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人物 > 正文

罵遍娛樂圈的「京圈流氓」,怎麼沒聲了

3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王朔開始轉換陣地,移步影視圈當編劇。

當編劇的原因也很簡單,為了賺錢:「劇本我寫個3萬字,拿一兩百萬,我寫一本書,累死我,也就發到一兩百萬,之後就是盜版。」

1989年初,王朔和馬未都、莫言、海岩、史鐵生、劉震雲等作家聯合成立了「海馬影視創作中心」,開始出售文學改編影視作品,王朔是老闆,馬未都擔任秘書長,開了市場化寫作的先河。

王朔解釋「海馬」的由來:「海馬全身均可入藥,有壯陽、止痛、強心等功效。如今,文學藝術正羞羞答答地左右為難,雅和俗像扯著一把鋸的兩隻手。我們只想說:來幾兩海馬吧,誰缺少什麼,就讓它得到什麼。」

1989年,北京電視藝術中心主任鄭曉龍接到任務:1990年北京電視台有一段時間空檔,急需一部約50集的電視劇填補播放。

時間急任務緊,鄭曉龍左右為難,找了王朔、李曉明等好友在薊門飯店聊天,策劃這部電視劇應該拍什麼。考慮到當時中國正處於市場經濟轉型時期,他們最終確定要拍攝一個年輕人追逐理想、體驗真情的故事,還採取室內劇的模式,就這樣《渴望》誕生了。

1990年《渴望》面世,一經播出就引起了巨大轟動,觀眾非常喜歡劉慧芳和宋大成,甚至有了「嫁人需嫁宋大成,娶妻當娶劉慧芳」這樣的話。

電視劇播放期間,連社會上的犯罪率都下降了30%,為此公安部還特意給《渴望》劇組頒發了一個獎項。

這部劇也成了王朔創作上的分水嶺,「1991年前我是個職業寫作者,1991年之後我基本上就是一個放任的態度。」1991年之後,王朔少有小說問世,開始集中寫劇本。

接下來他又親自操刀了《編輯部的故事》,成了國內情景喜劇的鼻祖。他和趙寶剛合作的《過把癮》把觀眾哭得死去活來,還順帶捧紅了王志文和江珊。

與此同時,王朔的文學作品也被大規模搬上大螢幕。1993年,姜文把王朔兩年前寫的一部中篇小說《動物兇猛》改編成電影,在王朔生日當天開機,開機現場,姜文和一伙人拉出橫幅,上面赫然一行大字:

「陽光永遠燦爛,朔爺永遠牛逼!」

圖源:《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朔的名字成了電影票房的保障,有次在人民大學電影院內,銀幕上一打出「編劇王朔」,底下觀眾就炸了鍋。1992年,王朔還出了磁帶,名字就叫《玩的就是心跳》,裡面12首歌全以他小說命名,演唱者囊括了那英、騰格爾、井岡山、田震、韓磊等當年最紅歌手。

那年年底,他還出版了四卷本文集,首印8萬冊,他也成為了在世作家出文集第一人,還推動了中國的版稅付酬改革。那年他不過34歲。

國外的《泰晤士報》《紐約時報》都對他爭相報導,《商業周刊》還稱其為「以最現實的姿態敘寫中國現代社會問題的傑出作家」。

他的文集首印當月就缺貨,每天出版社門口都擠滿了人。文集上市前,出版社還印刷了150萬張王朔畫像,貼滿全國各書店網點。

他去書店、禮堂做演講,幾百人都在排隊等他,一看見王朔現身,一群人爭著喊「王朔我愛你」。

也有女生見了真人後表示失望:「他不應該是挺壞的嘛,至少要有絡腮鬍子啊。」

可台上的王朔一點都不自知,他笑罵自嘲:我就像峨眉山上的野猴子。

4

1994年,王朔在北京電影學院認識了剛上大學的徐靜蕾,被這個正宗北京「大颯蜜」給吸引了。

他毫不掩飾自己對徐靜蕾的喜歡:

「徐靜蕾是搖滾果出身,搖滾果出身在北京范兒是最正的,玩的邋遢帥,就是完全不修邊幅的年輕人,我特別喜歡這種人。因為否則我覺得特別累,每天描眉化妝,你打扮給誰看啊。」

