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言論 > 正文

小炒君:有能力全民核酸,就有能力全民免費醫療(圖)

作者:

丙類藥品是特效藥,基本為進口抗癌藥、靶向藥、新藥等藥物,15.15萬種

醫保目錄全部是甲類藥和乙類藥,其中甲類全額報銷,乙類需要病人自付一部分。

最多最好最貴最能保命的丙類藥,醫保不報銷

話說到這裡,也就不必再多說什麼了。

醫保目錄,才是當前醫療亟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如果說醫保只對個別核酸企業的核酸檢測進行結算,那麼就會導致兩個後果:

1、核酸檢測的價格居高不下;

2、個別核酸企業成為暴利的賺錢機器。

核酸貴、核酸難,是必然會出現的。

4

公立醫院

醫保目錄覆蓋藥物的不足,還導致一個嚴重問題:

醫院的盈利壓力很大

在我國的醫療體系里,國有資源占據絕對優勢

我國共有10.2萬個醫療機構,民營醫院僅占比24%;

我國共有910萬個床位,民營醫院僅占比22%;

我國共有醫療衛生人員1347萬人,民營醫院僅占比14%。

特別是我國龐大的鄉鎮一級,基本看不到民營的影子。

我們有這麼龐大而完善的公立醫療體系,這是實行免費醫療的天然優勢,但為什麼這個優勢無法成為現實呢?

因為醫院的絕大部分藥物並不在醫保的結算範圍之內,必須是病人自付。批發變成零售,醫院的創收壓力陡增

所以我國的公立醫院都是自負盈虧,沒有財政補貼。一個公共事業,搞成了市場化經營。

公立醫院還是創收機制,國家經濟在發展,老百姓的收入在增加,但老百姓的醫療負擔並沒有減輕。

過去上海一個普通門診大概一百塊錢就可以搞定了,包括掛號、檢查、吃藥。但是現在上海一個普通門診的費用已經上升到五百塊了。也就是說,我們有了醫保,醫保給你報50%,你自己還是要花250塊,你的費用還是比原來高。

一方面是大部分藥物不在醫保報銷範圍之內,價格還很高;

另一方面就過度治療,過度用藥,看個感冒都要驗血,做CT是家常便飯。

這就是現在醫患矛盾激烈的原因所在。

古人有"寧為良醫不為良相"的清高之語,但如今醫生成為了暴利和紅包的代名詞,"白衣天使"的形象蕩然無存。

把治病救人的公共服務當成商業去經營,人民怎麼會不抱怨?

5

結構

《經濟導刊》2021年第9期刊登了一篇文章:《醫療改革是為了保障人民健康,而不是少數人的利益》。

2013年,郎咸平在電視節目中亮出一組數據:9000億的醫療支出,80%給到了840萬人身上

醫保不僅僅是一個資金投入的問題,還是一個社會公平的問題。如果國家投入的醫保資金集中用到了少數人群,即使資金量再多,也無法建立普惠性的全民醫保。

只會成為一個無底洞。

這就是2009年神木縣的免費醫療能夠成功的關鍵之處:不分社會身份,全體成員一視同仁

6

希望

神木縣熄火之後,2012開始的三明醫改又給了人希望。

三明位於福建山區,是一個欠發達地級市,未富先老,2011年醫保虧損2億元。

他們首先用雷厲風行的手段,在集采環節發力,降低藥品採購價格。

三明發起了一項名為"三明聯盟"的藥品耗材聯合採購行動,從原來三明市內各個醫療機構各自採購變成了三明市統一採購

效果立竿見影,69種藥品採購價降了50%以上,一款名為"洛貝林注射液"的藥品價格從92.2元降到了27.3元,最大降幅藥品單價從256元直降至7.8元,降幅超過90%。

醫藥代理叫苦不迭,但三明的醫保基金當年就出現了結餘。

緊接著改革醫院的薪酬體制,醫生的收入與開藥、化驗等業務脫鉤,重點考察門診次數和治病人數,績效獎金不從醫院領取,而是由財政發放

讓醫生從賺錢目標轉變為治病目標,杜絕過度治療。

結果,醫生的收入不降反升,2011年至2020年,三明市二級以上公立醫院的醫生平均年薪從5.65萬元增長至16.93萬元。

僅此兩項重點改革,三明的病人住院天數大幅下降,個人平均自費費用下降,自付比從53.75%下降到29.47%。

醫院、醫生、病人,三贏!

與神木縣建立免費醫療體制不同,三明市主要從藥品價格著手,杜絕藥物亂加價,減少了病人的負擔,也降低了醫保負擔。

醫改總會動搖少數人的利益,在諸多爭議之聲中,2017年,國家深改組大力推薦三明的經驗,為三明正名。2021年3月,國家領導人專門前往三明考察醫改成果,旗幟鮮明地指出:

"三明醫改體現了人民至上、敢為人先,其經驗值得各地因地制宜借鑑。"

對三明醫改一錘定音,成為推動全國醫改的模範生。

很多人喜歡混淆概念,從財政負擔的角度質疑免費醫療,這是站不住腳的。

一方面常態化核酸檢測的資金投入將近兩萬億元,說明我們並不差錢;

另一方面免費醫療的核心是醫保,醫保資金來源於個人和企業,地方財政支出只是個替補。

(略有刪減)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小炒說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831/17966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