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人口趨勢無法「調整」,真正急需調整的,是觸目驚心的「人口浪費」。

應一些朋友的點題,今天再談談人口問題。

不久前,國家統計局剛剛公布的數據,相信很多人都看到了,出生人口為1062萬、死亡人口為1014萬,人口僅僅淨增長了48萬。很多人看到這個數據的第一觀感可能是不敢相信:畢竟,2018-2020年中國的人口增量還分別是530萬、467萬、204萬,好歹還百萬級以上徘徊,怎麼到了2021年,突然就只剩下48萬了呢?

其實這個現象是蠻好理解的,因為在中國以前,曾經出現人口負成長問題的國家,危機都是這樣突然顯現的。

而且以既往經驗看,未來中國人口形勢的變化之快,也許會讓你更加難以置信。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1

英文中有個詞兒叫「baby boom」,日語總管它叫團塊世代,我們中文的翻譯叫「嬰兒潮」,其實這三個詞兒說的是一種現象。指的都是某個國家在某個特定時期,會爆發出一波生育高峰,在剛剛過去的二十世紀,最著名的全球範圍內的嬰兒潮爆發在二戰之後,美國從1946年至1964年,這18年間嬰兒潮人口高達7800萬人,幾乎產下了三分之一個美國人口,被稱為「4664」現象。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這波嬰兒潮當年曾經為助推美國戰後經濟的發展起了關鍵作用,但在不遠的未來卻會成為很大的問題,因為美國目前的人均預期壽命79歲,1946+79=2025,所以很多專家預計,如果美國醫療技術在未來幾年內得不到突破性革新的話,從2025年美國將迎來與「嬰兒潮」相應的「死亡潮」。

屆時,美國社會的結構、公眾政治傾向到底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目前誰也不知道。但現在美國人都知道,這一波衝擊肯定躲不過。但好在美國是一個有移民傳統的已開發國家,技術革命和外來人口,能夠緩解這場危機。

套用這個思路,看中國的人口問題,其實情況也是類似的。

建國以後,中國曾經相繼迎來過三波「嬰兒潮」。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這其中,第一波就發生在1949年以後,從1949年建國到1959年被三年困難時期所打斷,中國這十年的嬰兒出生率長期維持在每年2000萬上下的高位,而中國目前的人均預期壽命是在76歲左右,1949+76剛好也是在2025,也就是到了2025年,也就是在其他客觀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到2025年以後,中國的年死亡人口可能將逐步增長到2000萬人,並在其後持續相當長的時間。

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每年的死亡兩千萬人,屆時需要出生多少新生兒才能補足(或者至少縮小)這個缺口?

情況不樂觀。從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人口上一波增長是2012年以後,很多人主觀的認為這一輪增長是實行「放開二孩」的結果,進一步得到的結論似乎是只要政策引導足夠,中國人就會願意生。

但如果把眼光拉遠一點,你會看到其實情況沒那麼簡單。「嬰兒潮」的另一個結果,就是它會產生「回潮效應」,簡而言之,就是同一時期出生的人口也會選擇在相似的時間生育,從而製造新一輪的人口高峰。而建國後最大的一波嬰兒潮,1962年以後那一代人的人口報復性增長,這批人大多數選擇在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或九十年代初生育,於是頂著計劃生育政策在1986-1990年製造了第三波嬰兒潮。

以這個數據推算,從1986年到2012年,中國第三波嬰兒潮的人口剛好又到了適婚適育年齡,所以2012年以後生育率的這一波小幅高漲,其實只是第三波嬰兒潮的又一次「回潮」,2021年人口斷崖式下降的新數據,如果說說明了什麼問題,那就是這一波「生育回潮」也已經接近結束了。

而以我們的鄰國日韓推動生育補貼政策的經驗看,這一波生育回潮過去以後,想單純依靠政策刺激人們重新掀起生育高峰的希望其實是非常渺茫的。已經低落下去的生育意願不會因為政策指揮棒的揮舞而重新高漲。

所以前段時間,網紅經濟學家任澤平在《解決低生育的辦法找到了——中國生育報告》中發出「央行加印兩萬億,鼓勵生娃」的暴論,從初衷上將未必是錯的,他所謂「生育不能指望90後」的主張,可能就是看到最後一波「生育回潮」已經臨近過去了,再不抓緊,連這個出生人口數量也保不住。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當然,我們依然要說,任老師給挽救生育率開出的藥方,是錯的離譜的。

