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趙思樂:書寫他人的抗爭讓我走出懵懂

作者:

真正參與到記者的工作當中,經受社會運動的洗禮應該是烏坎事件。我從台灣一回到中國大陸就發生了這個事件。又是一個選舉,我就覺得特別興奮,我要去。我當時作為一個大學生進入那個環境說實話是很危險的。現在想起來就是所謂的「初生牛犢不怕虎」。烏坎事件也讓我第一次開始接觸複雜的、大專題的政治報導。幸運的是,我在那裡遇到了張潔平小姐。她長得特別顯小,我還問她是不是也是實習生,幾天以後我才知道原來她是《陽光時務周刊》的採訪主任。她帶著我到處採訪。我們共同寫的封面專題獲得了2012年香港人權新聞獎——我的第一個人權新聞獎。當時我才22歲。我剛開始的媒體經驗其實是很多人的支持、關愛和社會環境結合起來的吧。

烏坎可能是開始,但709家屬的報導可能是結束。709家屬是我報導過的抗爭群體裡我最欣賞的一群。她們有非常純粹的理念,成長得非常快,從一開始只是為了自己丈夫的釋放去聲援或者去抗爭,到後來變成一群非常核心的人權捍衛者,參與到各種各樣的抗爭裡面、支持各種各樣的政治犯和他們的家人。從妻子成長到人權活動家。她們有很多創意型的行動,會把社會生活、個人感情、家庭和對社會、國家所謂的責任感都結合在一起。她們的視角和行動力特別讓我讚嘆,但是她們的境況也特別讓人難過。她們的丈夫也是好幾年才能被釋放,和她們重聚。但是即使是那麼優秀,那麼有行動力和抗爭力的抗爭者,在那個系統里的角色也幾乎是被碾壓的情況。她們勉強保障了自己的安全,卻沒有辦法真正地改變這個結構,或者推進自己的議題。

我會覺得我所了解到的社會運動本身可能已經到了一個瓶頸。709家屬其實對我來說也是成長過程的一個節點。做完那個報導,我覺得我可能見過最美麗的一群人,我現在要去了解一些別的東西,才可以在我的道路上繼續走下去。2018我年到美國喬治城大學的外交學院留學,專業是全球政治與安全。我目前在喬治城大學的法學院工作,是亞洲法中心的中國法研究員。

從一開始懵懵懂懂的,到烏坎的時候覺得很不忿——為什麼這群人合法要求自己的權利要被打壓?到後來的很多報導:包括薄熙來事件、對NGO的打壓、最後是709,我會覺得這是一個系統性的東西。我意識到這個國家機器它本身,它的目的就是要控制和壓制社會的活力和抗爭力。你可以看到,它是方方面面全面地壓制一個社會的活力跟它民主精神、民主嘗試和抗爭意向,以及它是如何非常精妙的,或者是非常有策略的在設計如何壓制和控制這個社會以維持政權的安全。

很多人認為中國共產黨不同的領導人上台,習近平也好,胡錦濤也好就變一變。其實中國共產黨非常有邏輯一致性,他們在各個時期選擇對維持自己的政權有利的政策和表現,在國際上的表現也好,對人民的表現也好。在整個報導的過程當中,我對這個政權的了解一步一步地清晰化了。

我寫書、做記者,看起來比較多人知道,但其實在經濟收入方面是入不敷出的,要自己想很多辦法去維持自己的生活。但我覺得人是可以選擇這樣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一種不那麼被社會認可,但是自己更相信的,更符合自己的認知、自己的良心、責任感的這樣一種生活。比如說我是讀金融工程的,我可以不進銀行,我可以不去華爾街,我可以不賺很多很多的錢,但我選擇一種更符合我自己價值觀的一種生活和工作。

因為種種原因,我已經好幾年沒有辦法回中國和家人團聚。但是我已經是非常幸運地處在一個安全的地方,所以我比其他人有理由在一些必須的時候承擔責任,做一些該做的事情。我覺得我個人的擔憂和抱怨其實都是特別微不足道的。很多人在中國,哪怕在更加危險的環境當中,也在做著他們應該做的事情。我只能每走一步去看下一步怎麼走,去選擇最符合我內心渴望和相信的道路。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1/1225/1687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