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基輔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共同起源 兄弟成仇敵

11世紀鼎盛時期的基普羅斯

基輔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俄羅斯的共同起源

公元6世紀,斯拉夫人分為東斯拉夫人、西斯拉夫人和南斯拉夫人。東斯拉夫人分布在第聶伯河中、上游,奧卡河、伏爾加河上游,西德維納河一帶,成為俄羅斯人、白俄羅斯人及烏克蘭人的祖先。

公元7、8世紀,東斯拉夫人有兩個准國家組織,以基輔為中心的庫雅巴及以諾夫哥羅德為中心的斯拉維亞。862年,由於斯拉維落亞各部落為爭奪權力而內戰不休,使各部精疲力盡,於是邀請瓦良格人(即羅斯人)首領留里克治理各部,裁決糾紛。留里克在諾夫哥羅德登上王公寶座,建立了第一個羅斯王國,即留里克王朝。

879年,留里克去世,其子伊戈爾年幼,族親奧列格繼任王公,他率領親兵隊沿「瓦希商路」(從瓦里亞格人到希臘人之路)南征,占領斯摩棱斯克和波洛茨克等戰略要地。

882年,奧列格占領第聶伯河中游的基輔城,殺死阿斯科德和迪爾,把羅斯國的首都遷到基輔,開始了基輔羅斯公國(又稱古羅斯、羅斯國)時期。至911年,奧列格又征服了周圍的斯拉夫人各部落公國和非斯拉夫人部落,形成以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

8-9世紀斯拉夫人的分布

971年,斯維雅托斯拉夫一世敗給拜占廷軍隊,並迫放棄其對保加利亞和克里米亞的主權要求。次年,斯維雅托斯拉夫一世戰死,幼子弗拉基米爾一世繼任大公。弗拉基米爾統治時期(980~1015),羅斯國達到鼎盛,成為東歐強國。

988年,弗拉基米爾娶拜占庭帝國的安娜公主為妻,宣布基督教為國教。所以,今天俄羅斯的國徽上帶有拜占庭文化的標記———雙頭鷹。歷代沙皇也以拜占庭文化的繼承人自居。

雅羅斯拉夫一世·弗拉基米羅維奇(1015~1054在位)死後,他的3個兒子共同執政,統一的國家政權日趨瓦解,逐漸分裂為許多獨立的地方公國。

10-11世紀的基普羅斯

12世紀初,弗拉基米爾二世·莫諾馬赫(1113~1125在位)曾企圖恢復基輔羅斯的統一,但未能實現。12世紀30年代以後,統一的羅斯國家已不復存在,羅斯進入封建割據時期。

1240年,基輔羅斯被蒙古帝國征服,成為成吉思汗長子術刺之子拔都所建立的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的藩屬。羅斯各國還受到一些古代歐洲國家的入侵和統治,羅斯的土地分成東北、西北和西南三個部分,基輔羅斯部族逐漸分裂成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3大東斯拉夫民族支系。

14世紀起,烏克蘭人開始形成為具有獨特語言﹑文化和生活習俗的單一民族。

抗擊波蘭統治,烏克蘭主動加入俄羅斯

1569年,盧布林聯合成立,波蘭立陶宛聯邦誕生,烏克蘭被納入波蘭的統治之下。

1648年,烏克蘭人在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的率領下起義,反對波蘭的統治。他致函沙俄政府,希望得到同樣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的幫助。在信中,赫梅利尼茨基表示,烏克蘭哥薩克願意接受俄羅斯沙皇的領導。隨後,在給沙皇的一系列的信件中,赫梅利尼茨基又多次表示願意服從沙俄的領導。但沙俄政府反應謹慎,沒有迅速給予答覆。

1650年,沙俄與波蘭之間的領土問題談判破裂,沙俄決心援助烏克蘭。

1654年3月,烏克蘭代表團在莫斯科覲見了俄國沙皇。隨後,雙方簽訂了《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基本條約》,亦稱《三月條約》。自此東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與俄羅斯帝國正式合併。烏克蘭在得到了高度的自治權力之後,與俄羅斯正式結盟。

東烏克蘭劃歸俄羅斯

烏克蘭變成「小俄羅斯」

與烏克蘭的結盟,一方面使俄羅斯獲得了夢寐以求的出海口,另一方面也打開了俄羅斯通往歐洲的大門,歐洲的先進文化通過烏克蘭的黑土地,源源不斷地傳入俄羅斯。與俄羅斯的結盟也成為烏克蘭歷史的重要轉折點。此前,烏克蘭的文化主要受西方影響;此後,烏克蘭歷史發展的軌跡轉向了俄羅斯的沃土。

1700年,俄羅斯沙皇彼得一世發動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的「北方戰爭」。戰爭期間,彼得徵調大批烏克蘭哥薩克充當炮灰。彼得還以戰爭為由,強行取消了烏克蘭的地方自治,引起了烏克蘭貴族的不滿。