對於這一點,在《喊「不生娃就挨罰」的野生國師:臉和常識,您總得要一樣吧?》一文中我已經論述甚多,這裡不贅述了。

如果我們假設出生人口在未來幾年內不出現暴增,每年依然維持1000萬人左右(甚至可能更低,有專家目前擔心中國出生人口會在未來幾年「探底」到每年800萬),到2025年以後,每年近兩千萬的死亡人口減去可能不足一千萬的出生人口,中國人口負成長的缺口可能會擴大到每年1000萬人左右。而且這種情況會持續、加劇。

每年少一千萬人,每十年不用四捨五入人口就會減少一億。如果這個趨勢延續,到二十一世紀後半葉,中國人口一定會跌破十億大關,失去人口世界第一的位置。

而「中國是世界人口第一國家」,這幾乎是人類有正規資料可供估算統計以來就一直存在的常識。

甚至可以說,整個東亞文明的思維、行為邏輯,都是建立在「我們不缺人」這個基礎上的。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而在未來幾十年內這個常識將被翻轉。

一旦這個翻轉發生,將給世界文明的格局帶來什麼樣的轉變?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世界個文明人口比例趨勢圖

這其實是一個比美國人擔憂的「死亡潮」更深遠的疑問。

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一個「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會為我們這一代人所親見。

2

行文至此,似乎有一種衝動,那就是模仿任澤平老師那樣的言論,憂心忡忡的警告人口萎縮是多麼的糟糕,並進而想出很多奇門怪招,刺激、督促甚至逼迫老百姓多生孩子。

但我不打算這麼寫,我更想問的一個問題其實是:我們為什麼一定要維持人口正增長,為什麼一定要保證人口第一大國的位置?中國的人口真的已經不夠用了嗎?

在這裡,我想提一個也在近期發生的、看似毫無聯繫的新聞。那就是根據清華大學前不久發布的官方消息,清華應屆畢業生進入體制內的比例明顯增加。清華大學2021屆簽三方就業畢業生總數為3669人,其中去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的占比分別為15.8%、30.3%、23.8%,合計占比為69.9%。也就是說,近七成清華畢業生進了體制內。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清華進大廠,北大進體制」這是過去十幾年中兩所名校畢業生給人的印象,但我們現在看到這個趨勢變了,清華和北大的學生都優先選擇進入體制內混飯吃。而背後的理由也不言自明——現如今,體制外的工作實在太不好找、競爭太激烈也太不穩定了。而究其原因,就是人多所帶來的內卷。

作為上一波嬰兒潮末尾出生的人,我是2012年畢業的,應當說,我們這一批人對於嬰兒潮之下年輕人為了搶工作會發生怎樣激烈的內卷,體會不要太深刻。「996」、「007」、「女人當男人用,男人當畜生用」、「暫時不管五險一金」,還有某些大廠鼓吹的「35歲退休論」,都是我們這代人就業時經常能聽到的苛求。這些曾經通行中國非體制內幾乎所有工作的「潛規則」,都是既違反勞動法也很不合情理的——我到你的公司里打工,又不是把命賣給了你,憑什麼要讓我們這麼給你干呢?

然而這個道理,你是沒辦法跟老闆去講的。

「願意干就干,不願意干就滾,有的是人搶著干。」是所有老闆面對膽敢議價的員工時一定會甩出的殺手鐧。你要再敢頂嘴,指不定明天就「靈活就業」了。

因為中國確實不缺人,或者說,有史以來,我們就從來沒缺過人。

是的,過於充足的人口供應,造就了中國在改革開放過去40年中,可以一方面不斷擴大產能、製造越來越多的就業崗位,另一方面卻又始終維持著勞動力市場的買方議價權,讓勞動力維持低價。這應該說是一個在世界近現代史上都從未發生過的奇景。有人將其形象的總結為「人口紅利」。

然而曾助推中國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並不是天然正義的,它的反面是驚人的「人口浪費」——憑什麼一個大廠程式設計師為公司消耗掉了最黃金的十年青春就要自願提前退休?憑什麼中國人單位時間薪水常年維持在國際上的中下水平?憑什麼一個體制內街道辦的職位,要有一群名校畢業的碩士博士來搶?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在當下的中國,一邊是一群老闆們不斷地拿「不願意干就滾,有的是人搶著干。」來威脅員工,逼著大量的青年為求個安穩拼命往體制內里卷。另一方面卻又是一幫經濟學家或偽經濟學家大喊「人口太少了,要懲罰不願生育的老百姓」……

