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鮮事 > 萬花筒 > 正文

4種氣死人的安慰方式,很多人都在用

作者:
安慰,和別的溝通情景一樣——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

你是否有過這種經歷:

本來挺不開心的,渴望得到別人的關心和安慰;

可被對方安慰過後,自己反而變得更不開心了。

越「安慰」,越崩潰

這天,阿秋因為工作表現不好,被領導罵了。

下班後,她越想越鬱悶:

我都這麼用心了,為什麼領導就看不到呢?

同事小張也做得很不好啊,憑什麼只說我?

難道就因為我脾氣太好,故意拿我來開涮?

回到家,阿秋和丈夫說起這事,希望能得到點安慰。

沒想到,丈夫一上來就說:

「你把注意力都放在這些事上,肯定會不開心啊!別想那麼多了,咱們一起看世界盃,忘記這些破事就好啦!」

阿秋氣不打一處來,覺得丈夫在敷衍:

「我都受委屈了,你不會安慰一下嗎?」

丈夫見狀,連忙湊過來,開始了一通分析:

「這事你就沒必要難過了,我早跟你說過,對工作別太較真,偶爾受點委屈很正常。上次我陪客戶吃飯,因為說錯話被罵了一頓,還得當眾道歉……我有說苦喊累嗎?」

聽到這,阿秋一下把對方推開,留下一句「算了,不用你安慰了」,轉身回到臥室。

但此刻,她心情更煩躁了。

於是打電話給媽媽,說了工作上的事,又順帶吐槽了丈夫不懂安慰人,幾句話能把人拱火到高血壓

等阿秋說得差不多,媽媽也開始語重心長地「安慰」起來:

「秋呀,你要學會放下。有句話說得好,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何必呢?人一輩子,就是要去歷練自己不生氣的本領呀……」

幾句話功夫,媽媽就進入了禪師模式。

阿秋只好連忙打斷:

「行行行,媽時間不早了,早點休息吧。」

掛完電話,阿秋整個人癱在床上,感覺胸口像是被什麼東西堵住,心情更鬱悶了。

其實,無論丈夫還是媽媽講的話,每句單獨拎出來,她都覺得有一定的道理,可為什麼還是如此難受呢?

因為,這些話看似在安慰,但實質上,都沒有起到安慰的效果。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遇到過和阿秋相似的經歷。

儘管丈夫和媽媽是出於好意,但他們所採用的,恰好是人們常用的4種錯誤安慰方式:

明明是出於好心安慰對方,但往往起到了反效果,讓被安慰的一方變得更加痛苦。

4種無效安慰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來看一下,這4種無效安慰,會給人帶來怎樣的影響。

1、轉移注意力。

阿秋原本最關心的,是當天的工作遭遇。

但丈夫卻讓她把注意力放在開心的事情上,邀請她一起看世界盃。

這種突如其來的轉移話題,只會讓阿秋感覺到,對方根本不關心自己遭遇了什麼,只是在敷衍自己。

所以阿秋感到更生氣了。

2、比慘。

當阿秋正處於痛苦中時,丈夫卻分享自己工作中挫敗的經歷,試圖想告訴阿秋:

看,我比你更慘,也沒說什麼,所以你不應該難過。

這一對比,就顯得阿秋的情緒變成了矯情。

這就相當於在阿秋的痛苦上,又增添了一層羞恥感,難受也加倍了。

3、分析建議。

面對阿秋的傾訴,丈夫和媽媽會直接給建議,比如勸她:別太較真、要學會放下等。

然而,在阿秋感受里,這都是冷冰冰的評判,仿佛都在強調:

你錯得有多厲害,你的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

4、正能量雞湯

媽媽給阿秋講大道理,把話題升華到人生的覺悟。

這些充滿智慧的話語,背後其實是情感的脫節。

這給阿秋的感受是,媽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裡,沒有真正去聆聽自己的心情。

也因此,丈夫和媽媽的好心安慰,讓阿秋越來越難受,恨不得趕緊結束話題。

而在這背後,還有一個深層原因——這4種安慰方式,本質上都是在阻隔情緒

當一個人需要安慰,意味著正處於痛苦的情緒中,需要通過表達去釋放出來。

而阻隔情緒,則是在說服對方這些情緒是不對的、糟糕的。

這只是讓對方把情緒強行壓下去,不僅無法讓人變好,甚至還增添了一層不被理解的痛苦

所以,阿秋才會感到「胸口像被堵住」一般。

很多時候,人渴望安慰,本質上是渴望獲得聯結,

所以才會把傷痛分享出來,希望被看見和安撫。

而不恰當的安慰,對對方的情緒視而不見,實質上是在切斷人與人之間真誠的聯結。

而如果長期使用錯誤的安慰方式,對雙方都會帶來傷害。

對於被安慰者而言,會變得封閉——

尋求安慰一定會失望,甚至更加痛苦;

為了避免進一步受傷,隱藏掉真實感受。

這種狀態下,情緒變得更加難以流動,人的活力、受挫能力都會降低。

而對於安慰者而言,會慢慢失去真正的聯結——

因為無法提供共情和理解,身邊人對ta的信任逐漸下降,甚至在不知不覺中遠離ta。

長此以往,關係會出現隔閡,溝通也有很大的問題。

因此,改掉不恰當的安慰方式,非常有必要。

有效的安慰,在於「容納」情緒

看到這,你或許會感嘆:

這些方法都不行,那安慰人也太難了吧?