1708年,烏克蘭首領瑪澤帕與瑞典結盟,尋求重獲民族獨立。聞聽此訊,沙皇彼得大怒,派軍隊血洗了哥薩克營地,俄烏自此結下深怨。

1709年,俄軍在烏克蘭境內徹底擊敗了瑞典軍隊,烏克蘭的獨立夢想破滅。隨後,彼得大帝專門組成了小俄羅斯部,在烏推行全面俄羅斯化的殖民政策,按照俄羅斯的社會模式、價值觀念和語言文化重新構建烏社會結構。沙俄用剛柔並濟的辦法,同化了烏上層統治階級,確立俄語的官方地位,把烏克蘭語貶為「鄉巴佬」語言,禁止烏克蘭文書籍和教科書的出版,強制烏克蘭人拋棄自己的母語和文化傳統。此後200年間,沙俄一直牢牢控制著烏克蘭。

蘇聯時期的烏克蘭

1917年,沙俄發生「二月革命」,沙俄帝國解體。1917年底,東烏克蘭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成立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1918年3,蘇維埃俄國與德國及其同盟在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今白俄羅斯布列斯特)簽訂《布列斯特和約》。條約規定,蘇俄被割去了近100萬平方公里(包括烏克蘭在內)的領土。蘇俄失去了北方建立了革命政府的芬蘭、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失去了被稱為俄國糧倉的烏克蘭和盛產煤的南俄,加劇了蘇俄糧食的短缺和煤的供應不足。儘管損失慘重,但蘇俄也成功地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為剛剛誕生的蘇維埃政權爭取了喘息的時間。

1922年,蘇聯與德國魏瑪政府簽署了拉帕洛條約。兩國宣布放棄在《布列斯特和約》及一戰後向對方提出的領土和金錢之要求。

1922年12月,東烏克蘭作為第一批四個加盟共和國之一,加入了新成立的蘇聯。根據波蘭和蘇聯簽訂的《里加條約》,西烏克蘭成為波蘭領土。

1939年11月,二戰爆發,波蘭被分割占領,西烏克蘭與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合併。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戰火首先燒到烏克蘭,蘇聯在烏克蘭地區遭受了嚴重失敗。基輔戰役,蘇聯大約損失了約70萬士兵,德國如願占領了烏克蘭全境。

1944年11月,蘇軍重返烏克蘭。二戰期間,烏克蘭地區成為戰爭的重災區,軍民死傷慘重,物資損失更是不可計數。

1954年2月,為慶祝烏克蘭與俄羅斯合併300周年,蘇聯最高蘇維埃通過協議,將克里米亞劃歸烏克蘭。

1986年,烏克蘭境內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嚴重的爐心融毀輻射外泄事件,造成嚴重後果。但當時蘇聯官方開始時向世界和本國人民隱瞞事件真相,被國外媒體和核輻射檢測部門揭露後,蘇聯的官僚意識受到廣泛批評。

1985年,戈巴契夫在蘇聯上台後,歷史和現實積累的各種矛盾開始表面化,民族主義和民族獨立傾向迅速抬頭,全國政局開始急劇動盪,同時,烏克蘭開始了其獨立步伐。

1989年9月,烏克蘭人民爭取改革運動(簡稱「魯赫」)成立,成員迅速擴大到百萬人。

1990年7月16日,烏議會通過《烏克蘭國家主權宣言》。

1991年8月24日,烏克蘭政府發表的國家獨立宣言,正式宣布脫離蘇聯獨立,改國名為烏克蘭。12月8日,烏克蘭、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領導人在明斯克簽署別洛韋日協定,宣布蘇聯不再存在,成立獨立國家國協,烏克蘭的獨立最終完成了。

獨立後的烏克蘭

蘇聯解體後,烏克蘭結束了337年的和俄羅斯的結盟歷史,成為一個獨立國家。

1996年,烏克蘭通過新憲法,確定烏為主權、獨立、民主的法制國家,實行共和制。

2004年11月至12月,烏克蘭發生了轟動世界的橙色革命。反對派領導人維克托·尤先科宣稱烏總統選舉存在舞弊現象,並發動大規模「街頭鬥爭」,迫使當局重新舉行投票。隨後,尤先科當選總統。由於尤先科的支持者以橙色為標誌,所以稱之為橙色革命。而在烏克蘭發生橙色革命後,喬治亞、吉爾吉斯斯坦等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也相繼爆發「顏色革命」,反對派都是親西方勢力,而下台的政權多是親俄羅斯的官員。

2008年12月,歐盟正式推出「東部夥伴關係」計劃建議。該計劃主要涉及歐盟東部鄰國,包括烏克蘭、白俄羅斯、喬治亞、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六個原蘇聯加盟共和國。作為歐盟睦鄰政策的一部分,「東部夥伴關係」計劃支持夥伴國的政治和經濟社會改革,促使其向歐盟靠攏,推動歐盟與夥伴國建立自由貿易區,提高財政援助,簡化進入歐盟的簽證手續,加強能源和安全等方面合作,鼓勵夥伴國與歐盟發展經濟一體化,並最終與歐盟形成經濟共同體。

