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新聞 > 正文

習近平與普京視頻會晤 「背靠背戰略協作」能走多遠?

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莫斯科與中共領導人習近平舉行在線中俄首腦峰會。(2021年12月15日)

就在中國與俄羅斯分別因為新疆人權、地緣政治情勢,跟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出現關係緊繃之際,兩國元首習近平跟普京於周三(12月15日)舉行了今年第二次的視頻會晤。中共外交部形容本次會晤將有力推動雙方「背靠背戰略協作」並增進高水平互信,但考慮到兩國長期存在的利益分歧,觀察人士分析,兩大元首雖然展現出聯合戰線,但很難達到真正的互信。

中、俄雙方領導人視頻會晤於12月15日下午登場。對照兩人先前分別與美國總統拜登的視頻會晤,上次普京見拜登時,背後只懸掛俄羅斯旗幟,這回見習近平則是掛上了中、俄兩國國旗,而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內,習近平背後則有多達6面中、俄國旗緊密相接。

八年37次會晤習普互稱親密老友

除了場景安排明確凸顯中俄關係與美國親疏有別外,在中國官媒央視網公布的會晤片段中,普京以「尊敬的習近平主席、親愛的朋友」相稱,習近平則沿用上次稱呼拜登的「老朋友」回應普京,同時細數這不僅是兩人今年第二度視頻會晤,也是自2013年以來第37次會晤。據新華社稱,這樣的交往頻次在國際上並不多見。

簡短寒暄後,普京提及兩國決定將簽署20年的《中俄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延長5年的效期,讓兩國關係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習近平則對普京的支持表達讚賞,習近平說:「(普京)堅定支持中方捍衛本國核心利益、反對離間中俄的企圖,我對此高度讚賞」。

普京承諾親自出席北京冬奧

會晤時間只有一個半小時,中俄雙方官媒在第一時間都沒有即時披露會談細節。直至周四(12月16日),新華社凌晨才發文稱,此次會晤傳達的訊息是「元首外交為中俄關係把舵領航」。報導稱,在多國外交抵制,拒絕派官員出席北京冬奧的前提下,普京明確表示將親自出席北京冬奧,具有「標竿性重要正向意義」。屆時普京也可能是習近平自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長達兩年後,第一位當面會見的外國元首。

新華社報導強調,中、俄元首通過「面對面」會晤,推進「背靠背」的戰略協作和全方位務實合作,「肩並肩攜手」一起向未來。

從場面鋪陳到言語定調,一連串的安排在分析人士看來,無疑是凸顯了,西方在新疆人權、香港問題和台海局勢上對中國的圍堵施壓,以及針對烏克蘭局勢向俄羅斯發出的警告,正讓這兩個國家放下歧見,抱團取暖。

中俄抱團「把美國趕出西太平洋」

位於美國紐約的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崔大偉(David Zweig)

在美國紐約的香港科技大學榮休教授崔大偉(David Zweig),以國際關係理論中的「權力轉移」(power transition theory)來形容當前的美、中、俄三角關係。他認為中國為了挑戰美國的霸權,極力拉攏俄羅斯,而東歐問題則正巧把俄羅斯推向中國。

崔大偉告訴美國之音:「因為它(中國)的權力還不夠,所以它需要找一個夥伴,俄羅斯普京很願意做這個事情,他們兩個國家也很想把美國從太平洋的西部推出來,從日本海、中國東海,(中俄)都希望把美國趕走。」

「權力轉移理論」主張,當中國這類「新興強權」的實力逐漸逼近現有的「支配強權」,如美國,又對現存國際秩序不滿意時,兩強衝突與戰爭的機率將會上升。從現實面看,中俄兩國軍隊於11月接連舉行海軍「聯合艦隊繞日本航行」以及空軍「東海聯合戰巡」,就有聯手對抗美國的意味。中共國防部更強調「中、俄兩軍關係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儘管先前外界普遍認為,中、俄兩國基於彼此的利益分歧與矛盾,軍事合作將僅止於「戰略協作」,遠不及於美國與歐洲、日本間,明文約定協防的「同盟」關係。不過,原本對東亞地區態度謹慎的俄羅斯軍方,近來毫不吝於出兵與中國戰機船艦「同框」,展現聯合陣線。而拜登基於國內反中民意高居之下,勢必也不會對中國退縮,這三強的緊張關係恐將讓亞太地區的局勢更為緊張。

