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動態 > 正文

未普:談美國對華戰略大辯論

作者:
我對這場大辯論的看法是,第一,在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邏輯之間,我認為,現實主義邏輯可能更能解釋現在的美中關係和中國的行為。其次,伊肯伯里批評米爾斯海默的現實主義邏輯是反事實推理,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他譏諷現實主義者們在1992年看花了眼,認為德國和日本可能是美國的潛在競爭,而中國不是。再有,中國清華大學教授孫哲認為,米爾斯海默將中國視作想挑戰美國的區域霸權是錯誤的,中國只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守成大國,是個被美國霸凌的受害者。說中國只想維持現狀,也許是他孫教授自己的心願。

《外交事務》雜誌(Foreign Affairs)2022年3-4月號刊文「中國是美國親手打造的對手?美國對華政策大辯論」。文中,美國學者伊肯伯里、黎安友、董雲裳和中國學者孫哲針對米爾斯海默去年11月刊於《外交事務》上的「中美不可避免的競爭」,進行了激烈的辯論。同時讀這兩篇文章,相信對了解和理解美國政府對華戰略思維及其轉變,會有幫助。

現實主義邏輯大師、芝加哥大學政治學系教授米爾斯海默認為,中美之間的競爭是不可避免的。中美對世界秩序的願景抱有截然相反的看法,都把對方看作是霸權的競爭對手,都遵循現實主義的邏輯行事。在他看來,美國對華接觸戰略是美國外交政策最嚴重的災難之一,華盛頓本應該設法遲滯中國的成長,不僅要推遲中國成為大國的那一天,還要確保它永遠不會成為美國的對等競爭者。但是美國外交政策制定者過於迷戀對華接觸。在這種對華接觸思維的指導下,美國加速製造了一個自己的競爭者。如果一開始美國就採取遏制而不是接觸的戰略,應該能成功地阻止或遲滯中國威脅的出現。

但是,自由主義國際秩序學者、普林斯頓大學政治學系教授伊肯伯里(G. John Ikenberry)非常不同意米爾斯海默用現實主義邏輯分析美中關係。他認為,米爾斯海默的現實主義邏輯是一種反事實推理(counterfactual,指對過去已經發生的事實進行否定而重新表述,以建構一種可能性假設的思維活動)。在他看來,對華接觸戰略帶來的收益遠大於成本,而米爾斯海默忽視了這一戰略事實,他問,中國到底構成了多大的威脅,美國要採取如此非自由主義的現實政治做法?

在伊肯伯里看來,米爾斯海默運用反事實推理的問題還在於,遏制中國需要願意合作的盟友和夥伴,然而這些國家可能會認為中國沒有對它們構成同等程度的威脅而不願合作。認為美國政府會維持長達數十年的遏制戰略,充其量是一種空想。米爾斯海默長期以來對自由民主國家清醒地追求其長期國家利益的能力深表疑慮。然而在他所寫的文章中,他卻認為這樣一種謹慎而連貫的遏制大戰略不僅是可能的,而且可以持續幾代人。

伊肯伯里還批評現實主義者們在冷戰後並沒有準確地預測到,誰是美國的最大潛在競爭對手。例如,1992年美國國防部長切尼(Dick Cheney)的顧問撰寫並透露給媒體一份典型的現實主義報告,認為美國在新時代的使命是確保在歐洲或亞洲不出現作為潛在超級大國的競爭者。但這份報告認為潛在超級大國競爭者和對美國領導地位帶來潛在挑戰的國家,可能是德國和日本,而非中國。

我對這場大辯論的看法是,第一,在自由主義和現實主義邏輯之間,我認為,現實主義邏輯可能更能解釋現在的美中關係和中國的行為。譬如,它解釋了中國為何不會和平崛起,美中之間的對抗為何不可避免?哥倫比亞大學黎安友教授指出,米爾斯海默從各方面評估中國對美國利益構成的威脅是正確的,中國威脅不可低估。米爾斯海默的現實主義理論解釋了為什麼中國大陸不會對台灣失去興趣,為什麼中國必須阻止台灣獨立。現在有跡象顯示,美國政府的對華戰略似乎正在按照現實主義邏輯行事。

其次,伊肯伯里批評米爾斯海默的現實主義邏輯是反事實推理,他自己又何嘗不是?他譏諷現實主義者們在1992年看花了眼,認為德國和日本可能是美國的潛在競爭,而中國不是。這是不是也是一種反事實推理呢?1992年高瞻遠矚的西方智者們,有誰看出那時還在經濟增長中苦苦掙扎的中國,會在18年後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30年後儼然成為威脅美國霸權的第一號競爭敵手?當時的中國奉行鄧小平的「韜光養晦」,既沒有顯示出野心也不具備實際能力要在國際舞台上軋上一腳。在那種情況下,現實主義者們焉能不看花眼?!

再有,中國清華大學教授孫哲認為,米爾斯海默將中國視作想挑戰美國的區域霸權是錯誤的,中國只是一個維持現狀的守成大國,是個被美國霸凌的受害者。說中國只想維持現狀,也許是他孫教授自己的心願,但顯然不符合習近平的全球企圖。

(以上評論純屬作者個人觀點,並不代表本台立場。)

責任編輯: 江一  來源:RFA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125/183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