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外媒看中國 > 正文

吳介民:「以商業模式做統戰」是中國對外施展影響力的共通策略

作者:

台灣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出版編輯新書《銳實力製造機》(美國之音記者陳筠攝)

長期研究中國影響力、並在2009年首度提出「中國因素」概念的台灣中央研究院社會所研究員吳介民,最近出版一本編輯新書《銳實力製造機》,論述中國對外施展影響力具有「以商業模式做統戰」的策略共通性,意即以海外華僑社群作為切入點,建立起第一層在地協力網絡,組織親中勢力並給予經濟利益,進而運用政治代理人去影響當地政府決策。

他表示,台灣雖然對「中國因素」已產生一定程度的抵抗力,但中國影響力也會「再進化」,台灣與世界民主國家必需做出萬全準備以正面對抗中共的滲透。

美國智庫國家民主基金會在2017年底提出了「銳實力」的概念,一時成為分析中俄等國影響力操作的主流。相對於軍事上的「硬實力」和文化層面的「軟實力」,「銳實力」指的是針對特定國家發動分化、滲透,以利刃般的手法達到在境外壓制言論、擴張勢力,以及操控意識形態等目的。

吳介民表示,事實上,台灣和香港早在「銳實力」一詞出現之前,就已經深受中國滲透與侵擾,不同的是,台港和世界其他國家有一個根本的差異,就是中國對其他國家並不宣稱擁有主權,即使南海主權爭議的本質也和中國對台宣稱擁有主權不同,所以中國對台港地區的影響力操作更是肆無忌憚。然而,中國對外施展影響力的操作方式卻具有共通性,吳介民將之界定為「以商業模式做統戰」的策略。

三種模式五個領域

他表示,該策略的實施包括三種操作模式,意即外部強制、內部滲透與侵蝕邊界,以及五個議題領域(選舉、媒體、觀光旅遊、宗教和影視娛樂業)的控制機制。台灣與香港就像是「礦坑裡的金絲雀」(偵測危險氣體,具有早期預警的意味),向世界預警著中國各種干涉的劇碼,台港個案既可供給世界作為借鑑,也可幫助世界解析中國影響力在全球的運作。

吳介民以台灣為例指出,所謂外部強制力包括軍事恫嚇、外交阻撓,或是象徵主權作戰,目的都是要否認台灣的國家條件。前段時間,北京要求跨國企業,從旅館、時尚品牌到航空公司等都要更改其網站上提及台灣的方式,要求它們在國家選單中不能列入台灣,幾乎所有的公司都照辦了,這說明最新一輪以施壓私有企業作為象徵主權作戰的武器非常有效。而這類型的控制通常需要第三方合作,許多人出於利害盤算選擇了對中國叩頭。

吳介民說,中國第二種操作模式是內部滲透,通過跨海峽政商網絡在台灣扶植中共的協力者,再透過在地鑲嵌的協力代理人來達成其政治目標。此時,「以商業模式做統戰」仍是主軸,政治人物、巨商富賈甚至佛教大師都前往北京朝聖,演藝圈、地方黨政機構和宮廟頭人也紛紛踏上前往中國的淘金旅程。這些知名人士成為中國遊說團體的常備軍,為「中國機會」搖旗吶喊。

第三種模式是侵蝕邊界。吳介民說,比如中共機艦近來時常跨越海峽中線,雖然海峽中線不具國際法效力,但它一直是台灣實質上的防衛線,但現在被侵蝕了;又如認同邊界,中共利用影視明星去表達「我是中國人、我為祖國祝福」,並對支持台灣的影視歌星獵巫;另有一種是侵蝕法律邊界,將台灣在海外涉嫌電信詐騙的嫌犯移送到中國審判,這就是侵蝕台灣的法律管轄權等。

以商業模式做統戰

吳介民表示,中國影響力這一系列操作下來,北京在台灣的勢力範圍從經濟、社會、到政治幾乎無孔不入,選舉成了北京透過經濟槓桿發揮影響力的場域之一。

他強調,2000年是一個轉捩點,中共改變1996年通過飛彈試射的硬手段,在台灣對中國的貿易依存度不斷攀升下,改用兩岸綿密經貿關係背後的人脈關係,建構「跨海峽政商網絡」,再利用這個網絡切入台灣內部,培植「在地協力者」。當年北京與台灣在地協力者共同創出的「九二共識」一詞,成為之後台商和政治人物獲得中共認可和給予特殊待遇的通關密語。

「但中共真正利用『以商業模式做統戰』所能找到最早直接介入台灣選舉的個案是在2004年。」吳介民說。

他表示,2004年總統選舉期間, 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接見各地台商協會會長,表示「大陸不支持台獨的立場」,試圖影響台商不要支持「台獨」候選人。當時,還有多個台商協會在中國組織「選舉對策事務所」,為藍營候選人拉票;並有台商協會幹部組織「兩岸愛與和平返鄉行動」,協助購買打折團體機票。

吳介民說,到了2012年總統選舉時,中共利用幾十個在兩岸具有經濟利益的知名大台商挺「九二共識」,根據他中國因素模型的量化調查研究,發現「九二共識」確實影響了一部分的台灣經濟選民,讓他們決定把票投給馬英九

