘇伊士運河之間最華麗的建築」。

1949年,北京再次成為首都,擁有了獨一無二的政治地位,首鋼等一系列工業項目拔地而起。

但經濟上,北京還遠不是上海的對手。直至1978年,北京、上海的GDP分別為108億元、272億元,北京總量不及上海四成。

改革開放後,成了北京瘋狂改命的40多年。

從1978年占上海GDP的不到40%,到去年的93.29%,再到今年前三季度的96.3%。

換言之,這40多年,北京經濟平均增速遠在上海之上。

圖源:國民經略

如果按人均計,北京2020年人均GDP達16.49萬元,歷史上首次超過了上海的15.56萬元。

北京是如何做到的?

2

第一張牌,是金融。

北交所在波瀾不驚中,開始補齊了北京對上海的最後一塊短板,直擊上海最驕傲的支柱。

GFCI國際金融中心指數最新排名

阿姆斯特丹、巴黎、倫敦、紐約、東京、香港、新加坡,縱觀這些在近現代叱詫風雲的國際名城,它們有一個共同點,都在各自鼎盛時期,當過國際金融中心。

當今全球三大國際金融中心——紐倫港,共同點更為顯著:坐擁河口,有良港;本身商貿發達、物流便利。

國際金融中心一般路徑是:貨物裝卸、分撥、交割、結算、付款,吸引資金流入。進而衍生出相關融資服務需求,金融機構因此過來開展業務。最後吸引大量跨國企業匯集於此,大量相關金融專業人才尋找機會。

所以國際金融中心,往往也是國際航運中心。

上海位於長江流域入海口,以及中國南北海岸分界線,腹地廣闊。從清末開始就沉澱出發達的工商業和貿易。

上海的種種先天優勢,讓國務院早在2001年2月,就審批同意了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的城市規劃。

當年,富國、博時、長盛、大成四家基金管理公司,以及中信證券同時將註冊地從北京遷到上海。

此後上海不斷強化自己金融中心的標籤。近年在香港發生的種種種種,更是讓上海迎來了機會。

2021年3月,每隔半年公布一次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29)報告顯示,全球前十大金融中心排名依次為:紐約、倫敦、上海、香港、新加坡、北京、東京、深圳、法蘭克福和蘇黎世。

上海乾掉香港,歷史性的進入了前三名。

去年,央行行長易綱指出,上海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可在人民幣可自由兌換和資本項目可兌換方面進一步先行先試。只要符合反洗錢、反恐融資和反避稅監管要求,正常貿易和投資需要的資金都可以自由進出。

這無疑釋放出了一個重磅信號:長達數十年的金融禁區有望迎來突破,未來上海可能會從香港手中接棒,扛起人民幣國際化的大旗。

然而,正當上海摩拳擦掌的時候,帝都出擊了。

雖然未來北交所與上交所、深交所之間將錯位競爭,明確差異化定位和發展,推動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適度競爭格局。但它本身對北京的拉動依舊不可小覷。

舉例來說,全國142家券商,總部設在京滬深的分別有18家、31家、23家。149家公募基金公司中,總部設在京滬深23家、66家、32家。北京在二級市場的弱勢,與沒有證交所有很大關係。隨著北交所開市,未來北京的金融生態將得到進一步的擴張和豐富,放手打造「金融中心」。

3

很少有人知道,北京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其實就是金融業。

據不完全統計,北京的總部級法人金融機構突破900家。全國20餘家中央金融企業中,絕大多數總部也設在北京,包括中國前5大金融機構,中國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亞投行」的總部等。

在這樣的豪華配置下,北京的金融實力並不弱。從2002年起,北京的金融業增加值就時常超過了上海。

但是,北京的優勢始終不夠明顯。最近三年只高出十幾億、幾十億的規模,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這裡頭最大的BUG,就是北京比上海少一個金融業最為核心的平台——證券交易所。這是一個城市成為全國甚至全球金融中心的重要壓艙石。有它為前提,才能孕育出綜合性產融結合的巨頭。

如今北交所橫空出世後,讓北京的未來極富想像力。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智谷趨勢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125/1675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