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韓戰: 長津湖沒說的反共華僑

作者:

1953年7月27日,韓戰各方統帥以軍隊之名在板門店簽下停戰協定,近70年後,《長津湖》《長津湖之水門戰役》系列電影以濃墨重彩的政治手筆躍上大熒幕,高調說好中國故事「抗美援朝」。不過,電影沒說的是,有一群韓國華僑站在中國志願軍敵對的一方,義無反顧投身反共戰線。

這一段鮮為人知的韓國華僑義勇軍往事,埋藏散落在史籍片段和報導之中,不過,對下一代來說,父親反共參戰是抹不去的家族故事和歷史記憶。

韓軍里的華僑兵團

魏茂煌是戰後在韓國出生的華僑,國共內戰之際,他的父親魏緒舫和祖父從中國東北移居朝鮮半島,「我父親曾經是所謂的國府軍,屬於國民黨的軍隊,國民黨敗退台灣以後,反共人士就志同道合地在北韓新義州進行地下工作。」他翻開泛黃的自傳信紙,1947年魏緒舫擔任「中韓反共愛國青年團」團長,突襲敵營後防,「他們糾集了韓國人和華僑大概7、800人,像游擊隊一樣去搶奪一些槍枝、武器。」

自傳中,魏緒舫悲痛寫下共產黨姦殺、凌虐村民的暴行,字裡行間透出堅定的反共立場。1950年6月25日朝鮮人民軍越過38度線進攻韓國,雙重反共意識激起魏緒舫參戰的決心,「我父親就帶這些人到南韓,加入了陸軍的第一師團,那就屬於沒有軍階的一個軍人。」魏茂煌提起韓軍里的「外國志願軍」,他的父親被派任為「華僑義勇搜索隊」隊長。

在動盪困苦的戰亂年代,金育安的父親隨祖父由山東移居朝鮮,再落腳韓國謀生,「當時父親聽到招募華僑義勇軍的消息後,我認為他參戰的動機是當時的思想正追求自由民主,再加上家人都在北韓咸興市,他也想藉此機會回去看望家人並打聽家人的下落,當時招募的華僑超過200多人。」擔任旅韓華僑參戰同志承啟會會長的金育安不斷收集整理父親和同袍參戰的歷史,「他也講了很多戰爭時期的故事,例如共產黨的殘忍,以及年輕人為了維護民主而挺身奮戰。」

「我父親羅亞通畢業於黃埔軍官學校,當時的校長是蔣介石總統。」羅國偉以九死一生形容父親的兵戎人生,羅亞通在國共交戰中被俘為共軍,因極度厭惡共產主義而逃離軍隊,「逃離後,他很幸運的來到韓國,他站在朝鮮和中國敵對的一方,對抗中朝聯軍。」

從戰地到後援都有華僑的身影,「戰爭爆發時,我父親在前方主要負責伙食。」王成民以父親為傲,「當時中國是共產主義國家,他可能是一心想要為未知的自由國家而戰,所以投身戰場。」

「過去我們華僑或者老一輩的人時常在手臂上刺什麼反共抗俄,很簡單就是一個理念,自由民主的這個部分。」魏茂煌看見刺青背後的意識形態,「對我父親和華僑來講,他們的國家認同是中華民國,心裏面的祖國就是在台灣。」

雙重反共為自由而戰

這一群離鄉背井的韓國華僑,深刻經歷兩個國家的分裂局面,反共意識喚起他們的身份認同,熱血走上前線與韓軍並肩作戰,為心中的祖國出征,也讓韓戰有如國共內戰的延長戰線。

1950年10月中國揮軍越過鴨綠江,出兵援朝作戰,韓國華僑擁有中文和韓文的語言優勢,成了前線收集情報的生力軍。「我父親最主要的一個功勞就是取得中國共產黨參戰情報,因為他們從無線電聽到中共的訊息,然後在一場游擊戰中,他們還俘擄了中共八路軍。」魏茂煌緩緩談起華僑克敵制勝的點滴,「當年南韓的第一師團也請我父親帶領部隊先到平壤刺探軍情,讓韓軍能夠搶先一步占領平壤。」

不過,無情戰火摧殘下,朝鮮半島滿目瘡痍,不分陣營死傷慘重。在激烈的果川戰役中,華僑兵團駁火迎擊,副隊長姜惠霖被槍炮擊中身亡,隊長魏緒舫也負傷,「他的大腿和胸部都受了傷。」魏茂煌從父親口中了解彼時戰況,「當時他的胸前插了支鋼筆,子彈剛好打到鋼筆上面,所以他說那一支鋼筆救了他。」

金育安的父親也被分配到陸軍前線,協助搜集情報和執行特殊部隊的任務,他的堂叔則是傘兵部隊的一員,「傘兵部隊負責從飛機直接降落到敵軍基地,因此在戰爭時期成為人肉盾牌,他們都成了敵人瞄準的目標。」他語氣沉重說,「我幾乎沒有聽說過有倖存者,堂叔被分派到傘兵後,從那以後我沒聽到任何關於他的消息。」

華僑義勇軍絕大多數成了戰場上的無名屍首,倖存的戰友也成了失根的異鄉人。戰後,他們在困頓的日子裡重拾新生活,魏緒舫開起漢藥房,苦學考取中醫師執照;金育安的父親曾奔波建築工地當工人,繼而在餐廳幹活習藝,後來自起爐灶經營中餐館,韓國民眾的一席話讓他感受到第二故鄉的溫暖。

「金上司,我們作為韓國人都未曾參戰6.25(韓戰),但是您身為外國人,為韓國參戰、為韓國犧牲,我們非常感激。」「現在您經營中餐廳,我們就算吃一碗飯,一碗麵,也一定要去找您。」金育安轉述一段段暖心對話,「我猜這些給我父親很大的支持動力。」