兩人火速戀愛起來,天天打電話。因為對徐靜蕾太著迷了,他還跟妻子沈旭佳離了婚,房子、財產都給了前妻,沈旭佳還把女兒帶走了。

有了王朔這座靠山,徐靜蕾在影視圈裡火速發展起來。她在趙寶剛新劇《一場風花雪月的事》裡演女主,成功打開了知名度,等《將愛情進行到底》播出後,徐靜蕾成了國內一線女星,紅得發紫。

新世紀後,她還當上了導演,先後導了《我和爸爸》《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收穫了導演獎,成了京圈出名的才女。

圖源:《一個陌生女人的來信》

徐靜蕾走紅的同時,外界對王朔的批判卻開始蔓延。

1993年,《光明日報》發文《從王朔小說中讀出什麼》質疑王朔的「藝術市場化」:

「如果把文學完全建立在一種商品觀念上,就必然會損害藝術的特性和精神……變文學為『逗樂解悶』『噴飯解頤』的工具,就會拒絕深刻、拒絕意義而媚俗。」

這場批判越演越烈,甚至上升到了精神層面,不少人覺得王朔的思想是在腐蝕青年。

1993年,《上海文學》第六期發表了文章《曠野上的廢墟——文學與人文精神危機》,批判王朔向年輕人灌輸資本主義和自由主義歪想法,作品反映了人文精神的枯萎。

不久之後,馮小剛在一場飯局聽到風聲稱王朔被媒體「封殺」,彼時兩人合開的「好夢電影公司」勢頭正猛,出了《永失我愛》《情殤》等好幾部熱門劇。

消息傳出不久,上面對王朔的管制就下來了。「好夢」接下來籌備的《月亮背面》《過著狼狽不堪的生活》無一過審,王朔唯一擔任的導演的《我是你爸爸》還被禁播。

1997年,王朔想拍池莉的小說《一去永不回》,又在送審時因「宣揚灰色人生觀」被斃。王朔意識到自己的黃金時代結束了。

為了不拖累馮小剛,王朔解散了公司,將馮小剛推到了華誼兄弟的手裡:「他們是衝著我來的。你有機會活,不要一起死。」

去美國之前,他還把徐靜蕾推給了趙寶剛。

圖源:《甲方乙方》

1997年,北影廠廠長韓三平找到馮小剛,想讓他拍部喜劇片慶祝春節。馮小剛花45天拍了部《甲方乙方》,葛優劉蓓擔任主演,當年年底就上了映,一舉收穫3600萬票房。

《甲方乙方》之後,馮小剛火了,躋身京圈一線導演,接下來幾年接連創作了好幾部「賀歲檔」大片。

這部影片改編自小說《你不是一個俗人》,可編劇團隊卻沒署王朔的名字,在影片最後,葛優操著幽怨的語調緩緩說道:

「1997年過去了,我很懷念它。」

5

王朔在美國待了不到一年,可再回國時代卻已變了。

2001年,王朔的好友梁左在家去世,幾個月後哥哥與又父親相繼離世,「有人上午還好好的,下午就沒了」。

雖然從小跟父親關係緊張,但一開鑰匙發現人不在的感覺還是他承受不了,「上面連著的那個根斷了」。

那年王朔43歲,親友的不斷離世讓他覺得生命沒有意義:「他們在的時候,我和他們很疏遠,他們走了我很孤單。」

「人生的意義,就是在於活著的時候相互溫暖。」

那段日子,王朔過得渾噩噩,他很少動筆,也不再公開發言,夜夜去三里屯酒吧買醉。吳虹飛採訪他的文章開篇寫道:

「年輕一代已經不太知道,這個名字曾經以橫掃之勢,長期雄踞在電影、電視以及書店的書架之上。80後、90後在漫長的青春期里尋找自己的文化偶像時,王大爺正在三里屯的某個酒吧里夜夜兩眼發直,兀自大著。」

他跟徐靜蕾長達十年的感情也沒繼續下去,雖然兩人照舊每天通話,互幫互助,但關係也已畫上句點。

後來每次有記者問,徐靜蕾都會說王朔是自己的「良師益友」,王朔答得也很簡單:紅知。

2007、2008年,王朔高密度地出版了幾本書,《我的千歲寒》《致女兒書》《和我們的女兒談話》,重新恢復了那個嬉笑怒罵的「流氓」面孔,只是少了戲謔,多了溫情。

可是讀者卻不買帳了,覺得小說「氣不對」「rubbish」「虛了吧」,評論家也逮著機會一通批評:

「寫走了,寫散了,寫飛了,滿篇囈語。」

責任編輯: 劉詩雨  來源:往事叉燒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0925/18074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