不,其實安慰人並不需要多麼高超的技術,只需要我們明白一點:

安慰的主旨,在於支持對方的情緒流露。

阿秋曾說起自己感覺最好的一次被安慰經歷。

大學時,因為被分手,她哭得不能自已,連身體都在發抖,還不停地反問著「他憑什麼這麼對我」。

而她的閨蜜一直坐在旁邊,全程很少講話,沒有大道理,也沒有分析建議。

她只是輕輕地撫摸著阿秋的後背,傾聽阿秋訴說著痛苦,回應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是的,這確實挺讓人難受的。」

慢慢地,阿秋發現自己不再發抖了,心情也漸漸平復下來。

為什麼看起來這麼簡單的操作,會起到不錯的療愈效果呢?

我們不妨細想一下。

如果人的內心就像一個杯子,那麼當痛苦時,就意味著杯子已經被各種情緒填滿,快要溢出來了。

而有效的安慰,則是幫忙把這些「溢出來」的情緒接住。

這正是阿秋閨蜜在做的事情——允許阿秋的情緒表達出來,並表示充分理解。

這也相當於在說:

「我願意接納你的難過,並陪在你身邊。」

此刻,阿秋杯子裡積壓的情緒,開始能夠緩緩流動,並傾倒出來,人的狀態也隨之慢慢恢復。

這也讓我想起,國外做過的一個採訪,問做過心理諮詢的來訪者們:

在諮詢中,心理諮詢師對你幫助最大的時刻是什麼?

我們通常會以為,當人處於痛苦中時,渴望聽到充滿智慧的話語,或是一針見血的分析。

但調查出來的結果,讓很多人大吃一驚。

很多來訪者表示,諮詢師對自己幫助最大的時刻,常常是並沒有說什麼話,而是真誠地看著自己,認真聆聽自己講的事情,或是傾聽過後簡單的回應:

「嗯,這確實很不容易。」

這些時刻的共同點是,諮詢師就像一個容器,把來訪者痛苦的情緒「接住」了。

待情緒逐漸得到清理後,人的內心就能慢慢騰出更多的空間,去面對事情。

所以,我們常常發現,當人處於情緒激烈時,再有道理的建議,都是聽不進去的。

相反,等情緒傾吐出來後,之前的問題就慢慢變得不再是問題了。

同時,安慰與被安慰的雙方,一人表達情緒,另一人看見情緒,這也是建立真誠連接的過程。

這樣的關係本身就具有療愈性,也能給人力量去面對困難。

那,落實到實際操作,我們該如何養成有效的安慰呢?

有效安慰,要如何養成?

我想分這兩個角度,來講這個話題:

「安慰方」和「被安慰方」。

首先,如果你是安慰的一方:

1、放下「要讓對方趕緊好起來」的念頭。

當我們急著把對方從痛苦中拉出來時,會本能地採取阻隔情緒的安慰方式。

此時,我們會聽不進去對方的感受,形成情感的斷層,導致好心辦壞事——

安慰的人很累,被安慰的人也累。

所以,在面對別人的傾訴時,告訴自己:

對方的情緒和困難,終究是他需要面對的,

我要做的,只是陪伴著他面對痛苦的情緒。

不必要求自己達到特定的「安慰成果」,反而能更好地聚焦當下的對話,提供有溫度的陪伴。

2、即使你很想分析或給建議,也請先共情。

其實,前面提到4種讓阿秋更加崩潰的安慰方式,並非完全沒用,而是不能一上來就用。

因為安慰的核心,是先去貼近對方此刻的情緒感受。

而分析和建議,則是在情緒共情後,可以錦上添花的事情,即使不做,也不會有太大影響。

當人處在強烈情緒中,思考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再有道理的話語,也會變得難以消化。

第二種情況,如果你是被安慰的一方時:

1、當對方的「粗暴安慰」傷害到你時,一定要說出來!

像阿秋被丈夫和媽媽安慰後,變得更煩了。

我建議她一定要及時告訴對方,這樣的安慰會增添自己的痛苦,並勸對方停止。

很多時候,身邊的人也不是有意傷害我們,而是他們真的以為這樣安慰人是有用的。

而如果不及時溝通,他們以後還會重複同樣的方式。

同時,也可以告訴對方,自己希望如何被安慰。

我們容易認為,對方的安慰方式是一成不變的,所以很少去溝通。

但有時候,溝通是能給情況帶來好轉的。

曾經我一位朋友,每次見我難過時,都會過來說很多鼓勵我的話。

但這會給我帶來壓力,我更希望他安靜地陪在我旁邊。

於是我跟他說了自己的真實想法,下一次,更希望他不用說話,拍拍我的肩膀即可。

他立馬調整了,同時「拍肩膀」也成了我們之間的一種默契。

2、當對方做不到我們期待的安慰方式時,有選擇地說出自己的苦惱。

當你用了以上2種方式,來試圖調整對方的安慰方式,但都失敗了。

這時,我也建議你有選擇地和對方分享自己的苦惱,或者找其他能夠真正理解你的人傾訴。

當然,並非所有苦惱都必定會有人能理解。

留一部分自己消化,或是尋求心理諮詢幫助,也是可以的。

寫在最後

安慰,和別的溝通情景一樣——真誠是最大的必殺技。

重要的是,有一顆願意看見、關注別人的心。

在安慰別人時,哪怕只是真誠地說一句:

我很想幫你,但我也不知道該怎麼辦,

看到你這樣,我也很難過。

這也是具有療愈作用的。

責任編輯: 趙麗  來源:武志紅 轉載請註明作者、出處並保持完整。

本文網址:https://tw.aboluowang.com/2022/1214/1841819.html