用生命換來和平功勳

這群沒有軍籍的華僑用生命捍衛自由、和平的信仰,韓國政府以勳章表彰部分人士在韓戰立下的戰功,魏緒舫獲頒「韓國金星花郎武功勳章」,「華人應該只有我父親一位得到金星勳章。」魏茂煌拿出家中珍藏的勳章,「當年他為了自由民主的理念而奮鬥,哪有今天的大韓民國,有今天的我們,他所付出的,我們都享受到了。」

「這是千辛萬苦才拿到的表彰狀,上面蓋著當時朴正熙總統的印章。」羅國偉慶幸父親的戰馬功勞在有生之年被認可,但他不免感嘆華僑無名英雄的默默奉獻鮮為人知,功勞簿上也應記上一筆。

金育安的父親也獲頒勳章和表彰狀,不過礙於外國人身份,無法被授予「參戰勇士證」,直到他歸化為韓國籍才取得授證資格,金育安道出老父的心聲,「他對這個勇士證感到很自豪。」

2020年7月,「韓華歷史博物館」在華僑奔走和漢城華僑中學的支持下落成,老校舍收藏華僑參戰文物,原本湮沒在歷史洪流的華僑戰史有了記憶的起點。

「聽到華僑中學成立歷史博物館的消息,想說自己留著這些紀錄,還不如捐贈給學校博物館,把歷史和紀錄傳承給後代。」金育安以過來人的心情說,「我希望華僑後代認知到祖先曾經在6.25參戰,所以應該為生活在韓國而自豪,不應該因為身為華僑而氣餒。」

每年華僑定期前往首爾顯忠院的國軍墓地,追思悼謁兩位安奉於此的華僑烈士,他們同時積極爭取其他袍澤也能光榮入列。「雖然我父親和姜惠霖安葬在國軍墓地,因為他們當年是隊長和副隊長,在戰場中犧牲的華僑隊友也功不可沒。」旅居台灣的魏茂煌不忘為參戰前輩發聲,「這些無名的犧牲者也應該要撫慰他們的功勞。」

「建立紀念碑最主要是緬懷他們的犧牲,我覺得他們的犧牲帶來了現在的自由與和平。」魏茂煌向韓國政府提出立碑建議。王成民不約而同響應倡議,「我父親為了守住自由民主而犧牲,但是在韓國歷史上,他們的故事不為人知,我不祈求什麼,只希望能把當年華僑參與6.25戰爭的事實傳承給後代。」

紅色電影吹響號角

相較華僑遺族抱著和平信念為烈士立碑,半個多世紀過去,當年打著「抗美援朝」口號的中國,中美關係由破冰融合又走向針鋒相對,去年中共百年黨慶,中共國家主席習近平站上天安門強調,外來勢力妄想「欺負」中國將碰得頭破血流,強硬態度衝著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而來。

從去年9月到今年初,中國更大張旗鼓宣傳戰爭電影《長津湖》和《長津湖之水門戰役》,大收中國影史最高票房的成績,背後的主旋律是歌頌戰爭還是和平,執導《長津湖》的徐克在電影預告片中說,「英雄的定義,我覺得是為了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去執行一個信念,一場其實你應該參與的戰爭。」

這一系列紅色電影吹響了愛國的號角,「這絕對是一部帶有高度政治性和高度宣傳的電影。」韓戰老兵二代陳朝勛看完電影有感而發,他的父親陳文基在被派往朝鮮半島的途中,重慶老家才收到參軍證,淪為戰俘後來到台灣,陳文基堅決轉任部隊文職,「我小時候曾經問過他,你為什麼要變成財務官?他說財務官不用上前線啊!」

《長津湖》的電影主題曲《最可愛的人》撩起中國人的國族思緒,這也是中國人民志願軍被賦予的「封號」。「這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電影,加強戰狼文化的推廣,凝聚國內反美的思想。」陳朝勛解讀片中的敘事角度,「這部電影的解釋是完全符合中共的一慣德性,它所宣傳的價值觀、意識形態都是老一套的。」

老百姓的無戰向望

70年前,一紙停戰協議,朝鮮烽火暫時落幕,不過,地緣政治的讎隙始終沒有結束,今年初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半年後,中國首次派出陸海空三軍,赴俄參加軍演,對走過戰亂的華僑而言,老百姓永遠是戰爭下的犧牲品。

「目前在地球另一端不是有戰爭嗎?每當看到殘酷的戰爭情景,我都會很心痛,也希望不再有類似的情況發生。」金育安感慨望著顯忠院的華僑烈士墓碑,「國家稱他們英雄,但是他們早被世人遺忘。」

魏茂煌聽從父親的指示赴台灣念書,如今一家人定居台北,「從烏俄戰爭,你可以看到它的代價實在是太大了。」他感觸良多說,「這些都是在上面有權有勢的人,想要得到自己的利益去發動戰爭,而不是為了大眾的利益。」

從朝鮮半島到台海兩岸持續陷入緊張對峙,參戰韓國華僑二代劉大吉提起自己和中國、朝鮮民間互動的經驗,「每當與他們交流的時候,他們也覺得不應該發生戰爭,對於平民來說,平穩生活是最重要的。」

「我們應該看大一點,大家都生活在這個地球上,為什麼不能和平相處呢?」魏茂煌放眼兩岸和兩韓關係,「你如果一直在製造對立,犧牲的就是善良的老百姓,從戰爭中我們一定要學到和平。」

(採訪:麥小田、李宗翰、魯正民、千소람、李銀奎)

責任編輯: 吳量  來源:自由亞洲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15/18164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