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國際財經 > 正文

揭開謎底!普京遭到歐美國家聯合阻擊是為這?

—俄羅斯的狗屎運

這也就意味著「戰無不勝」的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俄軍就不能再繼續「戰無不勝」。此時,如果俄羅斯繼續延續過去的擴張性風格,繼續展現自己的「戰無不勝」,帶來的結果當然就是痛擊。加上烏克蘭的戰略地位對歐洲極為重要,這就讓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遭到歐美國家的聯合阻擊。

1991年華約和蘇聯解體前後,華約成員國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都因為產業鏈集中斷裂導致了惡性通脹,讓這些國家的經濟遭遇了嚴重的挫折。

上圖分別是羅馬尼亞和烏克蘭GDP走勢圖,在1989年之後都出現了劇烈的下跌。90年代中期開始羅馬尼亞經濟恢復的更好,源於華約集體之後羅馬尼亞立即轉向、爭取努力融入歐洲產業鏈,羅馬尼亞在2004年加入北約、2007年加入歐盟,這有力地推動了自己的經濟復甦,相反,烏克蘭受俄羅斯的影響更大,政治經濟上都無法擺脫俄羅斯的掣肘,讓自己的經濟長期在泥潭中掙扎,直到本世紀伊始才逐步走上正軌。上世紀最後的十年基本是所有東歐國家尤其是蘇聯各加盟共和國經濟最糟糕的十年。

您肯定也看到了東歐國家和蘇聯各加盟共和國在華約和蘇聯解體之後所遭遇的挫折,這是美蘇對抗中「輸家」的遭遇,人們也比較容易理解,源於輸家總是要付出代價的。

但另外一個潛在的危機卻甚少有人關注,美蘇對抗中的「贏家」——北約——在收穫勝利的喜悅時也需要付出自己的代價。

二戰之後,歐洲大陸的德國、義大利戰敗,法國的武裝力量也幾乎消耗殆盡,這意味著歐洲大陸的中西歐地區出現了力量真空,但對於中西歐國家來說,蘇聯作為戰勝國是巨無霸一樣的存在,這讓中西歐國家時刻面臨生存危機,這就是建立北約的歷史背景,目的是加強中西歐地區的防衛力量以對抗蘇聯以及後來的華約。1949年,美國、加拿大、比利時、法國、英國、荷蘭、盧森堡、丹麥、挪威、冰島、葡萄牙和義大利成為首批北約成員國,希臘、土耳其於1952年、西德於1955年、西班牙於1982年成為北約成員國。目前北約每年的預算約為25億美元,根據於2021年生效的北約預算新規,美、德各負擔北約預算的百分之十六,其它各國也要根據比例分擔屬於自己的那部分費用。另外,北約成員國同意在2024年達到軍事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百分之二的標準,目的是保證各成員國有能力提升自己的裝備水平並參與北約所主導的聯合軍事行動。所以,一國加入北約之後,雖然意味著各國的國防可以得到北約第五條共同防禦條款的保證,但也意味著要出錢、出人、出槍維持北約的運轉。可蘇聯解體之後,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蘇聯加盟成員國內亂不休,已經喪失了地緣政治威脅,這意味著北約的敵人不在了,北約第五條的共同防禦條款就失去了意義,當各成員國失去了防務壓力時誰還願意出錢、出人、出槍?這就是法國總統馬克龍說北約已經「腦死亡」、德國遲遲不願意提升國防預算占GDP比例(達到2%)的根源。

如果從蘇聯解體開始俄羅斯逐漸變成一個十分佛性的國家,只關注於發展經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且世界上再也不會出現新的軍事大國或軍事聯盟,失去了敵人的北約就只有解體的命運——這就是蘇聯解體之後北約這個「贏家」所面臨的危機。

在當時,亞洲各國與美國打的火熱,俄羅斯奄奄一息,部分非洲國家、中東國家雖然不斷動盪,但對世界局勢不具有太大的威脅,北約就實際上瀕臨存亡危機。

或許有人說,解體更好,這世界少了一個戰爭機器不是壞事。但部分歐洲國家、尤其是那些歐洲小國可能不這麼想,只要看看一戰二戰之前歐洲的局勢就知道了,歐洲各國之間數不清的地緣矛盾最終釀成了兩次世界大戰,兩次大戰都將歐洲打成了一片廢墟,歐洲人數十年來也在不斷為此而檢討。

一旦北約解體,這些地緣矛盾就會就會再次聚集、爆發,這肯定是歐洲國家最不願意看見的。

或許有人說,法德可以領導歐洲結成一個同盟避免歐洲的地緣政治矛盾再次爆發,但這只是幻想,如果法德具有寬容的文化將歐洲凝聚在一起也就不會有一戰和二戰,所以,不要將這件事停留在幻想的層面。

美英顯然也不希望看到歐洲再次陷入混戰的局面,終歸兩次世界大戰對英國也是嚴重的傷害。

因此,蘇聯解體之後北約雖然是贏家,但本質上卻陷入了解體前夜的蘇聯一樣的危機之中。北約的大人物們和歐洲一些國家(應該包括德法之外的所有歐洲國家)慶功酒還沒喝完,很可能就開始煩惱,心中就開始「跪求」俄羅斯,你快點走向擴張之路,快點四處征戰,快點像個北約對手的樣子,我們會保證你「戰無不勝」,目的當然不是真心希望俄羅斯崛起,核心訴求是希望俄羅斯挽救北約自己的命運。

