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 史海鉤沉 > 正文

著名翻譯家王賢才教授傳奇

作者:

面對這部百科全書的內科學,翻譯起來,困難重重。遇到「攔路虎」,他就查找資料。奈何與世隔絕多年,不少內容他第一次遇到。書上有「CT」的一段不到百字,輾轉拜師請教,用了一個月的時間才譯出來。好在,那些到他這裡看病住院的「反革命」罪犯中,好幾位都是他的翻譯「顧問」,都可隨時為他解疑釋惑。就這樣,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到1975年9月,整整用了三年時間,他終於完成了第13版《希氏內科學》全書共340萬字的翻譯。他記得,寫完最後一個字時,夜已經很深了,看著那堆起來足足有一米多高的手稿,全身輕鬆,很快就沉睡了。

短短三年,世界上要幾十、上百人集體攀登的《希氏內科學》的高峰,被關在鐵窗里的中國的一個犯人率先登臨了!這是人類翻譯史上的奇蹟!世界監獄史上的奇聞

1975年秋,蒼茫的中國大地似乎又呈現了一縷生機。鄧小平復出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對各行各業進行大力整頓。王賢才的生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太原監獄接到內蒙古法院的一紙改判通知:經過複查,認為對王賢才量刑過重,現決定改判8年,立即釋放。時為1975年9月27日。這一特大喜訊,使他驚喜得半天說不出話來。他要立即回到九江,回到母親的身邊。又是監獄政委李恆文,這位正氣凜然的老幹部出來了,他勸告王賢才:「你的問題應該是平反,而不是改判,要知道改判還是『勞改釋放犯』。國慶以後我們馬上派人去內蒙為你爭取一下。」但結果令人非常失望,內蒙方面答覆,王賢才歷史上就是個右派嘛,不能平反。太原監獄能做的都做了,臨走還特別照顧,發給他了最高數額100元的生活補助費,派了一位幹部送他回九江,以協助在當地辦理有關事宜。

8年的鐵窗生涯結束了,王賢才帶著自己唯一的寶貴財富——分裝在三個紙箱裡340萬字的《希氏內科學》譯稿離開太原。他身上穿的仍是一身勞改服,上身是灰色平布沒有領口的褂子;下身是灰色平布的中式褲子;褲帶是一根舊繃帶;腳上是黑色圓口布鞋,因為他不忍心讓生活已很艱難的母親再為他支付一筆郵寄包裹的費用。回到家,果不出所料,母親這些年為了餬口,幾乎把家當全部賣空了,後來就給人帶孩子,唯獨原封不動地保留了兒子的房間和用具,用以寄託他對兒子的滿腔思念和情愛。

在九江,王賢才在近郊的國棉二廠職工醫院找了個不在指標的臨時工位置。月工資34.5元,不享受公費醫療,也沒有勞保福利,除了3元乘車月票,剩下的31.5元就是母子二人的生活費,生活相當拮据。就這樣,他還是覺得滿足了。半世漂泊,總算回來了,母子團聚,也算有了個家。在這裡不會遇到某些人「警惕」的眼睛和鄙視的目光。

不久,《希氏內科學》第14版問世了,字數由原來的340萬增另到430萬;他又在自己的「窩」里開始對照新版校訂和補譯。九江的夏天是炎熱的,室溫經常在37℃以上。寫字時手臂上的汗水會把稿紙濕透,他就用干毛巾把手臂纏起來。為了防止蚊蟲叮咬,就找兩隻水桶,盛上涼水,把腳泡進水裡。在他這樣工作的時候,老媽總是坐在身後,用一把大蒲扇給他慢慢地扇著。這位沒什麼文化的老人,雖不知道兒子工作的意義,眼前的寧靜氛圍,也使她自慰自足了。

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了。

1977年,王賢才冒昧地給當時的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黃家駟寫了封信,將自己譯完了第13版《希氏內科學》的情況簡單地作了匯報。信寄出不久,就收到黃教授用掛號寄來的親筆覆信,肯定了這部書的價值,讚揚了他獨自一人譯出這部巨著的鍥而不捨的精神,並建議立即與出版社聯繫出版。並以他這封信作為推薦。王賢才凝視著這封充滿鼓勵之情的遠方來信,再三思忖,沒有立即與出版社聯繫。他知道,雖然打倒了「四人幫」,但乍暖還寒,「階級鬥爭」的弦還是繃得很緊的。書出不了不要緊,可不能連累黃家駟教授,叫人指責他沒有階級鬥爭觀念,給我這樣的人寫推薦信。

