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網聞 > 正文

居家、搶菜之後,我患上了「核酸焦慮症」

團購平台上的上門核酸套餐。圖/手機核酸

對於這些洶湧的檢測需求,並不是所有檢測點都做好了準備。

據上觀新聞報導,同樣還是6月1日,上海普陀區剛在寧夏路287號旁小停車場設立了一個常態化核酸採集點,到晚上就被砸了。事後普陀區相關部門稱,因周邊區的居民、社會面流動人員以及周邊小區群眾匯聚此採集點採樣,造成核酸檢測需求量超負荷,試管準備不夠,居委會幹部通知後續人員不要再排隊。

長時間的等待落了空,出行的限制沒能解除,矛盾一點就燃。一位居民對此表示不滿,將周邊路障扔到檢測點,並掀翻了檢測點桌子,造成採集員輕微軟組織挫傷,採集好的核酸樣本散落地上。這位居民因為尋釁滋事,被公安機關行政處罰。而那些被傾翻的樣本,又加重了不少人的焦慮。

「有些到點就不做了,但居委街道沒有勸返,任由隊伍排下去,直到最後一遍才通知暫停檢測。我經過的三個核酸檢測點,全在吵架。」有網友說。

對於部分核酸採樣點排隊時間長的問題,上海市疫情防控核酸篩查專班負責人夏科家的回應是,有的採樣點未開放,也有的服務時間較短,採樣工位也未開足。為了緩解這一問題,未來上海將採取加密採樣點位、增加採樣工位、延長服務時間等措施。

在2020年新冠病毒剛剛開始肆虐的時候,核酸檢測的場所還主要集中在醫院門診,兩年多的時間過去,打開地圖搜索關鍵詞,大小城市裡的核酸檢測點已經星羅棋布。檢測點本身的硬體設施,也得以改造升級,簡陋的、風一吹就倒的帳篷,變成了可以遮風擋雨的核酸採樣亭。比如山東威海經濟技術開發區新增的一批採樣亭就很「精緻」,不僅配置有通風淨化系統,還配備有紫外消毒燈、風機、窗口對講機等設備。

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採樣亭的一些設計,不僅沒有如介紹那般「提升醫護人員的操作靈活性和舒適度」,從而節省檢測時間、提高檢測效率,反而給採樣設置了障礙。比如給醫護人員雙臂開出的兩個固定的孔距離地面太高,身高不匹配的人,使用起來就非常彆扭。網上流傳的一張照片顯示,一位核酸採樣人員,蹲在一個小凳子上,弓著腰給外面的人進行採樣。

核酸採樣亭里,醫護人員蹲著採樣。圖/網絡

人民日報消息,北京呼家樓、朝陽門等地的核酸檢測亭已被「棄用」,醫護人員直接在屋外搭起了核酸檢測棚,採取傳統的核酸檢測方式。

而毛毛觀察到,她所在的小區里,那台新的採樣亭外部原本還給採樣員配備了一副橡膠手套,但這兩天再看已經沒有了。志願者透露,拆掉的原因很簡單,手套接觸外界總不更換,在檢測時還是不安全,容易引發交叉感染。

被改變的生活

不只是上海,國內已經有不少城市將常態化核酸檢測提上日程,核酸焦慮,籠罩在更多人頭上。

深圳是最早一批將核酸檢測常態化的城市之一,自4月5日起,居民出入公共場合和搭乘公共運輸須出示72小時內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陳雨不久前剛從北京去往深圳工作,從做核酸這件事裡,他對這座城市的效率有了具體的感知。街頭走兩步就能看到一個核酸檢測點,其中不少是全天開放,採樣過程也大多便捷、迅速,不用刷身份證,掃葵花碼就能確認身份,全程基本上不用排隊,5分鐘就能搞定。

說是要72小時內的證明,但陳雨身邊的同事朋友已經習慣了隔天甚至每天做一次核酸,「這樣是最保險的」。他入職的那一天,有一位新同事約了吃飯,「但她突然一拍腦袋說,昨天忘記做核酸,哎呀,洗好的臉和化好的妝都白費了,沒有核酸報告就來不了了」。