吳介民說:「2012年那一次台灣的總統大選,中國利用台商大規模地在選前一個月鼓吹九二共識,對北京來說非常成功地影響力操作,那是最有名的個案。」

海外華僑社群作為接觸點

吳介民表示,中國對其他國家施展影響力的手法也是如出一轍,澳大利亞就是一個例子。澳大利亞過去十多年在出口貿易上,包括農產品與礦產等,都非常單方面地依賴中國市場,高等教育也是,「這個依賴讓北京獲得了經濟抵制的槓桿,並試圖影響澳大利亞的政策」。

吳介民表示,中國在海外通常都以華僑社群作為首要接觸點,利用「血緣」關係與海外華人社群建立連結,並透過文化親近性搭建了交換網絡,並從中找出哪些人可能成為協力者。通常,中國利用僑社的報紙媒體當作影響輿論的突破口,並逐漸滲透到其他媒體集團。澳大利亞在2016年發現中國移民與中國近年投資的一些公司,在政治獻金和媒體操作上對中國宣傳扮演重要角色,這個發現對西方國家敲響了警鐘,之後澳大利亞也迅速通過法律堵住漏洞。

吳介民說,對絕大多數的台灣人而言,「祖國」兩字意味著中國試圖消解、吸納台灣人的政治認同,但海外華僑不這樣認知他們與北京的關係,澳大利亞華裔所熟悉的「祖國」論述,並不使其感受「要他們作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威脅。這個差異非常關鍵,因為中國無意併吞這些華僑居住的領土,所以當中國一開始利用文化、教育交流在華裔社群展開影響力攻勢時,比如孔子學院,西方社會都沒有意會到北京的意圖。當他們發現中國影響力已經無所不在時,已經很難化解這些盤根錯節的網絡作用。

吳介民說:「所以你會發現說它(中國)在澳洲施展影響力的方式跟它基本的邏輯,會跟他對香港對台灣其實背後的邏輯是一樣的,先利用僑社(香港和台灣可視為一個」大僑社「),這是一個可以進入當地社會的一個語言文化的橋樑,那再來它背後就利用商業動機或者政治人物的經濟利益的東西,就這樣切進來,對台灣是這樣,香港早就這樣,對澳洲也是,其他國家也是。」

反作用力

但中國因素、中國影響力也並非所向無敵,它也招來了反作用力。在吳介民的社會調查研究里可以發現,「中國因素」在台灣的效應於2016年總統選舉期間迅速消退,「相對支持率」極為明顯地從2012年的7.10大幅縮小到2016年的1.96。與其他變項相比,「九二共識」不再扮演關鍵角色。

吳介民分析,這是因為2008到2016年國民黨執政期間,執行了很多快速偏向中國的政策,引起很多台灣年輕人的焦慮、不滿與抗議,所以2012年有反媒體壟斷運動,反的就是背後有中資疑慮的「中國因素」;之後國共在2013年簽訂服貿協議,最後演變成2014年太陽花占領立法院運動,一舉揭穿了國共合作平台背後的利益關係,「國共合作平台可以說就是被台灣青年世代的抗中力量掀掉的」。在此之後,台灣年輕人抗中力量興起,國共合作事實上已經陷入停頓或困難的局面,他們一起合推的「九二共識」自然也失去了說服力。

不過,吳介民提醒,中國的銳實力是會「進化」的,當台灣鍛鍊出一個新的抵抗方式,中國也會再進化,會用新的方式攻擊台灣與其目標國,所以到了2018年,中國對台灣傷害最大的已不是「九二共識」,而是「虛假資訊作戰」。

他表示,2018年日本關西機場事件,就是從中國的內容農場網站開始,虛構了一套「中國可以派車將旅客從機場接出來,而台灣政府沒有這個能力」的子虛烏有的故事,通過跨境的雲端操作,搭配台灣的在地協力媒體與一些個人在網絡聊天室PTT上的發言宣傳,釀成重大政治危機,最後造成台灣駐日外交官自殺的悲劇,導致對執政的民進黨的支持度危機,造成2018年地方選舉大敗。

中國影響力會進化

吳介民說:「所以這是一系列的事件,你回頭看這個事件序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發現說,其實中國已經進化出一種新的影響台灣政治的模式,就是虛假資訊作戰。」

吳介民說,這又是一次中國銳實力的成功操作,但之後2021年的「疫苗之亂」並沒有得逞,主要是因為台灣社會、特別是公民社會與政府也都學到了經驗,知道該如何及早因應中共的虛假資訊作戰,所以可以產生抵抗力。

他說,中共從2000年之後,對台灣就慢慢地從直接的軍事威脅轉變成迂迴間接的影響力操作,但今年八月又以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來訪當作藉口,秀出硬實力進行圍台軍演,這也可以看出,中共銳實力的操作在台灣已經圖窮匕見、使不上力了,所以才要回到直接軍事威脅的老路,但之後的影響力操作會進化出哪些新手段,仍應密切觀察。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美國之音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3/1833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