這個預料不幸而言中。這一年,王賢才這個曾被極左路線整得妻離子散、備受折磨的人,又成了「與林彪、四人幫有牽連的人」,「罪名」。很明顯,國棉二廠的清查運動需要一個「靶子」,不然怎麼把群眾發動起來呢?王賢才這個戴過「右派」帽,又說過「反動話」的「老運動員」,自然又是首選人物,被關進「牛棚」、批鬥了半年時間。他成天在小屋裡搜腸刮肚地寫「檢討」,實在搜不出什麼「問題」,索性構思起小說來,把每天打掃衛生時揀來的表格之類的廢紙反過來湊合用,半年時間竟寫出了一部帶有個人色彩的小說《命運》和一部反映十年浩劫期間知識分子苦難的電影劇本。也許是因為遭到嚴重的精神和身體打擊,也許是用眼過度,也許是……一天,王賢才突然發現左眼看東西一片模糊、且呈現紅色。糟了,這是眼底出血。他馬上讓看管他的人去找書記,請求出去治療,或者暫時不干體力活,躺在床上休息幾天。得到的回答是無情的:「你休想用眼睛問題來嚇唬人!」結果,左眼基本上給「報銷」了。

王賢才蒙受了半年多的不白之冤,從「牛棚」里放他出來的時候,一位領導反而很氣勢地告訴他:「廠里決定對你從寬處理,給你記個大過。王賢才抗議了:我一沒有反黨,二沒有出醫療事故,歷史問題沒有隱瞞,我究竟犯了什麼錯誤?再說,一個臨時工,連檔案都沒有,「大過」記到哪裡去呢?書記被問得支支吾吾,最後是不了了之。

1979年初,九江市有關部門按照中央文件精神,要給王賢才改正「錯劃」的「右派」,正式安排工作。一查,沒有任何證明王賢才是「右派」的材料,這可讓組織上和他都為難了。當時戴右派帽子的時候就「欲加之罪,何患無辭」,更沒有辦理什麼手續,糊裡糊塗的給戴上了右派帽子。為了儘快解決問題,王賢才翻箱倒櫃,好不容易找到一份12年徒刑的《判決書》,上面提到一句:「王賢才過去是右派」。有關部門經過研究,認為這是法律文件,可以作數,就把他安排到九江市第二人民醫院工作。

這年9月,他和中學教師曾漢英結婚。有了正式工作,又有了溫暖的新家庭,王賢才又感到十分滿足了。這位長期被人踩在腳下任人辱罵的「另冊」人,以其水平和能力,以其工作精神,在自己的故鄉九江,逐步成了一些人心中崇拜的偶像。全市的科技工作者紛紛擁向工人文化宮,去傾聽王賢才關於科技外語和國外醫學動態的長期講座,全市的醫務工作者,爭先恐後的要求參加王賢才主持的醫學業務學習班。他負責的醫療工作做得出類拔萃,受到病人及家屬讚揚。1980年,醫院開始搞技術職稱評定,王賢才負責為二醫和全市衛生系統的醫師講輔導課,九江市有一次考核主治醫師的試題是他出的,卷子是他評的,論水平論實績,王賢才都是一流的。

而當他提出參加職稱評定考核的時候,醫院的總支書記竟然說「不」,他說:「現在只是按照中央文件精神給了你一個工作,你算不上正式醫生。要參加考核,只有等到正式平反之後,看到你原單位的平反文件再說,」他又提出按照50年代大學畢業生的學歷套改的請求,也被一口拒絕。直到這時候,王賢才才痛切地感到自己原來對平反抱無所謂的態度是大錯了。他立即向領導提出,要到內蒙去落實政策。經過一波三折,總算又回到讓他刻骨銘心的呼和浩特。單位的同志告訴他,他的「右派」問題早「改正」了,只是他們不知道他「改造」到哪裡去了,沒法通知。接著,內蒙古高級人民法院也作出為他平反的決定,並責成原單位作好善後工作。原單位據此作出了「恢復原職(醫師)、原薪、補發全部工資、連續計算年資」的決定,並在內蒙順利通過了副主任醫師的考試和考核。

是天助也是人助。王賢才在呼和浩特落實政策期間,為了替一位朋友聯繫一部書稿的出版問題,他走進內蒙古人民出版社科技編輯室,見到了當時的副主任徐誠同志,交談中,王賢才提及《希氏內科學》譯稿的事,徐誠眼睛一亮,胸有成竹地立即回答:「這部書好,搞完了,整理好,給我們寄來!」雖是大學生物系畢業的徐誠,對醫學並不外行,這部醫學巨著早已與他神交久矣。經過進一步調查論證之後,1980年11月10日,徐誠代表內蒙古人民出版社與王賢才簽定合同,決定分十冊出版,三年出齊。看來,像是緣份,事實則確切地說明,是共同的理想把這兩個對事業有執著追求的人緊緊地聯在了一起。從此,他們一起跨上了出版巨譯《希氏內科學》的漫長而嚴峻的征途。

