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教育育兒 > 正文

父母的好意竟然是導致孩子叛逆因素之一,3個方法學會與孩子相處

作為父母都會呵護子女周全,如果可能他們會傾其所有護孩子他一生安穩,從小開始對一舉一動都十分關注。無論何時只要孩子需要父母永遠第一個無條件站出來,本能地安排好一切,很多父母認為被孩子依賴是一種幸福,為他們安排也是自己的責任

引起很多父母共鳴的電視劇《小歡喜》里強勢、焦慮的媽媽宋茜,對上高中的女兒英子管理苛刻。她限制英子的娛樂和興趣,替女兒擬定複習計劃,身為物理老師,在家中輔導女兒功課編寫模擬題,這一切安排和管控讓英子透不過氣。

怕耽誤學習宋茜堅決反對英子周末到天文館做講解員,把她所有的樂高沒收不允許再玩。在宋茜看來自己所有付出和安排是對女兒的愛和關心,在英子心裡難以承受媽媽沉重的愛和無處不在的安排。最終英子表現出叛逆,逃學去找爸爸在那玩樂高,還背著媽媽去天文館。

這一切被宋茜得知後,母女倆大吵,英子情緒崩潰離開家想跳海自殺。其實英子本來就是學霸也很懂事,是媽媽過多的限制和自作主張的安排使她最終叛逆甚至有輕生的念頭。

01、導致孩子叛逆的因素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父母的過度操心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出現情緒崩潰,用極端方式表示反抗,這就是叛逆

第一點:父母過度操心

父母事事為孩子操心在他們沒有自理能力的嬰兒期完全沒問題,一旦孩子有了自主的基本能力,就應該把必要的技能教給他,給他「自作主張」的機會。已經把自己當作獨立個體的孩子在父母的操心安排下他們內心壓抑,很容易出現和父母對著幹,頂嘴,甚至用極端方式表示反抗。在家長看來自己的好心好意不被領情還叛逆,長大了就不一樣了呢,無法接受。

人處於某種控制下時間久了,勢必有牴觸心理,進而用行為示以反抗,希望獲得自主和自由。父母的過度操心使孩子有壓力,為了爭取自由產生反抗心理。

第二點:成人不理解孩子

在成長過程中老師和家長是孩子接觸最多的,也是影響他最深的人。因為年齡和思想差異,面對同一件事情時理解不同角度不同,孩子被誤解或者不被師長理解,內心挫敗產生自我保護意識,就成了師長眼中的叛逆行為。

第三點:環境影響

孩子慢慢長大也在慢慢用自己的認知認識這個世界,但是沒有閱歷的他們對事情的想法並不全面,一旦發現身處的環境和身邊的人,與自己的認知和想像有差異,他們覺得與環境格格不入,出現本能地牴觸,這種牴觸不利於孩子成長也容易對周圍人帶來傷害

法國知名心理學家吉塞勒·喬治曾經說過:對抗權威是牴觸的心理也是叛逆的行為,能將「是」代替「不」才是轉機。

02、父母學會與孩子相處

孩子的叛逆行為之一就是與父母針鋒相對走極端,這個時候如果父母越堅持己見,他受到刺激會情緒失控會越極端。爭執不如順從,尊重孩子的意願,不強迫,只要不是超出底線的事情,適當順從他。

湖北衛視有一檔節目由劉儀偉主持,有來自多個國家的嘉賓參與,有一期主題就是有關叛逆。嘉賓們真實演示生活中經歷的叛逆行為,把每個叛逆階段可能的行為演繹得淋漓盡致,觀眾和嘉賓都被真實而熟悉的情境逗地大笑。

有一個階段是「不知道」,父母怎樣溝通孩子回答都是「不清楚,不知道」表情和語氣都沒有溫度。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一位阿根廷的青年表明自己的看法「當父母開口只關心學業時,我寧願只看手機不回應,孩子的世界除了成績有很多感興趣的事物

想讓孩子樂意和父母傾訴,就不要只局限在學習,要做孩子的朋友。多和孩子溝通了解他,除了學習之外,交流他所感興趣的事,關心他的內心,使他感受到被理解,也樂意向父母敞開心扉

當父母與子女出現意見不一,未必能確切地斷定誰對誰錯,站在不同角度也許都是對的,這個時候孩子因為和父母的爭執勢必出現情緒。父母要自己平靜下來,疏導孩子的情緒。不要拿出必須讓孩子服從的架勢,這樣只能增加他的抵抗情緒。一起客觀地分析各自觀點,最後誰的想法更有利顯而易見

付出所有自己能付出的物質和愛給孩子,這是很多父母認為理所當然的事,最終這種愛變得沒有界限,反而成為控制欲事事為孩子安排妥當。把自己的想法安排在孩子身上,孩子的想法和情緒被忽視,缺少獨立人格和空間,這種內心的不滿積累到一定程度直接走向叛逆

凌晨媽媽來叨叨:

能力有限的孩子,很多情況下並不知道怎樣與這個世界相處。所以,乾脆封閉自我,牴觸所有。這個時候需要家長關心和引導,多溝通,去了解他,而不是只以叛逆定義他。

責任編輯: 王和  來源:凌晨媽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7/16842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