這實在是一個很奇特的狀態。大約相當於鐮刀對著韭菜田質問:你們怎麼還不快點長?長完了才方便我盡情割。

所以眼下中國出現的這一波人口停增焦慮,恐怕並不是我們的人口已經到了真正堪憂的地步,中國即便每年只有八百萬新生兒出生,依然是每年「生出一個以色列」的體量。

當下中國人口焦慮的本質,其實是「人口紅利焦慮」。很多人擔憂未來我們不能再像過去那樣肆意的廉價購買甚至揮霍浪費勞動力了。而這確實也是個即將到來的事實。

但這個事實不好嗎?難道為了延續舊有的發展思路,人口浪費就應該一直持續下去嗎?難道中國的勞動者不應該獲得更多的尊重,工資不應該適當提高嗎?難道勞力密集型產業不應該逐步完成轉型嗎?

如果這些問題的回答都是應該的,那麼人口問題就還沒有到某些專家所建議的那種要出台強制措施逼著適婚適育的民眾去生的地步。畢竟,一方面讓這代年輕人因為人多、競爭激烈而努力「卷」,另一方面讓給他們為了防範未來人少而努力「生」,會是一件非常魔幻的事情。

所以我們無從調整人口的趨勢,我們只能調整對待人的思維。想讓我們民族復興的進程不被打斷,我們的文化能夠繼續傳承發揚,我們要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重視每個人,東亞文明過去那種重視集體而忽視個人的「粗放式」傳統必須向「精細化」進行調整。——這是我們的文明在未來一百年內為了求存,急需補足的一課。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簡單地說,過去靠「堆數量」取勝的中華文明,未來必須改走「質量流」了。

3

有一個老掉牙的笑話,說有一個乞丐,某天問一個每天都施捨給他錢的施主:為什麼您過去每天都給我20塊錢,最近卻減到10塊了?

施主回答說,過去我是單身漢,不缺錢,去年我成了家,前不久有生了孩子,所以給你的錢就少了……

話音未落,乞丐憤怒的抗議:豈有此理,你怎麼可以把我的錢拿去養你的妻子兒女?

這個笑話的搞笑之處在於乞丐的非分之想——對於人家施主來說,多給你錢只是情分,少給你、甚至不給你錢那是本分。可是乞丐卻把施主的好心當成了一種常態,這實在就有點掂不清自己的斤兩了。

同樣的道理,如果我們把中國過去四十多年中極大助推經濟發展的人口紅利視為一種來自民眾的「恩賜」,那麼剛剛公布的「年僅增48萬人口」數據的意義,就是這種「恩賜」已經結束了。經濟學家和公權力此時應該琢磨的是怎麼配適這種必然的人口趨勢,而不是心心念念的追問「老百姓怎麼不生了?」「怎麼逼老百姓繼續生?」

這樣琢磨事兒,就像乞丐去追問施主「今兒你為啥不給我二十塊錢」一樣,是本末倒置,沒搞清自己的地位的。

人口趨勢不能被調整,能被調整的,只有對人的態度。是粗放的浪費,還是精細的呵護。

更進一步說,如果未來中國能順利適應一個以勞動力為貴的社會,這對於我們這個千年來習慣了「什麼都缺,就是不缺人」的文明來說,未必不是一種可貴的文化補足。

甚至我們可以暢想,如果未來的中國能夠成功及時完成這種轉型,杜絕人口浪費,讓大家活的不那麼「卷」了,沒準適婚適育的年輕人又能想起生娃,出生率能再回復一點也不一定。

這樣的未來,至少總好過聽信一些野生國師的偏招怪招,瞎折騰——歷史的經驗證明,這樣的瞎折騰非但不會解決問題,弄不好還會把社會整出其他更嚴重的毛病來。搞得過激了,會鬧出很多啼笑皆非的笑話來。

幾年後中國每年少一千萬人,另一人口問題更揪心

畢竟,人是這個社會發展的目的,為了「調整」人口而折騰人,這個思路從道義上講就是不對的。也是與我們文明未來應當採取的生存策略,完全背道而馳的。

願我們能在這場大變局中做好選擇。

責任編輯: 李華  來源:海邊的西塞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24/17000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