徐誠是一個有戰略頭腦的編輯,他看準了的事,千難萬難也要辦成。為此,他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王賢才這邊,由於看到自己幾十年的願望有了實現的可能,既感動,又興奮。回到九江,他把按第14版補譯的第13版《希氏內科學》譯稿,陸續寄往內蒙,徐誠很快把譯稿發到印刷廠。這時,王賢才忽然發現,國外又出版了第15版。這個新版本較之過去的版本,內容更充實、更完整,更能反映醫學發展的新成果,總字數已達到470萬字。他反覆考慮,如按原譯稿出版,可以輕輕鬆鬆,也符合合同要求。但我不能這樣做,我要把最新最好的版本奉獻給祖國,一切重新開始——按第15版重譯全書,他的想法得到了出版社的同意和高度讚賞。

王賢才開始了沒日沒夜的又一輪艱苦的攀登。萬萬沒有想到,命運又從另一個角度來考驗他。「視網膜脫離」的嚴重眼疾突然降臨了,只好中斷工作去上海手術,所幸手術成功,免於失明。可醫生規定,出院後繼續點藥散瞳,半年不能看書,否則,很有可能復發。妻子曾漢英為他找了幾樣用腦不用眼的家務活,以排遣他心中的苦悶。手術4個月以後,視力稍有恢復,他便背著妻子悄悄開始翻譯工作了。一次,被妻子偶然發現了。她流著淚水勸說丈夫:「我不是自私。你看不見了,我能照顧你,侍候你,可你自己能過得了那樣的日子麼?你是不到黃河不死心啊!」不知怎麼的,王賢才卻興奮起來,對妻子說:「到了黃河也不要死心,一定要想辦法過去。」眼疾給了他壓力,也給了他緊迫感,他把一切可用的時間都用上了。他沒有任何節假日,沒有看過小說、電視劇,每天天不亮就起來工作,吃早飯時乘機聽聽廣播和新聞,習慣了的午睡也作為「奢侈品」戒掉了,7點鐘吃晚飯時,一邊吃飯一邊看新聞聯播,飯後一直工作到深夜。本來,手術後他應該享受半年的病假,但二醫的那位書記不斷地刁難他,硬是不給他假期,不久,他被列為「編外」,扣發工資,夫婦兩人月工資不足百元,生活之窘迫可想而知。王賢才無奈,只好寫信向徐誠求助,希望預支點稿費。幸好內蒙寄來的500元稿費,及時補貼了他們一家三口(兒子已出世)的生活。「壞事變好事」,「編外」給了他更多的譯書時間。

1983年8月20日,《光明日報》頭版頭條報導了《希氏內科學》(第一分冊)出版的消息;同一天,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在「新聞和報紙摘要」中向全國三次播放了這條消息;之後不久,《人民日報》、《中國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媒體,向國內外介紹了王賢才百折不撓的精神和無私奉獻的崇高品質。國外237位學者編著的這部470萬字全書式醫學巨著,由中國的一位醫生獨自譯出,這一奇人奇事引起國際範圍的關注,國外一家傳媒驚呼王賢才為「中國的出土文物」,《希氏內科學》第15版首席總主編、國際著名醫學家畢森博士和出版該書的美國德斯出版公司董事長漢萊先生分別寫信給王賢才表示祝賀。

《希氏內科學》(第15版)於1984年底全部譯成,1986年4月全部出齊;當年秋天在首都北京舉行了首發式,領導及專家吳階平、陳敏章、顧英奇、黃樹則等出席剪彩,王賢才左胸掛著一朵大紅花,微笑著為讀者簽名。

為了這位堅才、奇才的命運,中央、江西省、九江市的有關領導和醫學界的多位知名人士都為之勞神、費力。他終於苦盡甜來,得到了應有的肯定:

國家級專家,全國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家;

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常委;

九三學社中央委員,江西省九三學社副主任;

江西省監察諮詢工作委員會副主委;

中國譯協理事,江西省譯協會長;

主任醫師,青島醫學院名譽教授……

他身兼二十多個職務,工資連調五級,早已從九江調到南昌,原任《江西醫藥》主編,1994年,江西省有關領導為了保證他的譯著時間,給他在江西省文史研究館掛了一個副館長職務,他可以完全自由地在十分寬敞的家中,或譯或著著,或與妻兒共享天倫之樂。

王賢才這個在事業上永不滿足的人,從沒有停止過。他的信條是:天才就是勤奮。大部頭的《英中醫學辭海》、《簡明希氏內科學》、《臨床藥物大典》……又在這幾年相繼問世了。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往亊微痕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021/18189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