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做不成紳士的大清海軍軍官

作者:

現代世界的海軍傳統,是英國人創立的。在英國,海軍學校培養的海軍軍官,首先是紳士。紳士就得會玩,各種體育運動,從橄欖球到網球都門清,還得學擊劍。紳士之間的規矩,是Fair play,服從規則,公平競爭。對於紳士以外的人,是不是也遵行這個規矩,不好說了。但作為紳士,更重要的是地位,社會地位。只要變成了海軍軍官,就會被上流社會接納,反過來,即使王子,也得打海軍學校這兒過一道。紳士,意味著榮耀,有榮耀感,對於戰爭才會上心盡力。

東亞的中國和日本,在開辦海軍的時候,都是法乎其上,以英為師。英國老師也是想把這些黃皮膚的學生培養成紳士的,在日本,他們大體能做到。全英文授課,全套的英式體育課,還要加上擊劍,學出來的日本海軍軍官,張嘴閉嘴,冒英文單詞,身板筆挺,服裝整潔,走到哪兒,都是一道風景。勾引得連天皇家的孩子,都嚷著要穿水手服。說良心話,在明治維新之後,軍人的地位高,在日本的軍人中,海軍軍官的地位更高。

日本是個海洋國家,對於練海軍這事兒,相當的上心。早在幕府時代,被美國教訓過的日本人,就開辦了長崎海軍傳習所。那時候的老師,是一向熟悉的荷蘭人。明治維新之後,重新開辦海軍操練所,並於1876年改名海軍兵學校,這個海軍兵學校,後來從東京挪到廣島的江田島,是日本海軍的搖籃。學生進了這個學校,熬到畢業,大體都會脫胎換骨。在日本社會,只要是從江田島海校出來的人,人人都刮目相看。

但是,英國的老師,在中國類似的努力,卻失敗了。中國人開辦海軍學校,比日本稍晚。1866年左宗棠和沈葆楨辦的福州船政總局裡,就有一個船政學堂。但是,這個所謂的海軍學校,主要是培養造船和駕駛人才的。正經八本的海軍學校,是1880年開辦的北洋水師學堂。後來的中國海軍,絕大多數軍官,都是從這個學校出來的。這個學堂,跟日本的江田島海校一樣,都是英式的教育。畢業生中,如冰心的父親謝葆璋,南開的創始人張伯苓,英文都很好。離開海軍多年的黎元洪,在武昌起義之後,居然還可以用簡單的英文與外國記者對話。但是,中國海軍學校畢業的學生,卻做不了紳士。不僅畢業生做不了,連他們的老師,畢業於福州船政學堂,又到英國鍍過金的嚴復,也一樣做不了。

大清的上流社會,容不下兵。漫說是兵,就是高級軍官,哪怕位列一品的提督,也容不下。換句話說,不經過科舉過一道,就做不了紳士。

在英國和日本,海軍學校畢業,就是少尉和中尉,響噹噹的海軍軍官,憑著肩章就可以出入上流社會的各種場所。然而,北洋水師學堂,國家花了大錢了,每名學生,入學之後,每個月給四兩銀子的津貼。但是,五年學下來,按照清朝的官制,卻只能走武官系列,給個把總,個別優秀的,才是千總。要知道,在太平天國戰爭期間,國家大開捐班,武官賣得最多,最高官階的提督,全國上下已經有七千多頂。至於把總千總,都臭大街了,連妓院的茶壺,都會有一頂。不消說,頂著把總或者千總頂戴的海校畢業生,根本不會被人看得起。即使在外觀上,中國當年的海軍,連世界通行的海軍服都沒法穿,只能穿大清綠營的號服。軍官,也只能著綠營的頂戴。每次上艦,由於擔心機器把辮子絞進去,一定得花大工夫伺候自己腦後的那根辮子,就跟現在的女孩子出門一樣。即使妨礙了戰事,但辮子是不能剪的,因為在大清政治正確是排在第一位的,男人腦後的辮子,就意味著政治正確。

在當年的中國,儘管一次又一次地被人痛扁,扁得很痛。但是,做軍人依舊是一個沒有社會地位的職業。要想成為紳士,唯一的辦法,是考科舉。嚴復是福州船政學堂的高材生,成績優異的留學生,但由於沒有功名,在家鄉始終被宗族裡的紳士們看不起。因此,他儘管已經做了北洋水師學堂的總教習,正四品個官兒,卻還是得一次次地參加鄉試,一直考到科舉被廢,也沒有考上個舉人。北洋水師學堂以及後來的江南水師學堂的學生們,在校學習期間,只要家鄉開考秀才,有出息的,一定請假回去參加考試,學校也為此大開方便之門,如果萬一有誰考上了,學校會掛出虎頭牌加以表彰。

做不成紳士,海軍軍官就不會有英國同類那種優越感和榮耀感,而且,國中優秀的人才,也不會投奔海軍。

所以,中日交戰,中國打不過日本,是情理之中的事兒。

2017-05-19

責任編輯: 東方白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04/1811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