2009年5月7日,首屆歐盟與東部夥伴關係國峰會在捷克首都布拉格舉行。歐盟27國與亞美尼亞、亞塞拜然、白俄羅斯、喬治亞、摩爾多瓦和烏克蘭等6國簽署《東部夥伴關係宣言》,正式締結「東部夥伴關係」。「東部夥伴關係」計劃正式啟動。面對歐盟的東部夥伴關係計劃,俄羅斯一直抱有戒心。俄認為歐盟企圖通過「東部夥伴關係」計劃擴大勢力範圍,削弱俄在歐亞地區的影響。

2010年1月,烏克蘭大選,季莫申科和尤先科在此次選舉中失敗,亞努科維奇當選總統。

2011年9月29日,第二屆歐盟與東部夥伴關係國峰會在波蘭首都華沙舉行。白俄羅斯因歐盟對其「歧視性」措施宣布退出峰會。根據會後發表的聲明,歐盟承諾逐步使「東部夥伴」享受免簽入境待遇,而這些「東部夥伴」將逐步加強與歐盟的市場一體化步伐。

2011年10月11日,烏克蘭法院判處前總理季莫申科2009年烏俄天然氣供應協議案濫權罪名成立,對其判處7年監禁。

2013年7月14日,烏克蘭總理阿扎羅夫表示,烏克蘭的目標是在11月底與歐盟正式簽署聯繫國協定。這是烏克蘭與歐盟建立自由貿易區、實現與歐洲經濟接軌的重要舉措。一直試圖將烏克蘭拉入關稅同盟的俄羅斯對此非常不滿。

2013年8月22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視察南方城市頓河畔羅斯托夫時表示,如果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關稅同盟國家(俄羅斯、白俄羅斯和哈薩克斯坦)將被迫採取保護性措施。

2013年11月21日,烏克蘭政府宣布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的籌備進程,其解釋是出於發展與俄羅斯和獨立國協經貿關係的必要性。11月24日,約5萬名烏克蘭民眾在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示威,抗議亞努科維奇政府暫停與歐盟簽署聯合協議的計劃。當天的抗議活動是自2004年「橙色革命」以來,烏克蘭最大規模的示威活動。

2013年11月25日,歐洲理事會主席范龍佩和歐盟委員會主席巴羅佐發表聯合聲明,強烈指責俄向烏克蘭施壓,以反對烏克蘭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11月26日,俄羅斯總統普京呼籲歐盟領導人停止指責俄羅斯對烏克蘭施壓,並表示烏克蘭暫停與歐盟簽署聯繫國協定,是烏國主權選擇的結果。

2013年11月27日,在押的烏克蘭反對派領袖尤利婭·季莫申科呼籲歐盟領導人放棄所有的要求,與烏克蘭簽署歷史性的聯繫國協議。

2013年11月29日,第三屆歐盟與東部夥伴關係國峰會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喬治亞與摩爾多瓦同歐盟草簽了聯繫國協定,並準備明年正式簽署協定。烏克蘭因為受到俄羅斯政治和經濟壓力,最終沒有簽署協定。

2013年12月1日,烏克蘭反對派在基輔市中心舉行大規模抗議集會,集會人群衝擊了烏克蘭總統府、烏克蘭工會大樓和基輔市政府,引發騷亂。

2014年1月下旬,烏克蘭政府頒布了《反示威法》,這顯然加劇了衝突。示威者占領了司法部大樓要求總統亞努科維奇下台,迫於壓力,烏克蘭議會廢除了《反示威法》。

2014年2月16日,抗議者撤離了他們占領的基輔市政府大樓,烏總檢察院隨後宣布,議會通過的大赦法17日起生效,不再追究鬧事者的刑事責任。就在局勢出現轉機時,基輔再次發生了嚴重騷亂。

2014年2月18日,烏克蘭首都基輔發生近三個月來傷亡最嚴重的暴力衝突。此後幾天,烏克蘭局勢突變,反對派控制局面,總統亞努科維奇被迫離開基輔。越來越多的人將烏克蘭亂局視為西方與俄羅斯的博弈。

2014年2月19日,據英國IBtimes報導,烏克蘭西部重鎮利沃夫議會宣布獨立。利沃夫地區有濃厚的親歐洲傾向,目前在烏克蘭首都基輔進行反政府示威和暴亂的許多反對派都來自這個地區。利沃夫州政府在官網刊登聲明說,傳播該謠言者意在煽動仇恨,加劇本已緊張的地區局勢。

2014年2月23日,烏克蘭議會通過一項法律,取消了《國家語言政策基本原則法》,俄語因此喪失了在烏克蘭近半數行政區域內的地區官方語言地位。俄國家杜馬(議會下院)獨立國協事務委員會主席斯盧茨基對俄媒體表示,這是個「消極信號」,俄應該制定綜合措施加以應對。他認為烏議會做出這一決定的原因是,有人千方百計試圖使烏克蘭脫離俄,包括通過語言因素。

2014年6月7日,烏克蘭糖果業大亨波羅申科宣誓就職,成為新一屆烏克蘭總統。他在就職講話中態度強硬,強調烏克蘭不會就親歐盟立場作出妥協,不會允許烏克蘭改行聯邦制,不會放棄對克里米亞的領土主張,同時呼籲東部民間武裝人員放下武器。

責任編輯: 東方白  來源:搜狐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227/17141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