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 > 驚人之語 > 正文

熱帖:是時候重新評價美國的抗疫經驗了

在家貓冬,媳婦突然跟我說,《阿凡達2》IMAX場的預訂居然這麼高。說著她把手機亮給我看,只見一張電影院訂座界面的截圖,上面一片滿座紅。

我連忙打蛇隨棍上:咱倆也去看啊?

媳婦大怒:「你是不是虎?一部電影三個多小時,大家圈在一個屋裡同呼吸共命運,這和坐飛機有啥區別?」

媳婦代表了很多人的態度,畢竟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虎。

隨著防疫「新十條」的出台,國內各地朝著全面放開又邁出了一步。然而當核酸點撤除,公共場所開放之後,很多人發現自己並不知道怎麼當這個「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

人們的反應更像是得了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藥店裡的連花清瘟和布洛芬被一掃而空,試劑盒也成了搶手貨,甚至有人購買了血氧儀。

上班的人滿大街尋找核酸檢測點,有些家長們想著編藉口不讓孩子上學。網上流傳著一條神評論:「搞了三年,疫情終於開始了。」

01

在這裡,你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

突然間地放開,讓人們感到茫然和焦慮。此時此刻,我們該採取怎樣的態度?這是每個人都關心的問題。對於這一點我很同意作家維舟的看法:不必恐懼,但要敬畏。

我對這八個字的理解是,首先我們要認識到開放是大趨勢,這不是應不應該開放的問題,而是不得不開放的問題,我們必須面對。

其次,開放不等於放飛,我們要保護好自己和家人,浪潮襲來的時候,儘量別把頭伸出水面。

如何在一個與疫情共存的社會自處,我對此有那麼一點切身體會。2020年,就在美國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我剛好生活在疫情重災區紐約。

以下事件,發生在2020年4月到7月的紐約。

疫情剛剛暴發的時候,美國人也不敢造次,所有公共場所全部關閉。整個4月,我們都躲在家裡,靠著叫外賣為生。大約到了5月,我不得不出門逛逛超市,沒辦法,叫外賣太貴了。

也別說美國人不怕死,當時整個街上人丁寥落車馬稀,就問你見過空無一人的紐約中央車站嗎?

然而美國政府對老百姓的管控也僅止於把公共場所關閉,你想出門沒人有權力阻攔。

家附近的超市照常開業,地上畫著線,旁邊立著牌子,提醒你保持社交距離。保全站在門口,出口出去幾個顧客,他就放進去幾個顧客,保證超市裡顧客的人數足夠少。超市裡給顧客規劃出行動路線,你沿著路線走,就可以避免與其他顧客迎面相遇。

很嚴格是吧?但架不住有很多人就是不戴口罩。也許是買不到,也許就是不想帶。

確診人數幾萬幾萬地往上長,你沒法不害怕,然而你又沒法不出門,所以只能把自己武裝起來。在這裡,你只能自己對自己負責。

我們出門一定戴口罩,手上還要戴一次性手套,包里還要揣上消毒噴霧,就差戴護目鏡了。如今翻看我們那段時間拍的照片,都戴著藍手套,也算是疫情留給我們的時代印記。

去超市買菜,我們會用兩個紙袋套在一起(電視劇)裝食物,這相當於給食物也戴了套。因為坐公共汽車的時候,你會把紙袋放在地上或是座位上,這就和外界產生了接觸。

順便說一句,為了公共交通司機的安全,公共汽車的前半部分被封死,確保公共交通司機和乘客不發生接觸。可公共汽車刷卡交錢的地方就在司機旁邊,所以沒辦法,紐約的公共汽車就免費了。

那段時間,出遠門只能選擇坐公共汽車,地鐵是萬萬不敢坐了。從疫情暴發到我們離開美國,再沒坐過一次地鐵。

把食物買回家,我們首先在門外把套在外面的紙袋扔掉。裡面的紙袋沒有接觸外界,所以是乾淨的。

手套自然也要摘下來扔掉。鞋就丟在門外,出門穿的衣服掛在門口,噴上酒精,等待著下一次出門。一般來說,我們一次會買足一周的食物,然後閉門瑟瑟發抖。

02

美國人的心怎麼這麼大?

雖然我們謹小慎微地保護著自己,可架不住美國人越來越按捺不住寂寞。到了6月份,老美曬太陽的心蠢蠢欲動。電視裡,邁阿密海灘上早已人頭攢動,中央公園的草坪上也趴滿了人,在陽光下炙烤。

就這樣捱到7月份,我們聽到了一個讓人又愛又怕的消息,紐約全面復工,飯店恢復堂食。

如今國內全面開放,但很多人反饋說飯店的生意反而不好了。過去社會面清零的時候,人們還有安全感,願意去飯店吃飯。如今徹底放開,反倒讓人失去了安全感。

然而當時的美國人不這樣,隨著開放堂食,紐約的餐館瞬間爆滿。那時候還不讓在飯店裡吃飯,要把桌子擺到街上。結果大街上烏壓壓全是人。

有一點可以肯定,大多數美國人從未把病毒看作是最重要的事,他們也不會因為病毒肆虐而放棄自己的自由。更別說那些需要出門養家餬口的人。

美國的各級政府也沒有權力把人們圈在家裡,相應地,政府也無法對防疫這件事徹底盡責。這是一種自我管理的傳統,人們不會因為發生重大事件就徹底讓渡權利,但這也要求人們要自己對自己負責。

所以當社會開放之後,你見不到那種特別茫然和焦慮的狀態,反而能感受到人們想要擁抱生活的熱情。這或許會讓人感覺很愚蠢,但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很強大。敢於獨自面對風險,不怨天尤人。這正是被過度保護的人們所欠缺的東西。

最終,我們逃離了紐約。在回來的飛機上,我看到很多人把自己包裹得像大白一樣,他們甚至一路上不吃不喝。一種安全感油然而生,這才是我熟悉的人和事,我摘掉口罩,在飛機上放肆地呼吸。

03

安全並不是我們唯一的需求

如今,我們也面臨著開放的局面,但我相信,以我們的國民性格,選擇保守謹慎的居多。這無所謂對錯,只是人生活在不同的環境裡習得的不同活法。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安全並不是我們唯一的需求。

十九世紀的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寫過一本書叫做《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裡面提出一個很重要的道理:世界的運轉是錯綜複雜的,我們不能只關注看得見的部分,而忽略看不見的部分。

所以當我們把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疫情上面時,我們視線之外的人們可能正在承受著莫大生存壓力,可能遭遇著本不必要的次生災害。而如今貌似突如其來的放開,實則是那壓力承受不住的結果。

人活在世上,活的就是一個概率,這就像開車,速度太快會有危險,可速度太慢固然安全卻全無效率。所以我們要在效率和安全中找到一個平衡,去承受必要的風險。

如今,這風險來了,而我們則需要對自己負責。不要恐懼,因為我們無法回頭,但要敬畏,相信科學,保護自己,拉開與風險的距離。

責任編輯: 李廣松  來源:冰川思享號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1/18406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