從4月下旬開始,北京朝陽區也展開了一輪又一輪大規模核酸篩查,對於未按要求參加核酸篩查的人員,北京健康寶用彈窗提示補測。

在北京漏做大規模核酸,北京健康寶會出現「彈窗4」提示。圖/手機截圖

居住在北京朝陽區的小野,在一家傳媒公司工作,考慮到日常工作不需要坐班,也擔心大規模聚集會有風險,她沒有及時參與篩查。直到有一天,她去臨街的店鋪買水,店員讓她出示核酸報告,她才發現自己的健康寶彈了窗。「大夏天的,他都把水遞給我了,一看不能掃碼,又把水收回去了,說賣不了」。

在北京,核酸碼的新鮮度要求進一步壓縮,只有48小時。自5月12日起,無論是進入旅遊景區、酒店、超市、辦公樓等公共場所,還是乘坐公共運輸工具,均需提供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

「保存期限」更短的核酸報告,促使很多北京居民幾乎每天都要排隊去做檢測。進入6月以後,很多人發現,核酸的隊伍和等候時間,變得越來越長。

北京日報報導稱,在步入常態化檢測之後,北京的核酸檢測點位與窗口均有所收縮,這導致了檢測時間變長。

有市民稱,自己單位附近原來有6個檢測點,但近期只剩下地鐵站邊的一個。除了點位的減少,窗口也少了。有些核酸檢測點,原來有三個檢測通道,現在只剩一個了。有居民表示:「之前全區篩查時,不論什麼時候去,很快就測完。現在排一小時才做完,外面又三十多度,到家頭都暈了。」

陳雨認為,雖然核酸常態化對他的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影響,做核酸也很方便,不要錢,「但就是慢慢地侵入到自己時,還是會覺得不舒服」。他在排隊時,偶爾會思考,為什麼要做這麼多次?

對此,國家衛生健康委醫政醫管局監察專員郭燕紅曾表示,在疫情風險較高的地區開展常態化核酸檢測工作,有利於提高疫情監測預警的靈敏性,更早發現潛在風險。她透露,經過2年多建設,截至5月底,中國核酸檢測總能力已達到近9000萬管/天。

為推行常態化核酸檢測,幾座超大城市裡,北京、廣州、深圳目前都對市民免費,上海則宣布免費至6月30日。據東吳證券估算,若中國所有二線以上城市實施常態化核酸檢測,每年成本約1.7萬億元。國家醫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目前各地均由財政部門對常態化核酸檢測提供資金支持。

但總不能一直這麼做下去吧?不少受訪者都暗暗猜想,等核酸檢測重新開始收費,必然會少很多人參加。

一位公共衛生專家對第一財經表示:「為了緩解檢測機構的壓力,其實最好的辦法是給核酸檢測時效再增加一天的『保存期限』,例如本來要求48小時的,現在要求72小時,本來要求72小時的,現在可以要求5天或者一周之內,這樣可以大大提升核酸檢測的周轉率。」

事實上,隨著全國疫情防控形勢穩定下來,不少地方開始取消查驗核酸證明。例如,對於低風險地區的客、貨車輛和人員,江蘇全省各地已全面取消防疫通行限制,高速公路出口不再查驗48小時核酸檢測證明,予以快速放行。而廣東省內除深圳仍然需要出示72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外,廣州、湛江等多地,出行已不再要求查驗核酸檢測陰性證明。

真正沉澱下來成為常態的,是核酸檢測給每個人生活帶來的細微變化。一些思考問題的方式,慢慢成為了習慣。折騰了一個下午,毛毛終於趕在6點前見到了仲介,把材料遞了過去。她不知道下一秒會發生什麼,只能拼命檢查自己是不是還有遺漏的地方。這是過去兩個多月,外界所有不確定性,在她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記。

一些味道也被深切地記住了。袁琳現在聞到酒精味,會覺得格外安心。在小區疫情最嚴重的時候,她悶在家裡、幾乎足不出戶,除了把自己包裹得嚴嚴實實的,出門做核酸。從外面踏進家門,她一定要用酒精把自己從上到下噴一遍,細到鞋底的每一條縫隙。

但對要回家的袁琳來說,核酸之路仍然漫長。擁有48小時內核酸陰性證明和24小時抗原陰性證明,只是回家的第一步。

包車抵達寧波後,等待她的將是7天集中酒店隔離和7天居家健康監測。全國多地核酸結果不互認,哪怕上海的檢測已經確認了她的健康狀態,離滬也是點對點轉運,離開酒店之前,在家鄉,她還要再測4次核酸。

(文中受訪者均為化名)

責任編輯: 方尋  來源:每日人物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613/17614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