俄羅斯民調74%受訪者對中國有好感

崔大偉指出,今年9月俄羅斯一份民調顯示,高達74%的俄國人對中國有抱有好感,還有53%的受訪者認為,中俄關係強化了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在此情形下,他認為外界應更加關注中國與俄羅斯強化合作的態勢。

崔大偉說:「這兩個國家沒有很大的矛盾,這個矛盾是美國人和很多西方人的幻想,我認為,美國不會退縮,這個情況只會更緊張,(區域)環境更緊張」。

同時上升的,還有中、俄兩國間的經濟依存度。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於11月7日發布的統計數據,今年1到10月中國對俄羅斯出口529億美元,同比增長近31%、進口約628億美元,同比增長31%,雙邊貿易額相較於2016年,這5年來翻倍,且預估2021年全年,中、俄貿易規模將創歷史新高。

時殷弘:中俄缺乏真正互信

兩國在政治、經濟及軍事等各層面的互動雖然積極,但也不能保證一旦有狀況,就會為彼此拔刀相挺。今年6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時殷弘在接受港媒多維新聞採訪時就直言,中俄本是「同床異夢」,雖迫於美國壓力走在一起,但很難實現真正的相互信任。在時殷弘看來,中俄關係可能略比中朝關係好一點,各取所需,但也要為此付出代價。

最嚴重的代價莫過於被迫捲入對方掀起的軍事衝突中。多位接受美國之音採訪的學者都認為,從2014年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時,中國雖未譴責,但也未曾予以承認的往事來看,一旦台海發生戰事,俄羅也不見得會出手協防拒止可能來自美、日的軍事干預。

俄烏vs.台海中俄各有盤算

對此,中俄面對西方實際上是採取「戰略守勢」,一邊透過會晤,張揚雙方的決心與立場,但另一邊彼此也不好挨得太近,尤其俄羅斯長期把戰略重心放在黑海及波羅的海,其遠東戰區或太平洋艦隊的實力連自保都有問題。一旦台海開戰,俄羅斯僅是做作外交姿態的可能性比較高。

位於香港的智明研究院創辦人許楨

反之,若俄羅斯對於在國際上明確擁有獨立主權地位的烏克蘭動手,中國更是連口頭幫腔的立場都不具備。

許楨告訴美國之音:「對俄羅斯來講,它也不想在亞太地區分散太多精力,畢竟今天的俄國已經不是當年的蘇聯,不可能同時面對太平洋、歐洲以及北冰洋。倒過來北京它在整個對西方的戰略裡面,它最希望爭取的就是歐盟。」

許楨認為,普、習的視訊會晤中,兩人除了各種場面話外,並未共同宣示更加具體的行動或是外交聲明,可以看出兩國實際上也在拿捏分寸,避免展示太過親密、排他性太強的舉動。

緊咬美俄互動習憂中俄關係「脫軌」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院榮譽教授陳一新

位於台北的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關學院榮譽教授陳一新則認為,在美、中、俄三角關係之中,可以看出美國總統拜登正極力避免將中俄同時列為競爭對手,讓三角關係失衡或陷美國於不利的地位,而中國則是緊盯著俄羅斯,生怕一不小心,中俄關係就「脫軌」。

他說,從今年六月以來,拜登、普京跟習近平會晤的順序,就能看出端倪。陳一新告訴美國之音:「6月16號拜登一跟普京見面後,習近平馬上6月28號就跟普京舉行視訊峰會。你看這次又是一樣,拜普峰會(11月7日)剛剛舉行沒多久,現在(12月)15號馬上就習普峰會,就是緊咬著。中國大陸唯恐一個閃失就造成了美俄關係有突破改進。」

陳一新分析,中、俄兩國雖然因為歐美的壓力而走在一起,但在俄羅斯眼中,相較於越南跟印度,強大的中國無可避免會成為其最大的地緣威脅。相反的,據他說,中國學者也曾形容過,中國對俄羅斯的態度是「也不能讓北極熊吃得太好,就怕北極熊凶(猛)起來」,可見,中國對俄羅斯是「既需要又怕受傷害」,而中俄關係最好的狀態就是維持現狀。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18/1684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