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秦無語:N記媒體觀察:西安封城,機構媒體已經死去

作者:

而本次西安封城,機構媒體發表的深度報導屈指可數。《大河報(河南的都市報)》報導,西安39歲男子突發胸痛連續被3家醫院拒診最終猝死。《開屏新聞(春城晚報)》報導,西安一男子主動請求隔離未果後,一家6口全部感染新冠(已刪除)。《財新》發表了幾篇針對買菜難等民生問題的報導。除了《財新》,各家媒體都沒能發出調查"買菜難"的報導。

《澎湃新聞》還發表了一篇報導,分析西安健康碼為什麼崩潰;《中國慈善家》分析「西安疫情之下,社會組織都去哪裡了?」。這兩篇分析性的報導都找到了很好的角度,尤其是後一篇,通過講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負責人郝南希望"用更有組織化的方式去建立起社區基層的韌性",指出了"由於沒有活干,大量的志願者賦閒在家"的事實,即西安的防疫政策缺乏社會組織的參與、缺乏韌性。

除此以外,便是各家媒體在西安封城初期關於考研學生由於防疫政策無法參加考試的報導,當時西安還允許家庭每2天可派1人外出採購,買菜難等問題尚不突出。

非虛構媒體中,僅有《時尚先生》發表了一封《西安來信》,作者以日記體寫了封城以來的見聞。

部分媒體從溫情的基調出發,克制地呈現封城下的民生危機,如《冰點周刊》發表的《西安裝修工住進業主家的21天》。《極晝工作室》發表的《西安人的冰箱裡,存放著他們的「封城」生活》。此外,《新京報》還發表了多篇類似《西安部分區縣向居民發放免費蔬菜,志願者接力運送"最後一公里"》的"正能量"報導。

可以說,《冰點周刊(中國青年報)》《北青深一度(北京青年報)》《極晝工作室(搜狐網)》《在人間(鳳凰網)》這幾家以深度報導見長的媒體,沒有發出一篇帶有批判性的深度報導。

1月6日,國務院副總理孫春蘭強調,"醫療機構的首要職責是提供醫療服務,因此防疫期間決不能以任何藉口將患者一拒了之。"

副總理回應的顯然不是不見蹤影的媒體報導,而是網絡上洶湧的民意。因為"孕婦流產"事件中,機構媒體根本沒有發出像樣的報導。"父親心絞痛猝死"一事,也只有《澎湃新聞》發出一篇報導。而在微博上,相關話題標籤多次登上熱搜榜,當事人微博下湧入上萬條評論。機構媒體與輿論關切並不同此涼熱。

武漢封城初期,媒體抓住監管尚未反應過來的"窗口期"發表了多篇重磅報導,比如對李文亮醫生的系列採訪、李文亮所在的醫院為何醫護人員傷亡慘重、發哨子的人。而兩年之後,監管的反應更加迅速、強力。媒體只來得及寫了西安的考研學生,而關於買菜難、就醫難等民生痛點、生命悲劇的深度報導屈指可數。

據身在西安的獨立媒體人江雪觀察,此次西安封城事件,是繼兩年前疫情初起時,千萬人口的大城市武漢封城以後,又一座人口在千萬量級的大超市被"封城"。而因為事出突然,有關方面顯然並沒有做好相關的預案,使得封城後出現"買菜難"、及民眾求醫問藥難等一些列嚴重民生問題,次生災害頻發。

而我們觀察機構媒體,能看到,除了在封城之初《中國新聞周刊》曾發表一篇質疑西安防疫混亂的文章,並很快被刪除之外,其它大的機構媒體,諸如財新、財經等著名媒體,在長達近一個月的封城中,都鮮少對西安封城以來公共政策失誤等問題的全方位報導和透視。

據江雪分析,此次機構媒鮮少聚焦西安封城這樣的大事,可能與西安採取的極端嚴厲管控措施有關,因為此次西安封城十分徹底,現實中,機構媒體很難進入西安並取得"通行證"採訪。另外,北京冬奧會在即,媒體的關注點以及對相關言論環境的判斷,都讓他們停留在了西安之外。

在人間公眾號平台發布的西安考研報導,在微信上被禁止分享(圖:作者提供)

總體來看,此次西安封城事件,媒體不僅不能早於輿論來設置議程,連輿論沸騰後及時跟進也做不到。從以前"大事還得看媒體",淪落到大事只能看自媒體的信息拼湊,只能說明機構媒體已經死去。

西安封城中,引發討論最多的應該是獨立媒體人江雪發表的《長安十日》。文章1月4日在公眾號發表,1月8日遭屏蔽。據接近江雪的人透露,文章發表後,身處封城之中的江雪收到了有關方面的警告。江雪從2015年起脫離機構媒體,開始做獨立媒體人。她曾在一次訪談中說,"我們的頭頂肯定是有天花板的,但我永遠會靠近甚至去試圖衝破那層天花板,這是我作為一個媒體人我的責任感。因為你如果永遠匍匐在那裡,你就永遠不會前進,哪怕我們往前一毫米,這次我們往前了一點了,下次我們能往前再一點。"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西安封城事件,自媒體的各種評論十分豐富,雖然有太多情緒化的分析,但也有進行嚴肅的分析與評論。例如王明遠在微信公號上發表的文章,《西安封城危機背後的經濟學和政治學問題》。但文章目前也已遭刪除。

責任編輯: 李廣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129/170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