北約在美蘇對抗中戰勝了對手,但最終又需要對手拯救自己的命運,這就是真實的世界。1994年和1999年的車臣戰爭中,俄軍對車臣軍隊是四比一的優勢,但最終也只能說獲得了慘勝,如果北約插手,估計俄羅斯絲毫沒有勝算,但北約袖手旁觀,甚至還與俄羅斯打得火熱;2008年俄羅斯—喬治亞戰爭的誘因是,親歐美的總統薩卡什維利在2004年1月的大選中獲勝,然後積極申請加入北約,最終導致地緣矛盾激化演變成2008年的俄羅斯-喬治亞戰爭。按說喬治亞在積極申請加入北約,北約就應該及時幫助喬治亞,但它依舊採取袖手旁觀的態度,結局當然就是俄羅斯獲勝。2014年的克里米亞戰爭(下圖)和烏東戰爭中,歐美不斷妥協,讓俄羅斯輕易得手。

2015年俄軍進入敘利亞進行反恐戰爭,實事求是地說,這些恐怖分子根本不是美、俄、土耳其正規軍的對手,但美歐願意讓俄軍「戰無不勝」。

一個國家、一個人(東方不敗)沒有對手是寂寞的,一個沒有對手的軍事組織就不僅是寂寞,而是存亡危機。就因為北約當時的危機處境,在上述事件中歐美一直執行綏靖主義縱容甚至鼓勵俄羅斯,這實際是北約自救的過程,當然就讓俄羅斯走上了狗屎運。

敘利亞的ISIS等武裝組織和車臣武裝是典型的游擊隊;喬治亞全國的總人口也只有405萬人,軍事裝備是老舊的蘇制裝備,其武裝部隊的戰鬥力也差不多就是類游擊隊的水平;而2014年克里米亞戰爭中烏克蘭克里米亞守軍的戰鬥力甚至連類游擊隊的水平都不夠,戰爭爆發時直接投降了。俄軍在上述戰爭中輕鬆獲勝是不奇怪的,戰敗才是奇怪的,可惜,可惜,上述戰爭的勝利讓大帝自己也認為自己真的已經戰無不勝,這就有點過了。

換個方式來比較就更知道俄軍的「戰無不勝」不具備紮實的基礎。在2021年的全球軍費占比中,美國及北約盟國占比高達55%,而俄羅斯占比為3.1%,即北約的軍費總額是俄羅斯的17.7倍,再看看正在進行的俄烏戰爭中俄制武器與北約武器之間的技術差距,就知道俄軍不具備「戰無不勝」的基礎。

沒人去否認俄羅斯的軍事實力依舊處於世界前列,但北約需要一個「強大」的俄羅斯、一個有能力進行擴張的俄羅斯、一個對歐洲具有「威脅」的俄羅斯,目的是北約需要拯救自己,這些因素為俄羅斯的「戰無不勝」創造了客觀的環境。

但是,當這種國際環境不在時,俄羅斯如果繼續保持一樣的行事風格,就不會再「戰無不勝」。哪些因素意味著俄羅斯「戰無不勝」的環境已經不在?2018年5月,美軍原太平洋司令部更名為美國印太司令部,這標誌著印太戰略正式開始執行。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於2021年9月15日聯合成立新的軍事安全合作夥伴聯盟——AUKUS。英國外交大臣特拉斯2022年4月27日在一場演講中提出了「全球性的北約」的概念,這是為北約轉型所制定的路線圖,這樣的轉型實際上早已經開始,標誌就是在過去的兩年中英國、德國、法國等歐洲國家的海軍不斷巡航印太,只是今天才正式公開而已。

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將北約比喻為一隻老虎,意味著又出現了一隻老虎作為它的對手,意味著北約又可以繼續存活下去了。這也就意味著「戰無不勝」的俄羅斯已經失去了它的戰略價值,俄軍就不能再繼續「戰無不勝」。此時,如果俄羅斯繼續延續過去的擴張性風格,繼續展現自己的「戰無不勝」,帶來的結果當然就是痛擊。加上烏克蘭的戰略地位對歐洲極為重要,這就讓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遭到歐美國家的聯合阻擊。2月24日,大帝在錯誤的時間發起了一場錯誤的戰爭,第一天就已經註定了結局。

大帝過去將自己比喻為兩隻老虎中間一隻聰明的猴子,這是非常精明的做法,可以在雙方之間遊刃有餘爭取本國利益的最大化,當認為自己戰無不勝時就會變的昏庸(任何人都是如此),就不再是那隻聰明的猴子,就只能在老虎的鐵拳下鼻青臉腫。即便俄羅斯打贏了這場戰爭又如何?就像一位俄羅斯富豪所說,這場戰爭已經讓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所獲得的所有經濟發展成果實現了清零,未來只能走向長期的衰落。

一個國家要想屹立於世界,必須做到知己、知彼,更要洞察世界的地緣政治格局。無論大國、小國只要順世界格局的大潮而動都可以混的風生水起,比較典型的是過去數十年的新加坡,這是一個微型國家,但在大國博弈的複雜國際環境中遊刃有餘,在不斷斬獲利益的同時又贏得了其它國家的尊重,現在它又正在接收亞洲金融中心這塊巨大的蛋糕;還有就是中國,中國是一個大國,遵從全球化的大潮進行改革開放讓自己混的風生水起,數十年間就奠定了屬於自己的經濟奇蹟,等等;即便是美、俄這樣的大國如果要逆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的大潮行事也會吃癟,今天的俄羅斯所演繹的就是這一幕。

順世界地緣政治大潮而動,遵世界主流價值而行,融入世界潮流,一個國家才可以長盛不衰。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如松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531/1755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